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1Chapter4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4.1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4.2长期资本流动与短期资本流动4.3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4.4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4.5二次战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4.6我国利用外资问题11.2课时数:4学时学习目标:1.了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过程和近期趋势2.掌握不同期限国际资本流动对相关国家的影响3.学习运用各种金融危机理论4.思考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的潜在影响和应对办法11.3重点:不同期限国际资本流动对相关国家的影响难点:掌握运国际用各种金融危机理论模型分析重大国际金融事件11.4CASE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要不要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某种形式的监管和控制,就成为人们乐于争论的话题。一般来说,当私人资本可以自由地跨国流动从而寻求最佳投资机会时,它们总是流向最具生产效率的地方,实现资源在更广大范围内的合理配置。发展中国家往往面对资金匮乏的困难,很想通过开放资本帐户增加外资注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国内金融市场成长。但国际资本流动也会对相关国家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更被视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效率还是要稳定,这是个难题。11.54.1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InternationalCapitalFlow)一、资本输入二、资本输出三、资本流动与国际收支净额四、资本流动的好处1、资本输出国:a.生息获利b.解决顺差2、资本输入国:a.扩大投资b.解决逆差五、资本在国际间顺利流动的条件1、没有外汇管制或外汇管制较松2、发达、健全、完善的金融市场11.64.2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一、长期资本流动(longtermcapitalflow)(一)直接投资(directinvestment)获得生产、经营、管理的控制权(二)证券投资(securitiesinvestment)(三)国际贷款(internationalloan)11.7(四)投机性资本流动(speculativecapitalflow)1)流动汇率波动2)利用利率波动3)利用金价的波动4)利用证券价格的波动5)利用商品价格的波动11.8二、短期资本流动到期期限1年以内或即期支付,包括货币现金(一)贸易资金流动(二)银行资金流动(三)保值性资本流动(资本逃避)Capitalfly原因:1、某国政局不稳2、某国经济每况愈下,国际收支持续逆差(货币贬值)3、实行严格外汇管制或更改税法,增加了新的税收。11.9(四)投机性资本流动1)利用汇率波动①当一国PB出现暂时逆差,汇率暂时下跌,按下跌的汇率买入该国货币,等汇率回升后,再卖出该国货币②PB持续逆差----汇率下浮,卖出该国货币,贬值后,再买入PB持续顺差----汇率下浮,卖出该国货币,贬值后,再买入③早付迟收or早收迟付Lead&lag11.10USCo.↔BrCo.以₤计价1₤=1.5$100万₤美国应付150万$预期美元贬值,1₤=1.8$美国则应早付预期美元升值1₤=1.4$美国则应迟付2)利用利率波动3)利用金价的变动4)利用证券价格的波动5)利用商品价格的波动11.114.3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马克思:过剩资本生息获利西方:1、所有权优势理论2、区位优势理论3、内部化优势理论原因:1、利润的获取(1)降低成本(2)增加收益2、风险原因:谋求资金安全3、其他方面:如国家的法律条令11.12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增加全球的总产出2、加强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11.13(二)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1、有利方面1)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2)建立新工业、开发新产品,使国民生产总值扩大,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3)引进技术、引进管理4)增加就业5)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税收6)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扩大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改善国际收支11.142、不利方面1)有些工业部门受到垄断资本的控制,国家的主权会受到侵害2)对外国资本产生依附性3)在一定程度上受垄断资本的剥削4)外债负担沉重,有时连还本付息都发生困难(三)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1、有利方面1)表明本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提高2)增加收支,解决国际收支顺差11.153)通过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2、不利方面1)有一定的风险2)使本国政府的税收减少3)减少就业机会4)某些经济效益转移给资本输入国5)使资本输入国的产品提高竞争力,同本国产品竞争11.164.4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一、二种观点1、赞成资本自由流动的观点2、赞成控制资本移动的观点二、资本移动的控制1、外汇管制2、采取干预政策11.173、颁布一些法令条例4、限制性贷款的方式5、依据偿债率,限制贷款外债清偿率(偿债率)=本年度的还本付息总额/本年度的商品和劳务的出口收入目前的危险线:20~25%11.184.5我国利用外资问题1、必要性和可能性2、我国利用外资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3、利用外资的指导方针4、我国吸收外资的渠道5、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6、注意的问题11.19第六节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一、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二、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11.20一、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图4-1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11.21二、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一)古典理论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认为,国际证券投资的起因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利率差异。如果一国的利率低于另一国的利率,那么金融资本就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直到两国的利率相等为止。11.22进一步说,在国际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如果两国的利率存在差别,两国的能够带来同等收益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会产生差别,即高利率国家有价证券的价格低,低利率国家有价证券的价格高,这样低利率国家就会向高利率国家投资购买有价证券,以获得较多的收益,直至两国的市场利率相等为止。11.23(二)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可凭藉所拥有的证券获得投资收益,但因证券发行者不能保证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投资者又必须同时承担投资风险。所以,投资者不能只把预期收益作为选择投资证券的唯一标准,还应该重视证券投资收入的稳定性。由多种证券混合的证券组合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降低投资风险,因为组合中不同证券的收益与损失可以相互抵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出于这种考虑,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同国家的证券作为投资对象,从而引起资本在各国之间的双向流动。11.24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垄断优势论垄断优势论是最早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它由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H.Hymer)在1960年首先提出,后来约翰逊(H.G.Johnson)、凯夫斯(R.E.Caues)和金德尔伯格(C.D.Kindleberger)等人又作了进一步补充,其目的是解释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11.25海默认为,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可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以及销售技巧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11.26因为东道国同类企业不具备这些优势,或要取得这些优势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投资者可以凭籍自己的垄断优势在东道国投资办厂,降低生产成本,参与当地市场竞争,赚取更多的利润。这两种垄断优势决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即企业应到不具备垄断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建厂、组织生产经营。11.27(二)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Vernon)于1966年提出来的,它实际上是从时间顺序的角度,说明产品技术垄断优势变化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11.28该理论认为,每一项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对外直接投资是与这些特点相联系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Ⅰ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国内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小,尚未出现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其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在本国组织生产,占领国内市场,适当组织出口,获取高额利润。11.29在第Ⅱ阶段,即产品成熟阶段,由于产品需求增大,生产厂家增多,国内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国外也出现类似产品和生产厂家,威胁到企业原有的出口市场。为此,企业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开始在进口国投资建厂,就近向外国市场提供产品,以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扩大当地市场份额。11.30在第Ⅲ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标准化使得国内外企业都能加入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价格竞争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加快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和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机构,在当地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一方面有效地占领外国市场,另一方面也把一部分产品返销到本国市场。11.31图7-3产品生命周期与国际直接投资11.32(三)市场内部化理论市场内部化概念最早由科恩(R.H.Kern)在1937年提出,主要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以公司内部市场取代公司外部市场的过程。70年代中期,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Casson)等人在对科恩的观点进行补充和发展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11.33巴克利和卡森提出,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主要表现为:在寡头占据市场的情况下,买卖双方比较集中,很难进行议价交易;在没有期货市场的时候,买卖双方无法订立期货合同;不存在按不同地区、不同消费者而实行差别定价的中间产品市场;中间产品的价格缺乏可比性,交易双方难以定价成交;新产品从研究开发到市场销售的周期较长,而新技术的应用又有赖于差别定价,这在外部市场上不易充分体现出来。11.34巴克利还认为,决定市场内部化有四个因素,即区域因素、国别因素、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区域因素是指有关区域内的地理条件、文化差异和社会特点等。国别因素是指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产业特定因素是指与产品性质、经济规模和外部市场结构有关的产业特征。企业因素是指不同企业组织内部市场的管理能力等。内部化理论注重的是产业特定因素和企业因素。11.35巴克利认为,如果产业部门存在多阶段生产的特点,企业就会“跨地区化”甚至“跨国化”。这是因为多阶段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中间产品,若中间产品的交易需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则无论供求双方怎样协调,也不可能避免外部市场剧烈变化造成的风险。为克服这种“中间产品”期货市场的“不完全性”,就会出现市场的内部化。11.36(四)国际生产折衷论国际生产折衷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H.Dunning)于1977年提出来的,旨在解释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邓宁指出,海默的垄断优势论、巴克利和卡森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等都只对国际直接投资现象作了片面的解释,缺乏说服力。他主张把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条件和能力综合起来加以分析,并由此形成了国际生产折衷论。11.37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并能够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拥有东道国企业所没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前两个优势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后一个优势是充分条件。当公司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选择技术转让方式从事国际经济活动;当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它可选择产品出口方式;当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它便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11.38表7-1直接投资、产品出口与技术转移的选择11.39(五)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论是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在7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小岛清在研究中发现:美国和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及其影响有明显的差别。用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理论,不能解释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其主要原因是,那些理论忽略了对宏观经济因素的分析,特别是忽略了国际分工原则的作用。11.40小岛清认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于拥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这不符合国际分工原则,而且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和贸易条件恶化。这是因为,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应该把生产基地设在国内,通过产品出口进入国际市场。如果它通过对外直接投
本文标题:第四章国际资本流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19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