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姓名:张登高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章喜为20070601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作者:张登高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衍武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商业研究2000,(6)随着改革的深入,国有资产流失日益严重.新旧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出现的政策真空、管理弱区及营运主体不到位乃是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因素.要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应采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并进,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思想政治核心作用和内部监督机制作用,强化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监督.2.期刊论文陆庭玲.LUTing-ling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立法探讨-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4)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十分严重.我国物权法在国有资产范围的界定、国有物权的行使、国有资产的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但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管理法的制定和实施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3.学位论文华茂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形式、成因及对策2007国有资产在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体制改革深化过程中,国有资产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危害很大,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强调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流失的同时,国有资产流失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减缓和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现象引起我们对这一问题深层次的思考。鉴于经营性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中最重要、最活跃的部分,是国有资产增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也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对象,本文主要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进行分析。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维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促进和保障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是我们的共同要求和普遍期待。因此,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在市场条件下,如何有效地保护和高效地运营国有资产,成为重大理论课题。本文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国有资产流失的关系,界定了产权、产权制度、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的内涵;其次详细分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严重现状,总结新形势下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接着分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主要从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不明晰,国有资产委托代理体制不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健全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了治理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构建了认真清产核资、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进行国有资产结构性调整的完整体系的基础上,在从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和进行其他配套改革方面展开研究,为防止与治理国有资产流失提供思路与建议。4.期刊论文彭晓东.陈西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5)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流失的渠道和原因多种多样,为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维护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本文就目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探讨.5.期刊论文余婕探讨成因堵塞漏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中国集体经济2009,(27)国有资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探索新的思路,堵塞各种漏洞,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势在必行.6.学位论文杨金凤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研究2007自从我国20世纪80年代推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便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的衍生物而出现。经过近30年的国企改革历程,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一直如影相随,不仅没有逐渐减弱至消亡,而且还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和金融环境的演变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从境内发展到了境外。国有资产的加剧流失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其数量是惊人的,其危害程度更是令人堪忧。研究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根本意义,在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仍然是我国经济体系的核心。国有资产流失对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非常不利,这是不言而喻的。国有资产流失的加剧从根本上损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成为市场对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逆向作用力,对市场机制形成一种内生性的偏差,损害了全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热情和信心,也在现实生活中造成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加大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的国有经济又步入到更为复杂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环境中去,使得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随之演变得更严峻更深刻了。在新的国际金融环境下找准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诸多新老症结,理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继而寻求更加切实有效的解决对策和办法,是我们必须着力思考的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对国有资产流失方面的一些理论问题从概念层面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求对这一问题有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从纯粹的字面意义范畴来看,国有资产流失涵概的范围要宽广得多,但实际上,我们还应从法律角度出发对国有资产流失进行理性的界定,这样才能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责任人和监管对策找到现实目标和依据;其二,我们还要对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透视分析,应该辨证地看待企业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通交易行为,不能一概从等价交换角度去判断国有资产流失与否。在国有企业改制这个改革大背景之下,因为国有企业所有权不明晰,使得国有资产的交易流通出现了“卖方”缺位现象。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交易过程中,“贱卖国有资产”的现象难免会出现。如何看待企业改制中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呢?笔者认为,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原来缺乏生机和活力,濒临倒闭破产的国有企业被转卖给私营企业后,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实现了翻番甚至翻几番的生产能力,这样的企业改制就是成功的,就不能以“国有资产流失了,被低价贱卖了”这个狭隘的层面出发去认识国有企业改制。相反,这样的国有资产转移现象是非常良性的值得倡导的,“国退民进”正是国企改制的主旋律,我们就是要想方设法让国有资产转移到更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发展环境和模式中去。另一方面,我们所要指责和防范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主要是指从法律上看,由于国有资产的经营者、占有者、出资者、管理者主观上的过错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损失或者减少的状态或者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于自然原因如地震、台风等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国有资产作为物质的自然损耗,不能称之为国有资产流失。因政治经济体制原因而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实践中相当严重,但从法律上看,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主体不明。如果要追究,这个责任更多地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来承担,因而也就没有多大的法律意义。文章随后对国有资产流失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披露,旨在全方位展示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和惊人程度。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具体数量,目前还并没有一个总量上的准确测算,一些“比较保守”的数据已经令人触目惊心:自20世纪80年代搞国有企业改制试点以来,全国每天流失的国有资产数额就达上亿元,且呈现逐年大幅度增长势头。据不完全统计,80年代末,全国平均每天流失的国有资产约为1.3亿元,到了90年代则提高到2.5亿左右。1994年全国进行清产核资的企业有12.4万户,全部资产损失达2231.1亿元,全部资金挂账2206.9亿元,损失与挂账合计达4438亿元,占12.4万户国有工商企业全部资产的10.7%。第三,国企因为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而带来管理混乱,国企领导人贪污腐败也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途径;再有,财政性蚕食形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从境外层面来看国有资产流失途径,其核心环节是外资并购和中外合资经营。因为跨国企业并购和中外合资合作中造成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境外,是我国加入WTO后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向纵深发展的新现象,也是本文中笔者重点关注和探究的对象。改革开放之初,国内理论界盛行“合资至上论”,认为建立中外合资合营企业可以实现互利互惠,尤其是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与外商的合营学习到它们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中外合资蜜月期的结束,中国改革早期所依赖的上述论调被各种各样的现实所击穿,中外合资并没有让中国企业从外方手中拿到所谓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反而是外商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与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合作,轻松打入中国市场,并轻而易举地攻占大量市场份额,获得大量的利润。这从一个侧面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到外商手中。另一方面,跨国巨头利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往往与一些地方政府勾结起来,进行违规操作,低价收购我国国有品牌企业,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到境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开放的各产业中,排名前5位的企业几乎都被外资控制,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比如玻璃行业,该行业中最大的5家企业已经全部合资;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生产厂家,已经由外商控股;18家国家级定点加点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化妆行业被150家外资企业控制着。而据国家工商总局调查,电脑操作系统、软包装产品、感光材料、子午线轮胎、手机等行业,外资均占有绝对垄断地位。截止目前,已经有70%的中国传统本土品牌消失了,胶卷市场被柯达、富士占领,宝洁系列吞没了日化用品市场,南孚电池、活力28洗衣粉等许多民族品派,都在外资进攻下丢掉了阵地。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发现,外资收购中国企业,一般都坚持“必须绝对控股”、“必须是行业龙头企业”、“预期收益必须超过15%”的“三必须”原则,而国外,一个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是绝对不允许外来资本收购的。放任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必然造成重大后果:市场份额大规模流失,使民族产业失去成长的土壤;外资通过并购取得垄断地位之后,价格会暴涨,中国消费者会因此付出重大而持续的代价。另一方面,外资并购加剧了我国近年来的过度引资,造成了目前7000亿美元的过剩投资规模。中国外汇储备扶摇直上,13000亿美圆的庞大外汇储备实际成为官方的流动资金。国内投资市场成了外资“热钱”的乐园。我们的外汇只能被动地出口购买西方债券,赚取5%的利息。而流到西方国家的外汇资金又随着跨国集团返回到国内市场成为新的投资基金,在并购国内企业后,外商不仅把投资连本带利捞回来,而且最低也要拿回10%的利润,这一来一去,跨国集团在那5%利息上实际又多赚了一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陈甬军说,外资热衷并购我国民族品牌是因为我们对外资并购的审核政策过于宽松。目前我国出台的关于外资并购的条例已经不少,但各种条例最大的问题是,体系散乱,出台部门不一,规定层次较低,实践中亦很难操作,大部分只能算是部门规章,实际政策往往依靠政府部门内部掌握。这也正是一些地方和一些领域可以跨越外资并购禁区违规操作的一个原因。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有一半以上处于亏损状态。而且长久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中一直存在着“长久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现象,这与正常的商业逻辑相悖。这一“谜局”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国家税务局一名反避税官员判断,2/3.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的亏损,是为避税而人为制造出来的。近几年来,仅外商投资企业的非法避税,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税收损失就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另外,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提供的资料表明,仅1992年全国与外商合资合作的8550家国有企业中,有5000多家的675亿元帐面资产没有经过评估,按45.2%的升值率(有关部门计算的)计算,一年中就流失掉305亿元。种种现象表明,中外合资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三大弊病就是恶意并购、转移污染和非法避税。跨国公司只会将商品生产中最没有附加利润的部分,比如组装环节,最耗费能源和原材料、最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环节放在中国,而公司利润和新创造财富的绝大部分将会被跨国公司所拿走。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我们就只能充当打工者的角色。随着中国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国有企业迎来了一个非常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济环境。国有企业对于引进外资合作伙伴是需要进行仔细甄别的时候了!从近期娃哈哈与达能、武钢与阿尔斯通、苏泊
本文标题: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9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