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最新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练习题试题(试卷)
精品学习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推荐下载!1八年级上学期等腰三角形练习题命题人:梁秀芳时间:2015-11-24一、选择题1、如图1所示,在△ABC中,AC=AD=BD,∠DAC=80°,则∠B的度数是()A.40°B.35°C.25°D.20°2、如图2所示,△ABC中,AB=AC,点D、E、F分别在BC、AB、AC上,且DE=BE,DF=DC,若∠A=40°,则∠EDF的度数为()A.45°B.60°C.70°D.80°3、已知BD是等腰△ABC的角平分线,如果∠A=80°,那么△ADB等于().A.900B.750C.600D.900或750或600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则顶角的度数为()A、60°B、120°C、60°或150°D、60°或120°5、把两个都有一个锐角为30°的一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3所示的图形,两条直角边在同一直线上.则图中等腰三角形有()个.A.1个B.2个C.3个D.4个图1图2图3精品学习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推荐下载!26、如图4所示,等边△ABC的边长为4,AD是BC边上的中线,F是AD边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当EF+CF取最小值时,则∠ECF的度数为()A.30°B.22.5°C.15°D.45°7、如图5所示,△ABC中,已知AB=AC=x,BC=6,则腰长x的取值范围是()A.0<x<3B.x>3C.3<x<6D.x>68、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cm,7cm,则它的周长为()A.15cmB.17cmC.13cmD.17cm或13cm9、如图6所示,在△ABC中,AB=AC,∠A=36°,BD,CE分别为∠ABC,∠ACB的角平分线,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A.5个B.6个C.7个D.8个二、填空题10、如图7所示:△ABC中,⑴若AB=AC,则_______;⑵若AB=AC,∠BAD=∠CAD,则_________,___________;⑶若AB=AC,BD=CD,则,_____;⑷若AB=AC,AD⊥BC,则,。11、如图8所示,在△ABC中,点D在BC上,AB=AD=DC,∠B=800,则∠C的度数为______。12、如图9所示,在△ABC中,AB=AC,BM、CM分别是∠ABC、∠ACB的平分线,DE经过点M,且DE//BC,则图中有_______个等腰三角形.图4图5图6图7图8图9精品学习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推荐下载!313、如图10所示,在△ABC中,AB=AC,∠A=40°,点D在AC上,BD=BC,则∠ABD的度数是_______。1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60,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______。15、如图11所示,在等腰△ABC的两腰AB、BC上分别取点D和E,使DB=DE,此时恰有∠ADE=∠ACB,则∠B的度数是______。16、如图12所示,在△ABC中,D、E在BC上,且BD=DE=AD=AE=EC,则∠BAC的度数是_______。17、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cm,一边长为6cm,则底边长为__________.18、如图13所示,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B=400,则∠BAD=__________.三、解答题19、如图14所示,已知锐角△ABC的两条高BD、CE相交于点O,且OB=OC.(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2)判断点O是否在∠BAC的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精品学习资料最新精品资料,推荐下载!420、如图15所示,△ABC是边长为6cm的等边三角形,BD是中线,延长BC至E点,使CE=CD。求:(1)CE的长;(2)∠E的度数。21、如图16所示,在△ABC中,AB=AC,点M、N分别在BC所在的直线上,且AM=AN。(1)BM=CN吗?说明理由;(2)若∠MAB=150,∠BAN=450,求:∠BAC的度数。圣人之言行身之则----《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泰伯》第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第二章: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泰伯》第三章: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泰伯》第四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泰伯》第五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泰伯》第六章: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伯》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第八章: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第九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第十章: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第十一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第十二章: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第十三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第十四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第十五章: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泰伯》第十六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第十七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泰伯》第十八章: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泰伯》第十九章: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泰伯》第二十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泰伯》第二十一章: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泰伯是《论语》的一篇,共计21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等。本篇的基本内容,涉及到孔子及其学生对尧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评价;孔子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的进一步发挥;孔子道德思想的具体内容以及曾子在若干问题上的见解。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长子。图15图16世纪的一代新人,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面向那些残疾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随班就读工作小结。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在我校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它既有利于普通儿童少年理解、帮助残疾儿童少年,有有利于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环境中受到应有的发展,使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机结合,互相渗透,共同提高。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一、教师是搞好随班就读的主要力量。我校的“随班就读”工作,就是让轻度残疾和学习困难儿童在普通班中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义务教育,并提供必要的个别帮助。担任“随班就读”工作的老师,工作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对这些学生付出了更多的爱心。制定个别化教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多启发多鼓励,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二、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随班就读”领导小组,配备了专门的特教老师,积极、稳妥地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并将该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逐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规范,总结《随班就读工作小结》。三、学校尽可能地提供适合于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让特殊学生愉快地接受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学到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劳动技能,为他们今后能真正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四、学校设立了专门的特教老师,指导本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特教老师不定期到有随班就读学生的班级听课,直接与学生谈话,与班主任、任课老师探讨随班就读的课堂策略、随班就读的教育补偿等问题。五、对教师进行培训,要求教师适应新的要求。随着教育的发展,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也要求普通教师具备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为此,学校挑选出一些教师进行特殊教育的培训,使教师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并在学校中开展特殊儿童和残疾人的全纳性教育。六、在学校教育中,要求教师热情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尤其对特殊学生更要关心、爱护,不能歧视特殊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本文标题:最新最新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练习题试题(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6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