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红军洛浦个人简历3篇
1/15红军洛浦个人简历3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红军洛浦个人简历3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红军洛浦个人简历1张闻天,原名张应皋,常用化名洛甫。1900年8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今属上海市)一个农民家庭。张闻天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重要领导人。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持真理的优秀品德,赢得了广大党员和群众的尊敬和怀念。值此张闻天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特把其一生所担任的职务概述如下,权当纪念之。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张闻天的原名张应皋,是出生后家人给起的(也作荫皋)。1906年,张应皋进入本村张家祠堂私塾读书时,私塾先生张桂唐取《诗经》中“鹤鸣九皋,声闻于天”之意,为他改名“闻天”。1921年1月,张闻天来到上海,8月任上海中华书局“新文化丛书”编辑。1922年赴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勤工俭学,并任华文《大同日报》编辑。1924年回到上海后仍任中华书局编辑,同年10月,张闻天受少年中国学2/15会成都分会之邀,入川担任重庆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英文教员。1925年3月,张闻天离开女二师,来到川东联合县立师范任国文教员,主编《南鸿》周刊。同年5月,张闻天因宣扬革命思想,被重庆卫戍司令王陵基勒令离川。张闻天返上海后的6月,经沈泽民(后曾当选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1933年11月病逝)、董亦湘(1896—1939。曾任中共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等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5年11月,张闻天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为保密,按校方规定,中国留苏学生都要另起一个俄文名字。张闻天起的俄文名字是“伊凡·尼古拉耶维奇·伊斯米洛夫”。因名字太长不好记,故同学们就只叫这一长串名字中最后两个音节“洛甫”。张闻天也觉得这两字之名简明顺口,遂以此为化名。1927年9月,张闻天在中山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被分配在列宁主义研究组,先后讲授“列宁主义”和“联共党史”课程。1928年9月,共产国际东方部与联共(布)中央决定选送张闻天入红色教授学院深造。红色教授学院是苏联最高学府,从这里毕业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教授”。在红色教授学院学习期间,张闻天同时参加了共产国际东方部的部分工作,曾担任共产国际执委会中国组委员、共产国际执委会中国分部编辑委员会委员,并兼任莫斯科中山大学马列主义理论课的教员。3/151929年夏,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中国留学生举行“十天大会”,听取并讨论中共支部局的报告,由于分歧很大,会议最后只好进行投票表决,结果大多数学生反对这个报告,只有二十八个半人支持(其中的一人因为年纪小、态度也不坚定,还只是个团员,被称为“半个”)。后来就有了“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说法。张闻天也被列入“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中。同被列入“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中的杨尚昆(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后来在《杨尚昆回忆录》中说过,“‘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这个流传很广的说法不合事实,也不准确。”虽然这样,但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却成了约定俗成的说法。1931年1月,已经在苏联莫斯科留学和工作了五年多的张闻天,终于接到党组织的通知:立即回国,参加国内斗争。2月17日,张闻天与杨尚昆结伴回国顺利抵达上海。在上海曾任中共临时政治局常委等职1931年3月9日,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周报》在上海创刊,主编由已回到上海的张闻天担任。4月,张闻天接替沈泽民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并兼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5、6月间,顾顺章、向忠发相继被捕叛变后,到了9月中旬,此前的1931年1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选出的九个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上海的只有周恩来、卢福坦、王明(陈绍禹)三人,已失去“代表多数”的作用。同时,周恩来将赴中央苏区工作,王明将去莫斯科担任中4/15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人。这样一来,中央政治局已是有名无实,无法正常运转。有鉴于此,共产国际远东局指示中共改组中央领导,成立临时中央政治局,并提出组成人员的具体建议。据此,周恩来、王明、张闻天、博古(秦邦宪)等四人在博古家里开会商议此事。王明提出博古进入中央负总责。商议的结果是:由博古、张闻天、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黄平、刘少奇和王云程等九人组成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这两位不是中央委员的人和卢福坦三人组成常委,博古负总责。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后,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成立,张闻天除主编《红旗周报》外,还担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机关刊物《斗争》的主编,同时不再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由杨尚昆接任。1932年底,经请示共产国际同意,整个中共首脑机关全部迁入江西中央苏区。留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改称“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李竹声被博古指定为书记。张闻天是由一位地下党交通员陪同离开上海去江西的,约在1933年1月到达江西瑞金。在中央苏区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1934年1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在江西瑞金召开了六届五中全会。全会全面肯定了四中全会以来的“左”倾错误路线,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发展到了顶点。全会决定设立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博古、5/15张闻天、周恩来、项英为书记处书记,博古负总责。会后张闻天又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并兼任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1月21日,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开幕,2月1日结束。会议选举在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毛泽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原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由张闻天担任。1934年8月1日敌机轰炸瑞金后,张闻天和毛泽东的住处都搬到瑞金城西的云石山(离瑞金城九公里)并相邻而居。两人朝夕相处,感情融洽。通过经常相互交流,张闻天思想转变很大,认识到了“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同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危害,未能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第五次军事“围剿”,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开始战略转移(后被称为“长征”),“指挥者”是“三人团”,即政治上由博古负责,军事上由李德负责,周恩来(红军总政委、红一方面军总政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负责督促军事准备计划的实行。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张闻天随中央军委纵队行动。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代替博古负总责长征开始后,张闻天和毛泽东、王稼祥(时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同在中央军委纵队,这为三人提供了一起交流意见的绝好机会。毛泽东向张闻天和王稼祥分析了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阐述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革命实际6/15相结合的道理,使两人明辨了是非,转变了立场,开始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取消“三人团”,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因张闻天一再推辞,这个问题就暂时搁置了起来)。1935年2月5日晚,中央军委纵队行军到达鸡鸣三省地域威信县境内水田寨附近的楼上、花房子、高坎、芭蕉湾等几个小村寨驻扎。在这里,中共中央常委讨论分工,确定以张闻天代替博古而负总责。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行军中的军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第二次攻占遵义后,已担任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提议毛泽东任前敌总指挥。以后,张闻天又采纳毛泽东的意见,组成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的新“三人团”(又称“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指挥军事,使毛泽东成为实际上的中央红军军事统帅。此后张闻天与毛泽东等紧密合作,战胜了张国焘的逃跑主义和分裂主义,使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在延安担任六年中共中央负总责的职务张闻天与毛泽东等一起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于7/151935年10月19日进驻吴起镇。著名的直罗镇战役后,中共中央又经安塞到了瓦窑堡。张闻天共在瓦窑堡居住了七个月零十四天。在此居住期间,他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议,并亲自起草了《中共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等党的重要历史文献。在此张闻天与刘英(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纪委委员等职)结为革命伴侣。西征时张闻天又到安塞,在当时红军驻地保安(今志丹县)住了半年多。1937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机关离开驻扎了六个月的保安,向延安出发。1月13日到达延安。1月25日,作为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亲赴西安,同在那里的周恩来商定解决西安事变的大计。4月,中共中央公开发行的政治理论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在延安创刊,由张闻天兼任主编。7月,张闻天兼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7年12月9日至14日,为了听取共产国际的指示和总结党的工作,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对中央及中央机构设置作了具体决定:改组中央书记处,书记为张闻天。会议还决定成立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准备委员会,毛泽东为准备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为准备委员会下设的秘书处成员。1938年5月,中央马列学院在延安成立,由张闻天兼任院长。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延安桥儿沟天主堂召开。会前,共产国际确认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职务并未明确。于是,张闻天又在会议期间诚恳地提出,应推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负总责。毛泽东经过全面考虑,没有8/15同意。会后,张闻天“主动让贤”,将工作逐步转交给毛泽东,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地点也由他居住的窑洞移到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这就是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张闻天虽然名义上还是负总责,但实际上离开了负总责的岗位,而主持宣传、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等工作。1938年11月3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由张闻天兼任主任。该委员会全权负责西北五省区的白区工作和少数民族工作。1939年2月17日,中央干部教育部成立,由张闻天兼任部长。1940年6月,中央干部教育部与中央宣传部合并,改称中央宣传教育部,部长仍为张闻天。1941年3月,中央决定调整刊物,《解放》《共产党人》两个刊物扩大编委,都由张闻天“负总责”。1943年3月16日至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延安召开。3月20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规定:政治局推选毛泽东为主席,书记处是政治局的日常工作办事机关,它在组织上服从政治局。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组成,毛泽东为主席。设立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中央宣传委员会和中央组织委员会,毛泽东兼任宣传委员会书记,刘少奇兼任组织委员会书记,张闻天离开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岗位后,任中央组织委员会委员。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举行。张闻天当选为中央委9/15员。6月19日,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张闻天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在东北工作期间曾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等职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成为国共双方争夺的焦点。中共中央及时制订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奔赴东北,统一领导根据地的创建工作。张闻天主动请求到东北工作,经中共中央批准,10月22日,张闻天与夫人刘英等一行从延安启程,一路跋涉,于11月20日到达中共中央东北局驻地奉天(今沈阳)。11月26日到达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陈云。1946年11月并入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松江省宾县。12月,中共中央任命张闻天为中共中央北满分局委员、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赴佳木斯,途中因土匪叛乱在林口县受阻,遂折回牡丹江,化名张平之,以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代表的名义,到宁安县调查研究、指导工作。1946年5月11日,张闻天到达佳木斯,就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兼省军区政委。1948年5月,张闻天调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部长,后又兼任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1949年4月,张闻天调任驻地在安东市(今辽宁省丹东市
本文标题:红军洛浦个人简历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34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