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4篇)
好文供参考!1/11《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整体把握【第一篇】作者在顺宗永贞元年(公元八O五年)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僻远而多山水胜,作者寄情山水,形诸笔墨,“永州八记”特为著称。本篇为“八记”三首,领起其余诸篇。篇中从“始得”二字着意,写西山的怪特和始游的心情,真切深至。在叙事写字中,也有作者性格的显现和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的流露。教学步骤【第二篇】(一)明确目标1.作者介绍。2.划分文章层次。3.文白对译,并能分析重点句所含感情。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第三篇】学习重点: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意图好文供参考!2/112、概写与特写相结合的写法3、采用比照和映衬的手法描写景物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世称“柳河东”,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柳州”。其山水游记的代表作品是———“永州八记”⑴《始得西山宴游记》⑵《钴姆潭记》⑶《钴姆潭西小丘记》⑷《小石潭记》⑸《袁家渴记》⑹《石渠记》⑺《石涧记》⑻《小石城山记》。“永州八记”都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痛苦感受和激愤心情。今天将要学到的课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开始,这八记是一组文章,是一个整体,首尾呼应,它是柳宗元在永州时所作。柳宗元因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没有具体事务,柳宗元心中抑郁,故写了永州八记,反映了自己的苦闷心情。二、由学生朗读文章,自己翻译。三、对照翻译,就艰难字词进行解释。第二课时课文写法研讨一、文章题目好文供参考!3/11“始得”定下了全文叙事基调,同时表露了第一次游赏的欣喜。二、翻译课文注意以下词语“恒惴栗”中的“恒”,经常之意,我经常感到恐惧不安。“梦亦同趣”这“趣”旨趣。“意有所极”之“意”是想的意思。“皆我有也”都被我游历领略了。“因坐法华西亭”之“因”于是之意。“始指异之”之“异”是以┅┅为奇,觉得不同一般。“箕踞而遨”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似的。三、内容点拨1、第一段的“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和第二段的“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同是写游,但情状迥异,为什么?开头的概写是漫不经心,后者表现了作者“指异之”的西山对作者的巨大吸引力。2、结构层次第一段:a、第一句为一层:写获罪谪居的心态b、第二句“无远不到”第二层:漫游无目的c、“到则┅┅而归”第三层:游赏的随意性最后一句才点明白以概写来衬托西山的描写。好文供参考!4/11第二段是特写,步步紧逼法坐法华西亭→过湘江→缘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俯视: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四望如一、心凝形释、万化冥合。附板书:↑顶峰↓╱俯视焚茅茷↓↑岈然洼然╱↓斫榛莽若垤若穴↑↓╱尺寸千里缘染溪↓↑四望如一╱↓过湘江心凝形释↑↓╱万化冥合坐西亭↑↗游赏的随意性好文供参考!5/11╱↑获罪谪居(铺垫)(特写)↘漫游的无目的性↑(概写)本文的个性特征:1、概写特写相结合(见上面板书设计);2、比照与映衬文章开始表明被贬后的忧惧、苦闷心情与游山玩水的赏心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山水之乐也是悲伤情调,作者对游山的描写也多从比照和映衬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未得西山时漫漫而游,反衬一识西山的惊喜,写万物的渺小,更显西山之“特立”。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叙事写景都饱含作者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的寂寞惆怅,“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的孤寂、疏放性格的表现。写西山的傲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其实柳宗元所写的“西山”乃一般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怀而已,在山水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志,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士子怀才不遇。主题:好文供参考!6/11本文采用由抑到扬的方法来写,通过对西山的特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柳宗元被贬后的苦闷心情以及自己的傲世情怀。最后布置作业。初中《始得西山宴游记》优秀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二、诵读积累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好文供参考!7/11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一)诵读,积累字词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穷回溪:极、尽。披草而坐:拨开。更相枕以卧:互相。意有所极:至。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外与天际:交会。引觞满酌:拿起。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二)诵读,品析技法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好文供参考!8/11并概括)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又问: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三、翻译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好文供参考!9/11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四、研读探讨(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⒈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③觉而起,起而归。⒉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好文供参考!10/11(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提示: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五、结语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神游:与万化冥合从自然中得到慰藉找回自我好文供参考!11/11形游:犹怀惴栗之情
本文标题:《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174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