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当前固定资产运行特征与政策分析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征与对策建议中国贵阳政府门户网站|更新时间:2010-09-13|来源:中经专网字号:【大】【中】【小】【复制本页地址】【打印本页】【关闭窗口】[摘要]进入2010年以来,受宏观政策力度有所减弱、民间投资仍然乏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出稳中回落的基本态势。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投资调控政策应把握:一是围绕“供给面”实施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二是扩大服务业投资,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鼓励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四是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投资调控。(中经评论·北京)一、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的主要特征(一)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放缓进入201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总体呈现不断放缓的基本态势。1-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9.804万亿元,同比增长25.5%,回落8.1个百分点,较1-2月、1-3月、1-4月和1~5月累计增速分别下降1.1、0.9、0.6和0.4个百分点。与2004年-2010年各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28.86%相比,低3.36个百分点。(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今年1-6月,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72∶42.34∶55.94;2004年-2010年同期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28∶43.32∶55.40,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高于均值,第二产业投资占比低于均值。1-6月,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8.4%,而2004年-2010年同期三次产业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37.41%、31.29%和27.23%,第二产业增速较平均增速下降了8.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1.17个百分点。无论从三次产业投资占比,还是从三次产业投资增速看,均说明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有所优化。(三)投资重工业化倾向明显,四大行业仍是拉动投资的主要动力从分行业投资看,存在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重工业化倾向较为明显,基本格局保持相对稳定,重工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连年上升。2004年-2010年,同期均值为21.6%;2008年-2010年1-6月份,重工业化投资比重保持在22.8%左右,其中2010年为22.3%,这意味着投资的重工业化倾向仍然显著。二是从拉动投资的动力看,房地产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仍然为最重要的行业。上半年,四大行业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分别为32.13%、31.09%、10.32%和9.57%,投资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24.23%、31.73%、10.47%和9.20%。2004年-2009年,制造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作为主要投资拉动力量的结构,2010年有所改变的只是由于房地产市场异常火爆导致该行业贡献率替代制造业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行业。(四)资金总体充裕,资金来源增速连续下滑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情况看,上半年,到位资金12.2522万亿元,同比增长29.2%,连续4个月下滑。这意味着尽管在宽松的货币环境下,资金到位仍然出现下滑,主要是由信贷控制等因素所导致。但从与2004年-2010年同期平均值相比,资金来源合计增速同比仅低于均值0.89个百分点。这说明资金量尽管回落但仍然保持高位。从资金来源结构看,1~6月,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其他资金增速较快,与历史均值相差不大,其中其他资金高于均值11.66个百分点。(五)内资企业是拉动投资的主导力量,民间投资正处恢复之中1-6月,内资企业投资9.1万亿元,同比增长27.2%;港澳台商投资3156亿元,增长14.9%;外商投资3453亿元,增长2.3%。内资企业增长是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1-6月,内资企业投资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92.83%,高于2004年-2010年的同期平均值89.03%。尽管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速均连续回升,但由于恢复速度以及规模不及内资企业,所以内资企业占比呈现不断回升的态势。民间资本占比仍然比较稳定,保持在54%左右。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高1.39个百分点,高于2004年-2010年同期均值4.66个百分点。当前,一方面,我国民间投资逐年提高,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另一方面,民间投资正处于“接棒”的过程之中,效果仍需继续观察。(六)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指标反映未来投资稳中趋降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6月,累计施工项目29.9311万个,同比增加2.4052万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9.3742万亿元,同比增长27%,下滑9.1个百分点;新开工项目17.5151万个,同比减少939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9.336万亿元,同比增长26.5%,下滑60.8个百分点。在去年投资刺激计划的作用下,今年施工项目和投资仍然较多;由于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新开工项目减少,意味着明后年投资减缓将更为明显。二、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后续投资增长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一直是拉动投资的重要力量;同时,由于与其相关的产业链条较长,房地产行业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在金融危机期间,房地产投资作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制度、体制以及政策等多重因素,我国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问题逐渐凸现出来,房地产泡沫风险不断聚积。2010年4月14日和4月17日国务院发布了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旨在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此次新政在一定程度使预期发生了阶段性的改变。应该说,在新政的作用下,房地产价格出现下降,其投资增长也会因此而放缓,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房地产投资放缓也势必使得相关产业的投资有所放慢。另外,为了应对危机,各地方政府纷纷上马的项目,其资金来源除依靠中央政府投资之外,土地出让金收入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房地产投资放缓将大幅减少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使得部分项目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提高了“烂尾工程”的风险。因此,在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作用下,投资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二)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实现加大了对投资的约束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工业化特征仍较为突出,而重工业项目又往往是能耗大、污染重的行业,这使得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十一五”前四年,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4.38%,但实现“十一五”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仍然十分艰巨。特别是今年一季度,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化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加快增长,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上升3.2%,大大增加了后三个季度的工作压力。为了确保“十一五”节能减排的任务实现,国务院近期发出通知,要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深化改革,健全和完善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确保节能减排任务实现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我国重工业投资势必要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和约束,进而使得投资增长放缓。(三)中央政府“稳定投资”与地方政府“大干快上”的矛盾今年是“十一五”的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各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不减,在制定规划时,或是强调自身正处于高投资高积累的发展阶段,或是依托“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新型战略产业试点等“平台”大幅提高投资率。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个时期,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大干快上”的态势会继续保持。然而,在2010年“两会”中,中央一再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驾马车”协调拉动,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的贡献。显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目标上存在着矛盾。原因主要为:(1)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各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有所不同。因此,中央与地方在目标上出现不一致在所难免;(2)地方政府科学的政绩观尚未完全确立,投资对于拉动GDP增长的效果极为明显,而消费是慢变量,短期内难以快速提高,作为政绩,其效果不明显;(3)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由于监督不透明、不严格,使得投资缺乏必要约束。(4)资源环境成本仍然较低,随着资源价格上涨的预期日益增强,对环境治理的要求日益提高,地方政府希望抓住当前这些成本仍然较低的“时机”,实现快速发展。三、对策建议(一)围绕“供给面”实施调控,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保持房地产适度的投资规模,扩大房地产供给。决不能通过简单压制房地产投资的方式,降低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同时,注重房地产投资的结构,鼓励满足“刚性需求”的中小户型房地产开发投资,中低收入家庭的保障性住房开发的投资。适时针对商品房购买者开征物业税、遗产税等税种,用完善税制的办法建立一个健康的房地产市场环境。继续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土地、捂盘惜售”现象。另外,完善金融体制,拓宽投资渠道,分流投向房地产行业的过量资金,以使房地产市场“去投机化”。(二)扩大服务业投资,走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一直相对落后,今后必须加大服务业的投资,通过服务的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鼓励民间投资,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以往政府主导的投资往往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对GDP和就业的贡献率不断下降。因此,必须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打破行业垄断,拓宽民间投资领域,使投资主体自主进行投资决策,通过市场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四)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实施有差别的投资调控通过干部绩效考核机制改革,使地方政府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将民生改善、居民收入增长、就业率提高、节能减排等指标在干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予以提高,使地方政府干部能够在一个“科学考核机制”下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此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以及地方广大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期盼,根据不同地区发展阶段和比较优势,有区别的进行投资调控。(《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8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徐策,刘敬伟)
本文标题:当前固定资产运行特征与政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90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