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汇集4篇】
好文供参考!1/21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汇集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汇集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篇】刘春新一教学目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二学情分析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1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好文供参考!2/21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三重点难点本课重点: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本课难点: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四教法学法:教法:诵读法、引导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1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好文供参考!3/21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二讲授1.关于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2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三活动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第一关挑战自我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计时)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3、A音准通畅、声音洪亮B语速、停顿恰当好文供参考!4/21C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2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1-3组负责第一段,4-6组负责第二段,7-9组负责第三段四练习1学习第一段祗:枥--辱-骈--称--虚词:而--故--于--之--学习第二段实词食马者:才美:外见(xiàn):且:等:安:是马:学习第三段实词策之--执策--道--材--以--通--执--临--词语归纳:解释下列字的意思一字多义以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好文供参考!5/21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五测试1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1)、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这又说明了什么?(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结果?(3)、第二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4)、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5)、第三段通过那些语句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6)、你认为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露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2品读赏析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好文供参考!6/21的思想感情?六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并当场尝试背诵课文。板书马说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托物寓意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六课堂小结“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人才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雄大气魄;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吐故纳新;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我们赋予“人才”的内涵太丰富了。刘春新好文供参考!7/21[《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版九年级下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背诵这两首诗。2.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3.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通过探究,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3.通过点拨,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熟读与背诵;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意象,领悟诗歌主旨。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好文供参考!8/212.探究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3.点拨法。如学习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三、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好文供参考!9/21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学生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紧扣“土地”,师生讨论分析全诗。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好文供参考!10/21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五、合作探究。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2.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好文供参考!11/21“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这些修饰语限定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5.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七、拓展延伸。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好文供参考!12/21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板书设计︱鸟——诗人自己︱︱︱第一节︱土地——祖国大地︱︱︱︱河流、风——抗争精神︱意象朴实︱反抗侵略我爱着土地︱︱黎明——光明、希望︱象征深远︱热爱祖国︱︱常含泪水︱直抒胸臆︱至死不渝︱第二节︱︱︱︱深爱土地︱激情澎湃︱最新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2、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好文供参考!13/21和展现主题的。3、初步掌握从动作、语言、外貌、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探究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4、初步学会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5、理解作者对文中人物的复杂感情。6、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不屈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培养在逆境中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描写方法。“对比”手法的运用。2、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炼主题的思维训练。“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教法、学法说明为实现教学目标,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三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二课时主要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三课时主要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注重语言品味和情感熏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好文供参考!14/211、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2、阅读课本附录《谈谈小说》(第259页)。3、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与创作的介绍。课堂教学第一课时一、导入问题1:谈谈你所认识的鲁迅。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主要强调或补充鲁迅《呐喊》的内容及创作背景。问题2:什么是小说?
本文标题:初三上册语文教案【汇集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81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