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第一篇】一、设计思路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化学式”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构成的基础上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连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学式。本节内容即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同时也为学好化合价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时采取分散法完成该内容的教学,对于化学式的定义较容易理解,因此可将其放在预习中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借助模型,通过形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意义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通过书写常见单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组成。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理解化学式及数字的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的想象力。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意义。2、难点: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四、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实物展示启发、归纳分析五、学情分析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比较茫然,因此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更易接受。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展示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钠铜锌铝镁铁硫磷碳氦氖氢氧氮氟2、请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1)红磷(2)硫参考资料,少熬夜!(3)二氧化碳(4)氧气(5)水(6)过氧化氢(7)氧化汞(8)四氧化三铁(二)课堂探究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写的这些化学符号像CO2、H2O等就叫化学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式的定义: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和教材中83页1、2自然段内容总结出化学式的定义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讨论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1、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2、讨论: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3、练习: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活动与探究二、化学式的意义。师:回忆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以Fe、O为例。那么化学式有哪些意义呢?以H2O为例看看你能说出几条?生:总结归纳。师:请用你手中的气球表示出水的化学式,看看能否帮到你呢?生: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能表示:①某种物质②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④还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师:请用球摆出CO2的化学式,并说出有哪些意义。生:回答知识补充:Fe、NaCl这两个化学式有哪些意义?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活动与探究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师:用你手中的球还能摆出哪些形状,它们有什么意义呢?生:练习,然后摆出H、2H、H2、2H2并说出意义。巩固练习:说出屏幕上显示的图示表示什么?①元素符号前边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③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④化学式周围的数字只要大于1时就只具有微观(填“宏观”“微观”)参考资料,少熬夜!活动与探究四、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给出一些常见的单质引导学生总结其读法与写法有些单质由原子构成写法: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读法:直接读出元素名称。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写法:用“Xn”表示读法:元素名称后一般加“气”字根据HgO、SO2、Fe3O4NaClKCl的写法和读法总结出化合物的写法和读法。写法:氧化物氧在后,金属左非金属右,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读法:某化某练习:请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桌写出并读出该化学式。生:完成屏幕上显示的题。(三)课堂小结: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四)课堂检测:检验一下你真的收获这些了么?完成屏幕上显示的内容。(五)挑战中考:展示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六)布置作业:“我”的化学式是H2O,向不认识“我”的人介绍一下“我”自己。七、板书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八、教学反思: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让学生用气球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更容易表述其意义。九、教学点评本节课的优点: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应用了自制的教学工具,气球上标注了元素符号,并用气球摆出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缺点: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互动的较多,课堂比较活跃,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做到了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缺点讲解习题时应更深入一些,争取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九年级化学原子结构教学设计【第二篇】九年级化学原子结构教学设计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是教学设计模板,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目标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习目标1.了解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1.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教学过程学习内容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4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低的离核较近,能量高的离核较远。通常把电子运动在离核远近不同的区域称为电子层。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以方便地表示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已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②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时不超过2个)。3.原子结构示意图①小圆圈和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质子数;②弧线表示电子层;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如:这是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讨论交流1.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何特点?2.金属原子、非金属原子、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及结构是否稳定?温馨点拨1.①稀有气体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个。②若第一层为最外层,则为2个。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说明:稳定结构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若第一名师归纳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最密切。化学性质是否相同除了看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否相等外,还要看它们是不是属于同一种结构。反馈练习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属于金属原子的是(A)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D)A.该微粒的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B.该微粒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参考资料,少熬夜!C.该微粒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D.该图表示的微粒是一种离子3.根据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B)4.根据下列各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组是(A)5.下面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用序号填空:(1)电子层排布相同的是BC;(2)属于同种元素的是AB;(3)表示阳离子的是C;(4)属于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是AD。学习内容二相对原子质量学习指导阅读课本第56页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单位是1。2.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3.我国科学家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讨论交流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温馨点拨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的质量的区别与联系名师归纳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它的单位是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案【第三篇】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教学工具教师用具:投影仪、烧杯、玻璃片、玻璃棒、五试管溶液(品红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钾溶液)、硝酸铵固体。学生用具:仪器:小烧杯、玻璃棒、小试管、药匙、滴管、酒精灯、火柴、温度计;药品:食盐、蔗糖、碘、高锰酸钾、汽油、水、乙醇、植物油、洗涤剂、洗衣粉、纯碱、硝酸铵、氢氧化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篇】《酸的通性》参考资料,少熬夜!一、教材分析《酸的通性》是在学生学习稀硫酸、稀盐酸后对一类物质化学性质的概括,而且是学生第一次概括一类物质的化学性质,它对学生今后学习“碱的通性”、“盐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培养学生从诸事物的个性中概括出共性并达到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目标:1、了解酸的涵义。2、了解酸的通性(本节课的教学重点)。3、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及其意义。㈡能力目标:1、使学生逐步懂得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㈢情意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般规律有其局限性。二、教法学法设计为了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对教法和学法作如下设计:1、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和演示实验为教学情境,配以讲授、讨论、归纳、对比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提问、思考、议论(讨论)、讲解、练习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释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释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意活动的有机结合。结合本课的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如下的设计:㈠总体思路:⑴导入→⑵回忆已学知识→⑶归纳酸的通性→⑷分析变化的本质→⑸酸的通性的本质→⑹酸的涵义→⑺巩固练习及迁移(编有酸与金属不能发生反应的题目)→⑻质疑→⑼金属与酸反应→⑽金属活动性顺序→⑾本质→⑿巩固迁移1、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的设计思想本课的总体设计思想是根据基于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学习和记忆基本模式构建的。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及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学习过程可描述如下:信息加工理论的内部过程学习过程(学习事件)①接受器接受刺激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参考资料,少熬夜!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③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STM中储存③提示从LTM中提取先前学习的内容④通过复述在STM中保持信息④以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⑤为在LTM中保存对信息进行意义编码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⑥将LTM中的信息提取到STM中⑥引出反应,包括反应生成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⑦提供学习结果的反馈⑧学习结果学习者的环境中⑧评估作业,包括提供学习结果反馈机会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⑨安排多种练习以帮助将来的提取和迁移根据本课实际——教学重点(酸的通性、金属活动性顺序)、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安排两次上述的学习过程(学习事件)以此达到课堂教学重点突出。即⑴—⑺为第一次学习过程,重点落实酸的通性;⑺—⑿为第二次学习过程,重点突破金属活动性顺序。
本文标题:九年级化学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82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