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1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资本输入理论(一)纳克斯的贫困循环理论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纳克斯出版了《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系统的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探讨了贫困的根源和摆脱贫困的途径。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形成了早期发展经济学的资本形成理论的雏型。纳克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不是因为这些国家资源不足,而是因为这些国家存在贫困恶性循环。贫困循环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而资本形成不足的根源是资本的供求不足。从供给方面看,资本形成存在一个恶性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即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过低,人们将绝大部分收入用于生活消费,而无钱储蓄,从而导致储蓄水平低。低储蓄能力导致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而这又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率难以提高。低生产率又引起低经济增长率,低增长率又造成新的一轮低收入。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从需求方面看,资本形成也存在一个恶性循环: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收入意味着低消费和低购买力,纳克斯认为,产生这两个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低收入和贫穷无法创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储蓄,而没有储蓄就没有投资和资本形成。结果又导致该国的的收入和持久贫穷。这是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由此,纳克斯得出一个著名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那么走出这一循环的出路何在?利用国外资本,推动生产率和实际收入的增长,从而增加国内储蓄。国外资本主要包括两种: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借款。外国直接投资多数投在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上,而不是投在为国内市场生产的行业上。这个事实受到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学家的批评。纳克斯的观点是:外国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是简单取决与它是为出口还是为国内消费而生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够把劳动力的需求和当地资源的需求增加到什么程度,取决与他把多少利润用于国内的再投资。与企业直接投资不同,国际借款可以由政府统筹使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奠定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纳克斯说日本和澳大利亚是有计划利用国际借款成功的例子。但国际借款容易被用来进行消费而非投资,这样无利于资本的形成。所以纳克斯主张对外资的使用必须做出全面计划和预算。(二)两缺口理论1.两缺口理论的含义。钱纳里和斯特劳特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形式的约束:一是储蓄约束,或称投资约束,即国内储蓄不足以支持投资的扩大,二是外汇约束,或称贸易约束。即有限的外汇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的约束,又称技术的约束,即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企业家和管理人才,无法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影响了生产率的提高。钱纳里和斯特劳特重点考察的是储蓄约束和外汇约束,因此,它们的理论一般被称为双缺口理论。Y=C+I+(X–M)Y–C=I+X–M由于Y–C=S所以S=I+X–M移项S–I=X–M2两边同乘以一个负号:I–S=M–X式中,I–S为储蓄缺口,M–X为外汇缺口。该式表明,当国内出现储蓄缺口时必须用外汇缺口来平衡。如果利用国外资源,即可以解决外汇缺口,也可以解决国内储蓄与投资的缺口。2.两缺口模式的发展。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对发展中国家来讲,资本稀缺固然重要,但这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约束条件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缺乏,主要表现在缺乏必要的技术知识、管理和企业家的才能。从现实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国内资源尚无能力填补这第三个缺口,因而也必须引进国外资源来弥补它。在三缺口模式的基础上,有些经济学家有提出了四缺口模式既增加一个税收缺口。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国家进行干预,因而在开支与税收之间有一缺口,而外资企业的进入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税收。二、资本输出理论(一)直接投资1.麦克杜格尔模型。麦克杜格尔模型的观点是: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后,导致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在国际上平均化,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进全球的生产和福利。图中O1为投资国的原点,O2为资本接受国的原点,横轴为资本量。投资国的资本量为O1Q,接受国的资本量为O2Q,两者之和为O1O2为世界资本总量。纵轴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N(mn)线是表示投资国(接受国)资本边际生产力递减的曲线,既资本需求线。资本流动前,投资国使用O1Q的资本量和一定量的劳动力,生产了O1MTQ量的产品,接受国生产了O2mUQ量的产品。资本的边际生产力(等于资本价格)投资国为QT,低于接受国的QU。由此引起前者向后者的国际间资本流动,直至两国的资本边际生产力均等,图为SP=O1E=O2e,这将有SQ量的资本由投资国流到接受国。资本流动的结果使投资国的生产量变为O1MPS,接受国变为O2mPS,与资本流动前两国生产总量O1MTQ+O2mUQ相比,两国总共增加了三角形PUT的生产量。这部分产量由两国共同分享。该模型的建立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麦克杜格尔模型表明,允许国际资本流动后,资本流入国和资本流出国均可获利。该模型研究的是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资本流动。2.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尔(Hymer)提出。他认为,决3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是利润的差异,获得利润的高低取决取决于垄断优势的程度。他认为一家企业到国外投资有两个前提:一是它在国外的投资收益要高于他在国内的收益,因而它向海外扩张;二是它在国外的子公司的收益要高于当地企业,这是子公司在海外得以生存的条件。所以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因素。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可以分几类:(1)产品差别;(2)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3)规模经济的优势;(4)因政府对进口限制而产生的优势。在他看来,外国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垄断竞争条件下厂商所享有的特殊利益。海默尔的垄断优势论的贡献是摆脱了完全竞争的假设,引进了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概念。3.国际生产的内在说。代表人物是鲁格曼(Rugma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达国家在向外国投资的同时也接受国外的投资,投资不是单向的。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跨国企业在全球规模上组织它们的国际生产,为什么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公司的内部市场来协调他们的分工,而不利用现有世界市场同其他国家的企业交换产品来实现跨国企业之间的国际分工?内在说从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进行与内部资源配置的关系方面,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它的基本观点是,战后科技革命改变了中间产品的性质和内容,它由传统的原材料、半制成品变为知识技术等信息产品,外部市场缺乏这些产品的定价机制与交易机制,导致市场交易成本上升,降低公司全球经营效率,因而不得不对外部市场实行内在化,建立自己的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如果企业所需的中间产品只依赖外部市场的话,就会受到市场行情变化的影响,并容易被对手所控制,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实现市场内部化。当市场的内部化超越国界后,就产生了跨国企业。所以对外投资的目的在于防止国外市场的不完全性对它管理效能产生不利的影响,来保证它的垄断高额利润。这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战后各种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包括跨国经营的服务性行业的形成和发展,如跨国银行的发展。4.国际生产的综合说。这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提出来的。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是有三种特殊优势综合决定的。(1)所有权优势,即企业所独享的利益,包括技术、管理能力、企业的规模及产品多样化的程度。(2)内在优势,主要包括多国体系、组织结构和市场机制等方面。因为企业产品经过多阶段生产,通过内部供求关系会更好地实行资源配置,降低成本。(3)区位优势。指地区的特殊禀赋。如资源、政策、工资水平等。5.产品周期说。这一理论是由哈佛大学的弗农(Vernon)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一种产品都要经过三个阶段:(1)新产品阶段。通过投资试制新产品,产品全部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因为国内市场的需求弹性小,企业可通过工艺垄断而获得高额利润。所以企业先把自己研究的新技术应用于国内生产,并通过出口来满足国外市场额的需要。(2)成熟的产品阶段。随着国内垄断优势的减少,企业为了占领国外市场,开始在国外设立子公司。(3)标准化产品阶段。激烈的竞争导致产品和生产完全标准化,这时生产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企业要用直接投资的形式将标准化的工艺转移到工资的合成本校的地区,来满足本国和世界市场的需要。6.货币汇率论。货币汇率论由阿里伯(Aliber)提出。该理论用汇率来解释国际投资格局的变化。阿里伯认为,一国货币升值将导致该国海外投资的增加。他指出,20世纪60年4代美国海外投资高涨是美元高估的结果。20世纪70年代后,美元汇率大幅度下降,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就愿意购买美国的企业。7.小岛清模型。小岛清模型是用来解释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型。小岛清认为,美国的跨国公司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部门,这种投资是贸易替代型。这些跨国公司到海外投资,把产品转移到海外,从而减少本国的出口量,给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日本的投资方式与美国不同,是贸易创造型。该模型的主要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而且是对方国家具有明显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这样一来,贸易双方的获利就更大,贸易量也更多。本国成为进口国,对方国家成为出口国,这一方面降低了本国的成本,一方面是贸易得到互补和扩大。(二)证券投资这里,介绍托宾—马柯维兹(Tobin-Markowitz)模型。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特别是流动中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多,近些年来资本项目开放的研究的重点转向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承担和风险分散的作用。托宾—马柯维兹模型认为,如果承担某种风险的价格在国家间是不同的,那么,包含这些风险的国际金融资产进行贸易的话,各国将会获利,即都会减少风险。这个原理类似商品的国际贸易。设ix、iy分别为国际金融资产X、Y的实际收益,µx、µy分别为投资者对资产X、Y的预期收益率,资产X收益的方差为σ2xx,资产Y收益的方差为σ2yy,两种资产的协方差为σxy,相关系数为Pxy。那么,购买两种资产的预期总收益率由两种资产各自的预期及两种资产的购买比例来决定,即:μ=Pxμx+PyμyPx、Py为资产X与Y的比例,Px+Py=1。总收益的方差σ由三个因素决定:X与Y的购买比例Px、Py,两种资产的方差σ2xx、σ2yy及其协方差σxy。σ2=E[(PxIx+PyIy)-μ]2=Px2σx2X+Py2σy2Y+2PxPyσxy由于σxy=Pxyσxxσyy,所以:σ2=P2xx+σ2xx+P2yσ2yy+2PxPyPxyσxxσyy该式表明,总收益的方差依赖于两种资产的相对比例,两种资产各自收益的方差及两种资产的相关系数。在各种资产的相关程度、收益及其方差既定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通过调整两种资产的购买比例来减少风险。如果两个国家的资产收益不相关,那么,两国投资者通过互相交换一定量的资产,双方均减少了投资风险,在多种资产及多个国家的条件下,这一命题仍然成立。托宾—马柯维兹模型中引进风险因素是对资本流动传统分析的一个改变,模型认为,国际金融资产进行交易不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是为了降低风险,这一点就使得开放资本项目的好处同其从投资获得的福利效应脱钩。这意味着,资本流动后,储蓄和投资即使没有变化,甚至资本项目的流入和流出相等,各国也会从风险资产的交易中获利。托宾—马柯维兹模型反映了战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三、资本管制的理论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资本管制的原因可归纳为两大派:一派认为资本自由流动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增进社会福利,但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市场失灵或扭曲,所以不得不5用另一种扭曲--资本管制来抵消原有扭曲的不利影响,从而实现次优。因此资本管制是一种次优方案。另一派强调恶意投机对金融和经济的损害,认为适当的资本管制是一种最优选择。(一)资本管制是一种次优选择这一类理论认可资本自由流动对经济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但同时认为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市场失灵”或扭曲。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这些扭曲,则需要用一种扭曲对付另一种扭曲,因此资本管制是一种次优选择。现实当中主要由四种扭曲:第一种扭曲是名义工资与物价的粘性。根据经济
本文标题: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0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