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最新5篇】
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最新5篇】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第一篇】据各地测算情况来看,要达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规定的建设标准要求,平原地区亩均投入须达到3000元以上,丘陵山区亩均投入须达到4000-6000元。因此,急需研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建议: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建立粮食主销区对主产区的资金补偿机制,结合国家资金投入,设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金,其中划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或建设后的长效管护费用,以调动粮食生产地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管护以及相关主体的种粮积极性。强化地方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划拨资金、发行政府债券、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分成、农业用水收费等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确保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配套和建后管护使用。创新探索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的投融资模式。探索吸引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的投融资方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向所有农业经营主体开放,重点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用、管”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投融资模式。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在县(区)级层面建立稳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资金整合平台,将农业、水利、电力、交通、林业、气象、信息等部门资金进行有效整合,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原则投入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管护,进一步拓宽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资金的筹资渠道。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第二篇】我重点谈建设主体和设计施工两个问题。关于建设主体问题。明确主体,是激发基层积极性的基础和前提。目前认识不一致,高标准农田建设缺少了基层担当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就少了因地制宜和精打细算的动力。建议明确把高标准农田建设所形成的资产及时赋予农村集体组织(或国有农场),尽早唤醒基层的主体意识。在赋予基层产权的前提下,鼓励基层因地制宜解决建设中的各类难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国家投入的基础上追加投资并提高土地价值,进一步激发其内生动力,唤醒他们的主人公意识,既可以更好实现国家意图,又能够更好发挥基层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于设计与施工问题。目前招标是分开进行的,设计与施工单位不同,容易造成衔接不畅。如工程设计的内容在实际中不可行,或是现场条件与设计之初存在差异,有时会导致较大幅度调整,有时需要反复开挖,有的设计与施工相互扯皮,沟通麻烦,影响质量和周期。建议制度化加强设计与施工的衔接。设计环节,要让农田的所有者、使用者实地踏勘,共同参与讨论方案设计工作,设计单位征询农田的所有者、使用者意见建议应成为制度。评审环节,要听取使用方意见建议,确保项目可落地,可实施,减少后续设计变更。施工阶段,设计单位要全程为施工单位提供设计服务,严格控制设计变更,严格控制项目预算,施工单位要严格按图施工,建立设计与施工单位的工程例会制度,成立现场项目部,整体提高工程质量。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第三篇】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一是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比重偏低。东北黑土地目前已经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约2亿亩,但面对亿亩的耕地总面积,未来建设任务仍然艰巨。二是黑土地侵蚀沟发育严重影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质量。为此,建议:提高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在全国所占比例。调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阶段性任务,优先支持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在2025年之前将黑土地永久基本农田全部打造成“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35年将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内耕地全部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推进黑土侵蚀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充分融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设计理念一定要融入黑土地“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之中,让黑土地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同耕地质量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充分融合,打造蓄—导—排水系建设为核心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系统防治模式,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保护、耕地产能提升协同发展。以县为单元,在黑土地保护工程规划层面建立农业及水利部门的协商沟通机制,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及侵蚀沟治理一体化实施。设立“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针对黑土地面临的土壤侵蚀、有机质下降等问题,设立“黑土地土壤产能数字模拟”大科学装置,实现我国首个风、水及冻融等多营力作用下的黑土质量演变过程模拟和预测大型平台。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第四篇】气象保障在高标准农田中主要发挥三个作用,一是监测农田天气气候条件,掌握气象灾害发生程度、发展趋势及影响情况;二是对农田气象灾害风险进行研判预估,提前发布预报预警,科学指导田间管理;三是分析农田气候资源条件,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对气候资源的需求,研判作物生长优劣程度。近年来,xx、xx、xx等省气象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将气象融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全链条气象保障工作,取得了较好服务成效。但是,目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普遍存在气象观测设备匮乏、相关行业部门间数据融合共享不够、气象保障服务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为此,建议:高位推动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将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有关内容纳入农业强国规划和新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提升方案,将气象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列入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完善高标准农田气象监测站网建设。在发改委、财政部相关项目支持下,突出以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和气候资源利用为导向,建设涵盖自动气象观测仪、农田小气候仪、土壤多要素观测仪以及农作物自动化观测仪等设备的农业气象自动化观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积极发挥气象保障在高标准农田产能提升中的作用。依托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涉农部门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数据的深度融合,建立基于气象灾害风险研判、灾情监测、灾害影响评估的数据算法,形成农业生产管理“一张图”,实现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控和减灾减损,提升高标准农田产能。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第五篇】拓宽投融资渠道主要面临建设资金补助标准偏低、资金筹措难度加大、社会投融资意愿不强等问题。从调研情况看,造成社会投融资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通过流转或托管取得土地经营权,致使建设、运营、管护主体不一致,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通过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大多变成一种股份,而不是具体的地块,并逐步集中到村集体或农业合作社。三是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建设主体通过提高再流转价格实现投资回报,所产生的10%到20%新增产量价值直接被体现到地租价格的上涨,致使后续流转经营者无法分享农田产能增加带来的收益。四是高标准农田项目通常能增加耕地面积,产生补充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以下简称“两项指标”),指标交易后可带来较为可观的现金流,以弥补建设资金不足。但指标交易资金按规定要先进财政账,再由财政返还给投资主体作为成本抵补和银行贷款还款来源,导致部分地区因还款资金来源于财政,认定其涉嫌违规增加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资本和银行资金投入积极性。财政部历来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也作为股东指导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鉴于目前对于“两项指标”的运用各地区认识不一、执法各异,但考虑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有特殊性,其新增指标收入是自己产生的,建议财政部对于不得用财政资金归还银行贷款的这一原则细化阐释和指导,对高标准农田自我反哺模式予以合规认定。此外,建议向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成本低、周期长的再贷款资金支持。
本文标题:政协农业协商座谈会发言材料【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043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