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七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府干预
第七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国家调节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国家对经济生活全面调节的手段、目标和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模式第一节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标准:人类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9为发达国家,超过0.85为准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预备队)欧洲(23国):挪威(0.971);冰岛(0.969);爱尔兰(0.965);荷兰(0.964);瑞典(0.963);法国(0.961);瑞士(0.960);卢森堡(0.960);芬兰(0.959);奥地利(0.955);西班牙(0.955);丹麦(0.955);比利时(0.953);意大利(0.951);列支敦士登(0.951);英国(0.947);德国(0.947);希腊(0.942);安道尔(0.934);斯洛文尼亚(0.929);葡萄牙(0.909);捷克(0.903);马耳他(0.902)美洲(3国):加拿大(0.966);美国(0.956);巴巴多斯(0.903)亚洲(3国):日本(0.960);新加坡(0.944);韩国(0.937)中东(5国):以色列(0.935);科威特(0.916);塞浦路斯(0.914);卡塔尔(0.910);阿联酋(0.903大洋洲(2国):澳大利亚(0.970);新西兰(0.95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特征: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关系进入垄断阶段社会经济结构十分稳定成熟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初——经济恢复期50年代中期~70年代初期——经济高速增长期7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经济滞胀及调整期90年代以来——新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时期一、经济恢复期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较快的原因:1、拥有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①战前工业发达,虽经战争破坏,但工业基础尚存②战前就拥有丰富的高素质劳动人口,战后又出现了人口回流及移民等,补充了战争造成的劳动力损失2、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混合经济”体制①国家干预宏观经济日常运转过程②推行国有化政策③推行经济计划化④推行“福利国家”等社会经济政策3、美国的扶持①对战败国推行“不赔偿主义”,减轻其经济负担②对欧洲国家推行“马歇尔”计划,提供大量援助③主导建立国际经济组织,为西欧日本的经济恢复提供国外资金和市场二、经济高速增长时期1、这一时期的特征:经济高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2、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①科技进步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运用的成功三、“滞胀”与调整时期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滞胀①“滞胀”(stagflation):经济发展停滞、失业增加和通货膨胀三种现象并存资料:两缺口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根据凯恩斯理论,国民经济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两个缺口:在有效需求不足,即存在通货紧缩缺口时,会出现失业和资源的闲置;反之,在需求过度,即存在通货膨胀缺口时,会达到劳动力和其他要素充分就业。通货膨胀与失业不并存。所以凯恩斯主义因此无法解释“滞胀”现象。为了寻找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时的经济政策,西方经济学家借助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与通胀的交替关系。这一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根据英国1861-1957年的统计资料,描绘出一条表示失业率与工资变动率之间反向关系的曲线。由于西方学者认为,物价上涨与货币工资的增长率有关,所以该曲线又代表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反向关系,即二者可以并存,但是有替代关系,社会经济必须采取一定政策,使二者均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否则社会将不安定。r0失业率通胀率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g=−ε(u−u’)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⑴政府无法在同时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微观经济主体不应有过高的奢望;⑵如果政府愿意在一方面(如失业率)付出代价的话,那么,另一方(如通货膨胀)肯定会获得改善。⑶政府可以在二者之间选择较为合适的组合(萨缪尔森、索罗)②“滞胀”产生的原因凯恩斯主义:来源于供给方面石油危机导致物价上涨工资提高过快,拉动物价上涨和失业增多货币主义学派:各国政府不断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所致;供给学派: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一方面导致政府支出从而总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税收的提高降低了微观主体的投资和工作意愿,导致失业率提高。石油危机(石油资源也是世界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石油危机为世界经济或各国经济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化,所产生的经济危机。1960年12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立,主要成员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内瑞拉等国,而石油输出国组织也成为世界上控制石油价格的关键组织。迄今被公认的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1、全球三次石油危机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此外,2003年国际油价也曾暴涨过,原因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发生暴力冲突,中东局势紧张,造成油价暴涨。几次石油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2、石油资源的分布与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石油资源和水资源在国计民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资源。石油、天然气等是重要的能源资源。在现代文明社会,如果没有了能源,一切现代物质文明也将随之消失。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经济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为世界性问题,能源安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世界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是不平衡的,许多国际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发。从石油资源来看,到2003年底全球各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分布为,中东地区探明储量995.8亿吨,占全球总探明储量的57.4%。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阿曼、卡塔尔和叙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储量达849.3亿吨。该地区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4%。北美地区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297.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17.2%,其中,加拿大的储量为245亿吨,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前苏联地区,独联体国家累计探明石油储量为106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6.11%,其石油产量为4.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4.5%。其中俄罗斯石油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此外,亚太地区探明石油储量5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5%;非洲地区为11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6.6%;南美地区探明石油储量134亿吨,占世界总探明储量的7.7%。界石油地区消费量与石油资源拥有量存在严重失衡现象,而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有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因此全球围绕油气资源的争夺一直非常激烈。如北美、西欧、亚太三个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不超过世界总量的22%,而其石油消费却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近80%,于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说三分之二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其中60%来自中东;欧盟70%的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除了从中东进口石油外,欧盟借助非洲许多国家曾是英法殖民地的“优势”,在非洲石油开发中已领先一步。西方大国对石油资源和市场的控制和争端和不断加剧,资源战略成为大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危机处理能力,经历过石油危机的西方大国先后立法、以确保石油的战略储备。如美国制定的《能源政策与保护法》,日本有《石油储备法》、德国有《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法国制定的《关于工业石油储备库存结构的58-1106号法》,都明确规定了储备目标和规模。政府储备加上民间储备,美、日、德、法的石油储备量分别相当于本国158天、169天、117天和96点的石油消费。中国正加快战略石油储备的立法工作,力争在几年之后中国的石油储备能够达到180天的安全消费量。3、石油与国际政治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资源和水资源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巴以冲突,非洲一些国家的内战、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道项目,以及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资源因素。过去半个世纪中,仅仅由水引发的冲突就达到500多起,其中20余起演变为武装冲突。随着石油和水资源的日益紧缺,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将更加突出,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全球能源争夺战也将愈演愈烈。4、国际石油市场新动态国际油价大幅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今年1月初,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25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居然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涨幅达73%!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科斯公司解体2004年7月,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尤科斯公司拖欠税款按进入司法程序。迄今为止,俄税务部门要求尤科斯公司偿还的税款已超过了275亿美元,该公司目前只偿还了39亿美元。由于事关国际石油市场的安全和利益,如何解决尤科斯的巨额债务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是2月19日喜,鲜为人知的神秘买家贝加尔金融集团以2,607.5亿卢布(约合93亿美元)拍得尤科斯“王冠上的明珠”——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76.79%的股份,引起外界一片愕然。之后仅3天,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就被证实为尤甘斯克的真正买家。俄专家认为,由于尤科斯公司解体及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国有化,俄罗斯政府重新恢复了因苏联解体和国有企业民营化而丧失的对石油天然气领域的管理能力。世界石油市场现状综合分析从石油资源的供求分布来看,“不平衡”一词可点破其中的根本特征。也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才从根本上导致了国际上各种因石油问题而产生的纠纷甚至是战争。因石油问题而引起的战争和地区纷争愈来愈多,如美国借口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对伊发动军事行动,就是一个明证。由地区纷争与战争引起油价波动的幅度不断变大。历史上曾于2004年10月22日达到油价(轻质低硫原油)每桶55.17美元的最高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石油资源不断走向枯竭,几十年后,使用石油将成为历史。今后国际石油市场将充满更多的变数。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国际舆论开始关注起世界“能源危机”问题。许多人甚至预言:世界石油资源将要枯
本文标题:第七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政府干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