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七章国家信用与公债管理
第七章国家信用与公债的信用管理一、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二、国家信用风险三、国家信用管理一、国家信用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一)国家信用的内涵内涵:国家信用(也称财政信用),是以国家(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筹集和运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如发行国库券、地方政府债券、财政统借统还外债等;二是国家运用信用手段供应资金,如以有偿的方式安排的某些财政支出。1.西方经济学对国家信用问题的认识古典经济学家斯密、穆勒都反对公债的发行萨伊把公债的立足点植根于政府与人民的信用关系上,这是他的信用理论的独到之处,正因如此,他对政府的不信任就反映在他对持有公债的否定态度上。凯恩斯肯定了公债发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2.国家信用发生的前提条件1)是国家财政的需要2)社会闲置资金的存在3)货币信用制度的发展3.国家信用的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国家信用的性质进行了明确的论述。他说:“国家对借入资本每年要付给自己的债权人以一定量的利息。在这个场合,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书。资本本身已经由国家花掉了。……”(二)国家信用的基本形式1.国家信用的两种形式1)国家筹资信用形式发行政府债券,如国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国际债券等;借款,包括国外借款、国内政府间财政借款;存款,如邮政储蓄、有偿吸收社会保险基金等。2)国家投资信用形式债务资金的有偿投放;财政有偿性支出,如各种财政周转金、基本建设拨改贷、小型技改贷款等2.我国国家信用形式1)从财政收支看(1)财政收入信用发行政府债券借款存款社会保险基金(2)财政支出信用财政有偿投资(债务资金运用)财政周转金小型技改贷款基本建设拨改贷2)从信用层次看(1)中央财政信用财政部信用(主要指国债)财政部委托信用(中央各部门发行的专项债券;基本建设拨改贷)(2)地方财政信用各种形式的周转金;预算外专户存储;地方公债(三)国家信用的基本特征1.国家信用与银行信用相比较所具有的特征1)国家主体性2)政策性3)计划性4)稳定性5)广泛性2.国家信用与其它财政范畴相比所具有的特征1)自愿性2)有偿性3)灵活性(四)公债、国债和国库券1.公债中央公债(简称国债)公债地方公债(简称地方债)按发行的地域分为:国内公债和国外公债;按发行的主体分为:中央政府公债(国债)和地方政府公债;按偿还期限分为;短期公债、中期国债、长期公债;按公债的流动性分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按举债的方式分为:强制公债和自由公债;2.国债国债是一国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按照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向其他经济主体承担一定行为的义务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导致政府有了国债收入。因此,经济界有这样的说法: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身份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同时,国债是一种借贷,属于信用关系。按契约形式分:债券型国债(国债券)和非债券型国债(政府间借款、财政透支等);按发行地域分:国内国债和国外国债;按购债意愿分:强制国债和自由国债;按计量单位分:实物国债和货币国债;按利率决定分:固定利率国债和浮动利率国债;按流通条件分:流通国债和非流通国债;按使用方向分:一般国债和专项国债。3.国库券国库券是一种可转让公债,是短期国债的最主要形式,期限有3个月、6个月、9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其面额多样,可大可小。国库券一般不记名,不按其付息,债券上只有票面金额,而不载明利率,但出售时按票面金额打一定折扣发行,到期按票面金额足额还本。(五)国家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国家信用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2、国家信用是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的需要3、国家信用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益4、国家信用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二、国家信用风险(一)国家信用风险的类型1、国债风险。2、财政周转金形成的风险。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二)国家信用风险的特殊性1.国家信用风险具有隐蔽性2.国家信用风险程度与政府对国家信用的依赖性同方向变化3.国家信用的可持续性与国家财政风险程度反方向变化4.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5.国家信用风险一般不会剧烈爆发(三)国家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首先,国债发行规模过大,未清偿国债余额过多,将会给未来经济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国债规模不合理会导致通货膨胀。政府举债规模持续增加,意味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若规模超出了现实经济可以承受的水平,则会带来通货膨胀预期。再次,国债流通可能会将资源排挤出商业领域,即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最后,国债的偿还有可能引发财政风险。三、国家信用管理(一)国家信用管理的特征1、国家信用管理是一种宏观管理2、国家信用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国债的管理3、国家信用管理是分阶段的管理(二)国债发行管理1.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内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衡量内债发行风险时的因素:内债发行规模与国债投资者投资能力的适应程度:国债应债率(国债累计余额占当年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比例)内债发行规模与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适应程度:国债负担率(指一定时期的国债累计余额占GDP的比例,国债累计余额相当于当年的财政收入总额,也被国际上公认为国债规模的最高警戒线。)内债发行规模与财政偿债能力的适应程度:财政收入偿债率(指国家用于偿还内债债务支出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内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支出之间的适应程度: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国债发行规模与财政支出的比例)(2)国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策略:定量分析法数理手段法2)外债发行规模风险管理(1)外债发行规模风险调剂指标:偿债率偿债率是指当年的外债本金和利息偿还额占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国际上一般认为,这一指标保持在20%为宜,最高不要超过25%。负债率负债率是指一国对外债务的负担程度。具体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负债率,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大致有四种观点:四种观点外债余额占同期商品及劳务出口外汇收入额的比重,一般应保持在100%左右;外债余额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不应超过20%;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一般应控制在5%以内;年末利息支付额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一般应控制在3%以内。债务率是指外债余额与当年贸易与非贸易外汇收入之比。(2)外债规模风险管理的思考外债和外资是发展中国家特别需要的经济资源,它提供了一种发展的机遇。一方面,国际资本寻找出路和市场,另一方面,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需要资金和技术,这两方面的结合是顺乎潮流、强国富民的好事。然而,东南亚国家的债务危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鉴于历史的教训,我们对待外债规模应该始终持谨慎的态度。2.国债发行结构风险管理国债发行结构风险管理是指国债发行人通过合理确定发行条件的不同组合和量的比例,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就实践而言,国债品种单一、利率偏低、期限比较集中、币种不够对称,构成了当前国债结构风险的可能性因素。因此在对国债结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推进品种结构多样化、利率结构基准化、期限分布平缓化、币种结构相关化,应是目前可取的积极对策。3.国债发行风险综合管理实证分析表明:投标竞争不足、利率定价偏高、投资主体弱小、市场准入较严、政策告示不强,是形成当前国债综合管理风险的潜在因素。对策论研究结果证明:分布推进发行方式竞争化、利率水平市场化、投资主体机构化、市场准入宽松化、公开操作告示化、债务管理规范化,应是一种合适的市场化推进方式。事实上,多重价格竞争、二次加权定价、基数均衡曲线、充分预示信息,均为化解发行风险提供了综合分析的技术手段。(三)国债流通管理1.流通规模管理1)国债流通规模的衡量指标衡量国债流通规模的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种。绝对指标有:国债流通规模=国债自营买卖交易额+国债代理买卖交易额国债自营买卖交易额=国债自营买入额+国债自营卖出额国债自营库存=国债自营买入额-国债自营卖出额相对指标有:国债流通率=国债流通规模/国债累计发行规模×100%国债余额流通率=国债流通规模/国债余额×100%证券国债流通率=国债流通规模/全社会证券流通规模×100%2)国债流通规模对货币流量的影响处于准货币地位的流通国债的换手对货币流通量将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弥补货币流通量的不足,帮助物质商品实现其社会价值;二是排挤信用货币量,引发通货膨胀。3)国债流通规模的临界值在考虑这一问题时通常考虑的四个关键性的指标有:国债流通率、国债余额流通率、证券国债流通率、流通国债需要的货币量。因为这些指标反映了国债流通的这一过程和主要方面,同时又具有简洁、便于业务部门进行实际操作的基本特点。2.国债流通结构管理1)国债收益率曲线和流通结构管理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描述在某一点上一组上市交易的国债收益率和它们剩余期限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曲线。通过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所形成的国债收益率,反映市场利率的期限结构,揭示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推动流通市场发展,并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进行利率调控和市场风险监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国债流通期限结构管理总体来看,一个国家政府债券的流通期限结构的特点是由很多因素形成的。如国民储蓄的特点、投资者的构成、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金融体系的特点、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等等。一个合理的国债流通期限结构的特点是长期、短期、中期国债相结合,品种丰富,各期限国债相互搭配、相互补充,形成一体化的流通品种系列。3)国债曲线管理的流动性效应分析国债曲线管理的流动性效应,是指国债管理上通过调整国债期限从而改变国债的流动性程度,来影响整个社会的流动性状况,从而对经济施加膨胀性或紧缩性的影响。国债期限的流动性效应的传导过程可表述为:国债的流动性程度变动社会的流动性状况变动经济活动水平变动4)期限结构与国债流通规模的相关性分析(1)中长期债权所占比重的高低是制约国债流通规模的主要因素;(2)中长期债务的“中间段”可能形成国债流动市场交易量的峰值;(3)持续转期的债务规模也可能制约国债交易规模。3.国债流通品种结构管理从债券形式来看,我国发行的国债可分为凭证式、无记名式和记账式三种。其中凭证式国债为非流通国债,后两种为可流通国债。流通国债与非流通国债的结构关系可以总结为:可流通国债是国债的主要品种,非流通国债是国债的重要补充和组成部分。可流通国债规模过小以及流通国债与非流通国债的比例失调,会对市场交易规模、市场流动性等将产生不利影响。这构成了国债流通品种结构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4.国债投资者结构管理国债投资者即国债持有人,指在国债二级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个人、各种养老保险基金、银行和外国投资者。从世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债券的主要投资者是各种机构投资者,如养老保险基金、基金管理人、银行。这样的国债投资者结构是健全的国债市场的重要标志,其优点有三:一是基金长期持有国债,有利于市场稳定;二是银行持有国债可以为中央银行实行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条件;三是有利于实行招标或承购包销等市场发行方式,降低国债发行成本。5.国债流通风险综合管理除了关注对流通规模、流通结构的管理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国债市场交易技术、交易方式、市场体系的布局与构建以及市场机制等诸多方面的风险管理,以建立完整、全面的国债流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在合理控制市场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债流通市场的交易规模,增进市场容量,促进国债流通市场在广度、深度上的提高,充分发挥国债流通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就实践而言,做市报价、库存头寸、非对称信息、市场分割、监管缺陷,构成了当前国债流通综合管理风险的可能性因素。(四)国债使用管理1.国债使用风险1)国债使用决策风险2)国债使用管理风险3)国债使用道德风险2.我国国债资金使用状况我国自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作为筹措资金的主要渠道。从1998年到2002年,中央财政在5年内累计增发61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和500亿元支持西部开发的特种国债,共计6600亿元。这些增发的国债资金主要投放到以下领域:基础设施项目、水利和生态项目、产业结构调整项目、教育设施、城市环保项目。据测算,199
本文标题:第七章国家信用与公债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099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