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主题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主题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对于现代化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第一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第二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工业化的同义语,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第四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当今历史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现代化的特征和性质。因此,可以说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体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方方面面和各个层次上。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科技发展和市场机制,同时也涉及政治制度、文化观念、社会福利等方面。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一个更加富裕、平等、公正、自由的社会,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总之,现代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经济、科技、政治等领域的发展,也涉及人类社会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1960年,各国学者在日本箱根召开会议,专门讨论现代化的标准问题,形成了著名的“箱根共识”,提出了有关现代化标准的八项指标:人口较高地向城市集中,整个社会日益以都市为中心组织起来;非生物能源高度利用,商品广泛流通,服务性行业发达;社会成员在广泛空间范围内相互作用,社会成员普遍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村社和世袭社会群体普遍解体,个人社会流动性增大,个人的社会表现范围更加多样化;伴随个人非宗教地并日益科学地应付环境,普及读写能力;具有渗透性的大众传播网形成;政府、企业、工业等大规模社会设施的拥有,这些设施的组织日益科层化;各庞大人口集团逐渐统一在单一的控制(国家)之下,各国之间相互作用(国际关系)日益加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根据他对一些现代化国家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一套关于现代化标准的定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3000美元以上;农业产值占GNP比重12%-15%以下;服务业产业占GNP比重45%以上;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70%以上;识字人口的比重80%以上;适龄年龄组中大学生比重10%-15%以上;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1000人以下;平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1%以下。那么,怎样实现现代化?这涉及现代化的道路问题。最初的现代化道路是资本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相伴而生。英国是典型的例子,其工业革命从纺织领域兴起,但英国的资本主义却从农业领域兴起。在16世纪初期,英国的羊毛贸易和圈地运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引发大量流民和治安问题。在欧洲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污染、资源掠夺和破坏等问题也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两极分化和阶级斗争。这些矛盾通过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商品倾销、资本输出或移民、军事侵略等途径传递给欧洲以外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这些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开始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但受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制,因此必须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国际关系格局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应运而生。最早体现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以工业化概念替代现代化概念,从重工业开始实行高收入,主要依靠本国农民积累资金,这种模式建立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以及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的基础之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沿袭苏联模式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然而,苏联模式起源于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但社会主义力量成长壮大后推动了时代主题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转变,可是许多国家并未及时、彻底地完成转变,不仅未能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反而使其固定化甚至僵化。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际,毛泽东同志较早意识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4月,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了《论十大关系》。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在生产者、生产单位和国家这三者利益方面,苏联模式过度剥削农民,影响了生产积极性;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权力过度集中在中央,抑制了地方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195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著作,提出无论学习苏联还是西方,都要符合国情。1964、1965年之交,我们党逐步形成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使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重新谋划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会长马尔科姆·麦克唐纳时指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12月6日,他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又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行阐释,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之家”。“小康”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就是,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这便是一个人民生活比较殷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雏形。新旧世纪之交,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整体上达到小康。2002年党的十六大根据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新要求,制定了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鉴于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任务已提前完成,2012年党的十八大制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那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式”指的是什么?这是由它所具有的特征来决定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此作出了五条概括: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以上这五个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所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概括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那么,我们怎样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展战略。我们党形成了分“两步走”把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主要表现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安全更为巩固,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平安中国建设扎实推进;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重大原则。这五条重大原则是对党和人民长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宝贵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科学总结,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发展规律的客观揭示和深刻把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引。第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应对前进道路上的惊涛骇浪,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维护党中央权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就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就能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就能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第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
本文标题:主题党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549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