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同学们、老师们,大家好!开讲之前先送给大家一首诗劝学诗唐代*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弘扬传统文化培育诗词基因古代诗词发展及鉴赏主讲2016.11.28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概况•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中国是诗歌之国。•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最早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的句子。•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古代诗词先秦:《诗经》、楚辞两汉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汉乐府、南北朝乐府、文人诗歌—“三曹”、东晋陶渊明唐宋元: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张养浩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李白、杜甫;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高岑中唐:白居易——新乐府刘禹锡——无题诗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北宋——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南宋——李清照、辛弃疾、陆游、姜夔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婉约派:柳永()、秦观、贺铸、李清照()等格律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王沂孙、张炎等中国当代诗词的发展概况•指的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至今中国诗词的状况•“五四”新思潮以来,新诗(自由诗)在主流文学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家最权威的诗歌杂志《诗刊》此前一直刊登的基本是自由诗。•新诗(自由诗)在主流文学界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其自身的某些缺陷所招致的争议也是一路相伴而来。鲁迅在1934年致窦隐夫的信中就曾说过:“没有节调,没有韵,它唱不来;唱不来,就记不住;记不住,就不能在人们的脑子里将旧诗挤出,占了它的地位。”此后至今已经整整80多年了,尽管旧诗仍然没有从人们的脑子里被“挤出”,但旧诗被主流文学界所忽视甚至说歧视,也仍然是客观的文学现实•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诗词开始复苏,各种诗词活动在社会上蓬勃开展,各种诗词社团也相应成立。•2014年9月9日上午,习近平书记在在北师大和师生座谈时表示:“我很不希望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因此这几年国家又开始大力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文化教育部门与中国的主流媒体相应推出中国汉字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等。•目前国内主流的诗词研究机构和社团:中华诗词研究院: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于2011年9月成立,隶属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管理;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于1987年5月31日,是由民政部注册登记,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国家级学会;是以促进中华传统诗词发展,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非营利性专业学术机构。诗词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按形式抒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近体诗)自由诗散文诗按来源民歌(如我们当地的民歌民谣,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文人作品哲理诗田园诗、边塞诗、怀古诗、羁旅诗、思乡诗、登临诗、闺怨诗、哲理诗、游赏诗、送别诗、咏史诗等。从表现内容上分诗歌新诗古诗(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始)新体诗(自由诗)旧体诗(格律诗)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按体裁分古体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近体诗(格律诗)绝句律诗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登颧鹊楼》七言绝句:如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如杜甫《春望》七言律诗:如杜甫《登高》排律词曲乐府诗(又称“诗余”、“长短句”、“倚声”、“填词”)小令散曲套数词是一种合乐而歌、字数固定、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又称诗余。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因最早是配乐的,都有词调,每个词调都有几个名称,叫做词牌。小令五十八字,中调五十九字至九十字,长调九十字以上。散曲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每一套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小令曲牌曲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宫调名曲牌名诗歌鉴赏诗言志还是诗言情?•《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这是我国古代文论最早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基本特点的句子。“诗言志”的意思,是指诗用来表达人的情志。“志”本义指志向,泛指人的主观方面。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在内。也就是说,人的思想观点主要通过诗来表达。•“诗言志”中的“志”本包括思想、情感两方面,但在其流传后世的过程中,随着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历代文人为了“尊儒”而逐渐抛弃“志”中包含的情感部分,歪曲地将“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把情作为正教对立的“私情”,这就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言情”的对立。一、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什么?怎样写?为何写?(这样写干什么)即是从内容、形式(含体裁)、思想感情三方面入手,多角度鉴赏。•例:•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上阕)•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下阕)•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此景的目的是什么?•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衬托,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3、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去,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诗歌鉴赏的步骤读懂鉴赏表达标题--作者--语言—意象—意境—写法---主旨(情感)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注意正确的阅读思路一、读标题•认真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主要表现手法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1、诗题直接点明或暗示感情•应该从题目所提示的感情入手,去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典型细节和景物来表达感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如果没有题目中“征人”对事件的指引和“怨”对情感的提示,粗心的同学们可能难以理解这首诗。2、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可以从描写对象着手,通过把握描写对象的特征,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如李白的《听蜀僧濬[jùn]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的时候切不能漏掉题目中的任何一个字。如“听”点明了事情,诗的后六句都是写作者听到的内容。“蜀僧”点明了弹琴者的身份。•“僧”有自己的弹琴内容、弹琴风格,“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是写琴声的超脱世俗。“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更通过对景物的感受,说自己沉浸在音乐之中,而不知道时间已经是傍晚了,这就从侧面来衬托琴声的曼妙超俗,表现了琴声的艺术魅力和蜀僧弹琴的高超技法。•又如陆畅的《惊雪》“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诗题的“雪”就是诗歌的中心意象,即思想感情的载体。“惊”,惊讶,惊叹,借雪花飞舞的冬景,表现出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热爱美好生活的美好情操。•《题李凝幽居》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诗的内容是描写什么呢?(李凝的僻静居处。)•又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上文德桥旁的南岸,是中国最古老而著名的巷名,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借“乌衣巷”这个具体的“象”的今昔变化来表现“意”——写出历史的变迁和豪门贵族的兴衰。•又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借“山寺桃花”这个“象”表现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之情。3、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如《次北固山下》《秋夜》《江汉》《移居》等,同学们应该注意到这些诗歌的内容,或者与题目的内容有关,或者由题目中的背景引出,或者写在某个地方的活动。同学们就可以从中获得一些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的信息。如《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就暗示了游子漂泊在外,《江汉》更是点明了杜甫晚年漂泊于江汉一带的事件,从而暗示了他晚年的颠沛流离,自然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zhé]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善欺。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从题目可以认识到陶渊明写的是搬到新家之后的事情,那么就会考虑到新家的环境和与邻里的关系。再根据诗歌的细节,就不难理解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谊”。4、题目暗示了诗歌的体裁•以事物命题的诗很可能就是咏物诗。如苏轼《红梅》,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以事物命题,可以初步判断为咏物诗,而咏物诗的基本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虞世南的《咏风》、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便是如此。再如柳中庸的《征人怨》从标题可以推断为边塞诗,而边塞诗的表现手法多为写景叙述抒情相结合。•又如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一看便可以断定为写景诗,其基本表现手法必定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象这样的还有杜甫的《江村》,张旭的《桃花溪》等等。•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送别》,暗示了诗歌的体裁是送别诗。夜归(宋)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chénɡ:田间的埂子,用来分界或蓄水。“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注】筇qiónɡ:此代指竹杖。燐:即磷,鬼火。土塍小练习【答案】本诗写景扣“夜”,写情扣“归”。首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言归家心切。末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征人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练习: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二、读作者•即了解诗歌的作者,知人论世,以察诗情。•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通过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有时在注释中指出一些相关于作者和背景的信息,切不可忽视。(一)知人•1.可了解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读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
本文标题:古代诗词发展及鉴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