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校思政教师经验材料把红色文化精神财富融入思政课教学
—1—高校思政教师经验材料:把红色文化精神财富融入思政课教学A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和红色资源的运用,强调“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要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全社会更好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思政课在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性,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把红色文化等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融入思政课教学,进一步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升育人质量。一、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价值1.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利于传播红色文化,坚定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就必须用红色文化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筑牢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广大学生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造美好生活。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2—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民族气节、精神追求、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的彰显,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养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提高学生抵御错误思想文化的能力,使高职院校学生真切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2.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红色文化为高职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鲜活的素材,红色文化经过思政课教师的运用和转化,能够丰富和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使广大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一方面,红色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红色物质文化,如各类革命遗址、遗迹和纪念场馆等,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记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讲述着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牺牲,具有思想引领、道德规范等功能和超越时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红色精神资源,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船精神等,其所蕴含的爱国奉献、英勇奋斗、不懈追求等精神品质能够引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对高职院校培养爱国敬业奉献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义。—3—3.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有利于淬炼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品质,培育大国工匠。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优秀文化融合形成的先进文化,是彰显共产党人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和传统等先进性的综合体现,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一是传承红色基因,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枪林弹雨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共御外敌,实现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把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植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把爱国和爱岗敬业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切实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成长为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能工巧匠。二是锤炼学生不畏艰险、勇于革新的意志。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折射出革命先烈顽强拼搏、奋发有为的坚强意志,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悟革命道路的艰辛、珍惜幸福生活,积极践行工匠精神,锤炼敢于拼搏、勤于探索与勇于追求的意志,不断以精湛的技术、踏实的作风、吃苦的精神实践报国行,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出彩的人生。—4—二、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路径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利用红色文化塑造学生品格、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方面,存在创新不够、效果欠佳、开门办思政课的意识不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社会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方法单一等现象。为此,高职院校要创新红色文化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效能。1.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呼应。要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呼应。首先,坚持小课堂大入口,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融入。红色文化是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鲜活事迹的精神升华,对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是更贴近现实、更易于理解吸收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对于重实践教学的高职院校来讲,要利用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顶岗实习接触企业和社会的机会,真正把思政小课堂延伸为社会大课堂,将嵌入红色文化的思政课堂搬到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体悟党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在红色革命资源上的有效对接。其次,坚持小路径大方向,把准价值导向。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始终坚持价值引领,紧扣职业教育特性,把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职业道德培养与职业启蒙的无缝对接,促进红色文化中的崇高道德信仰、无私奉献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一方面,可以用鲜活的红色文化故事引导学生树立规矩意识,做—5—一个有职业操守的建设者。无数革命先烈驰骋疆场、有令必行、令行禁止,严明的纪律和规矩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可以用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创新拼搏的精神引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培育时代所需要和岗位所需求的职业精神、职业品质和职业态度,最大限度提高思政课运用红色文化育人的成效,真正让学生走出校门、突破自我,在社会大课堂中了解国计民生、回应时代召唤、践行青年担当。2.坚持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衔接。红色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需要搭建贯通的渠道。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偏弱,更倾向于接受直观的教学内容。因此,在红色文化的融入上要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一方面,要发挥信息资源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赋能线上线下全域教学资源。可借助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场馆等新平台,拓展线上教学内容,提高线上教学质量,推动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多元化,使红色文化更加高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目前,高职院校在推进在线开放课程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普遍开放共享,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服务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创设“红色文化”网站,设置理论专栏“学革命历史、党史课堂、革命精神”,共享线上红色实景资源“革命纪念馆、游祖国大好河山、红色影—6—像资料”,以及设计实践课堂“做革命传人”的模拟实践等,激发学生了解、学习红色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积极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活力的激发,需要思政课教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长津湖》《觉醒年代》《狙击手》等影片所弘扬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华儿女不断奋勇向前。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所选用的都是最能代表中国革命和中国精神的题材,将主流思想和艺术审美融于一体,符合新时代要求和当代青年对文化艺术的新需求、新期待,凸显了影视艺术的人民性特征。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红色经典影视作品来弘扬红色文化,通过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催生其向榜样看齐的内驱动力,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激扬斗志、凝聚人心的效果。3.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红色文化的融入方面,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课堂教学,突出课堂育人效果,发挥课堂主阵地的育人作用,一手抓实践教学,强化实践育人功效。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课程设计上,首先,要因地制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选择红色文化资源。如,湖北地区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讲述湖北省的红色文化资源,讲解与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陈潭秋故居等相关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其次,要因时制宜,合理选择实践教学时间,在重要纪念日组织学生到—7—相应红色场馆进行实践教学和参观考察,让学生实地感受英烈的事迹。现场情景教学更加真实地呈现了革命历史、英雄故事,进一步提升了思政课的感召力。再次,要因事制宜,组织学生到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把每一次的实践体验当作流动的思政课课堂,通过实践体验的方式,让学生在现实的场景中切身学习和感受红色文化,通过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贯通融合,达到震撼学生心灵、激发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的效果,真正发挥红色文化的浸润作用和感染力。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的责任感,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实践中创新融入路径,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优势,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从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本文标题:高校思政教师经验材料把红色文化精神财富融入思政课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632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