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
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_刘钧献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摘要:《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年来,资本主义发生了巨大变化。革命导师预言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未能建立,反而出现了苏东剧变。原因在于我们以往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当成了同一事物,因而把市场经济的特征当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从而导致了对资本主义的定位失误。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先后经历了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阶段,目前处于国际垄断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诸方面均发生了新变化。资本主义新变化对现实社会主义形成了严峻挑战,同时也促使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转换发展模式和战略。虽然资本主义在不断调整变革,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因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出来的其它矛盾仍然存在。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突出表现为中心与外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逐步尖锐化,将引发全球性的震荡和危机,资本主义将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关键词:资本主义;新变化;基本矛盾;新表现;发展趋势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以“两个必然”为核心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60年来,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命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无产阶级领袖和思想家预言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必胜而且速胜;资产阶级政客和学者则诅咒社会主义“死亡”,宣扬“历史的终结”。随着世事的变迁,《宣言》中所涉及的许多具体事情已被人们渐渐淡忘;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宣言》中的一些具体结论也许已经过时,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当代新的材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但实践表明,《宣言》的基本精神依然保持着真理的光辉,《宣言》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两个必然”的结论仍像灯塔一样照耀着人类前进的航程;重温《宣言》,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一、“两个必然”与当代现实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这一矛盾在生产方面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对立;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的对立(以下简称“两个对立”)。随着这些情况的发展与恶化,势必引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1](p278)这一分析,宣告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命运,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按照这一分析,由于生产关系的束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再出现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资本主义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将最先被消灭。正是根据上述分析,马克思早在1850年就充满信心地指出:19世纪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世纪。他多次表示同意工人们的预言,“19世纪革命的秘密:无产阶级的解放”。[1](p368)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也曾预言:20世纪是社会主义的世纪。1918年他曾满怀激情地说:“普天同庆世界革命第一天的日子快要到来了”,[2](p132)1919年又说:“国际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已经为期不远了”。[2](p50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危机深重,西方必然会发生革命;苏联可以先进入共产主义,然后带动欧亚国家也进入共产主义。1948年2月,在纪念《宣言》发表100周年的时候,苏联《真理报》响亮地提出:20世纪是共产主义的世纪。毛泽东同志在总结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与无产阶级革命关系的基础上,于1968年进一步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3](P97)然而,当20世纪结束的时候,人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生产力的巨大扩张力和科技革命的发展并没有炸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外壳,表面上看,资本主义好像仍然充满活力;革命导师期望的“国际苏维埃共和国”未能建立,反而出现了苏联解体的悲剧。这是怎么回事呢?从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仍然是无懈可击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必然”和整个理论大厦是不可动摇的。但任何理论的产生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密切相关,必然受一定的时空限制。这就需要后人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丰富和发展。之所以出现上述结果,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以往我们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出现了偏差。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认为,当时欧洲各国生产力已强大到生产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这种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过高定位,对于当时组织和动员无产阶级群众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激励无产阶级革命斗志,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急性病”的产生和在“取代”问题上的盲目乐观情绪。之所以出现对资本主义的过高定位,主要原因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把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当成了同一事物。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的“最高最后的形式”,在他们看来,资本主义无非是市场的普遍化。因而,他们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时,把本质上不属于资本主义制度而属于自发市场经济体制的“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当成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本质反映,进而把由此必然产生的经济危机等弊端完全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事实上,资本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既有天然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一)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主要有两点。1、二者的本质不同资本主义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以剥削雇佣劳动、榨取剩余价值的社会制度。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供求,二是价格,三是竞争。在这三者相互联系中,体现价值规律的作用,发挥市场的功能,其功能主要有两点:节约社会资源和劳动消耗,调节社会资源或劳动在部门之间的分配。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方面确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它又不是万能的,它也有明显的缺陷和弊端。一是事后调节,二是目光短浅,三是排它性强。过去我们往往把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当作同一事物,事实上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两码事。二者有着不同的交换目的。市场经济是以不同的使用价值交换为目的经济,是联系生产世界和消费世界的保证;而资本主义则是以追求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它只关心交换价值。2、从时间先后看,市场经济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出现邓小平曾讲过:“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4](P236)事实上市场经济的萌芽早在奴隶社会就已产生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体外发展和体内发展的两个阶段。在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体外发展的。17世纪以后开始在资本主义体内发展。它是随着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有分工就有交换,有交换就形成市场。在我国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有为君主服务的各种专业化手工匠人,即“百工”,而且专门为市场而生产的私营手工业也很发达。《论语》中就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说法,城市市场已比较繁荣。公元17世纪-20世纪,是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体内成长的阶段,也是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获得确认的过程。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体内的发展,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结合,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异化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过程。市场经济讲效率、公平、节约成本、创造财富、竞争,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效率变成了利润就是一切,公平变成了巧取豪夺,节约成本变成疯狂地榨取和掠夺,财富的增加导致了贫富的两极分化。资本主义几乎背离了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一直到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市场经济之间,处于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借助市场经济推动着社会生产力急剧膨胀,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严重地不协调,不断地相互冲突的状况,如1929-1933年资本主义大危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160年前,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其在生产方面的两点表现,即“两个对立”,并认为“两个对立”将导致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不仅依据“两个对立”分析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未来,而且更进一步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计划经济的理论基础。但事实上,这两点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依据,并没有危机资本主义的生命,反而成了最令社会主义者困惑的问题。一方面,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对立仍然存在,但是生产却越来越与消费出现协调和可以控制的局面;资本主义的积累与大众的收入的矛盾仍然存在,但是可怕的普遍的贫困现象在今天的发达国家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尽管资本主义社会个别企业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的生产之间的对立没有完全消失,但是企业间的竞争事实上已经处于整个社会的宏观控制之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整套经济、行政、法律的规范,对全社会的生产起到了引导、约束、调控的作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震荡已微乎其微。原因何在?主要是以往我们是把“两个对立”当作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本质反映来看待的,既然如此,那它将是不可克服的,必然日益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灭亡。事实上这“两个对立”,并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本质反应,它只是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而表现出来的现象,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的表面特征,是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加以调节的。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供给、需求和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随着市场的起落发生作用。为了争得市场份额,资本家严格地按照市场规律组织生产,统治者的注意力此时更为集中在所有制的领域,解决谁胜谁负的问题。国家对组织市场,调节生产关注较少,更多地发挥的是政治统治、阶级斗争、阶级镇压的职能。这就出现了“两个对立”现象。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成熟,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它是不允许这种现象长期存在的。它一旦发现了这些矛盾,就会运用经济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各种手段,即运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市场经济的自发状态,缓和矛盾对立。特别是到1929-1933年大危机后,资产阶级明确认识到如驾驭不好市场经济这匹小马驹,就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毁灭时,它便运用一切力量来避免矛盾的发生。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就反映了资本主义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国有化,福利政策,不同程度的计划化,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进而走向国际垄断。自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越来越不是以一个个的资本家的个体出现在社会之中,而是越来越以国家的面目凌驾于全社会。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更高层次,运用国家的全面的社会功能对市场经济的一系列机制发挥着调节的作用,使市场机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利益的范围内运行,同时对市场机制自发的消极方面发挥着全面的遏制作用。这就自然出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个对立的缓和。(二)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具有天然联系,资本主义自发地倾向于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上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或购买者,又是各种消费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离开企业及企业间、企业与其他经济活动当事者之间的购买、生产和销售活动,市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企业要成为有效率的市场经营主体,需要具备一系列特定的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产权,二是必须是法律上和经营上独立自主的实体,它拥有自主经营和发展所必需的各种权利,三是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交易者之间地位平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等市场主体是独立、自主、具有平等权利,能够独立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风险的经济实体。这与资本主义制度要求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追求生产的无限扩张和利润的最大化以及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等等具有天然联系。因而,当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式
本文标题:论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新表现及发展趋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25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