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4篇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4篇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1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之间而已现在。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怀着对于大学生活纯粹美好的憧憬,也面对众多扑面而来的不解与疑惑,新生研讨课便为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大学”的轮廓,卸下初来的不安,背上智慧的行囊,开启一段崭新的旅程。以下就是对我对新生研讨课的感悟:(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导学xx大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也是培养兴疆固边人才的摇篮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高地。考入新大,有无限可能。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聚焦总目标,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着力推进文化润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什么?应该如何展开学习呢?在新生研讨课上xx老师给我们以详细的解答。学生应该具有文献感悟理解能力、书面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都常听一句话“文史哲不分家”,面对信息大爆炸和迅速更新的知识库,我们又该如何切实提高以上几个要求呢?关于读,应该是大量的阅读经典理论,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汉文学专业,更应对跨学科(如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知识有一定地学习,在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并拓展理论深度。曾经我对阅读一直存在误区,认为阅读无非就是看作者的脑洞与笔下的桥段,了解何人何事即可。现在认为读书更应该是去感悟积累优美的辞藻,字句的锤炼,故事的叙述方式,叙事特点的分析。关于写,xx老师指出汉文学专业学生目前写作的现状是眼高手低,以“兴趣”作为衡量的标准,“一刀切”,因为不感兴趣而不学。应该要去探索未知,挖掘潜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关于说,既要有口齿清楚的外在表现,又要有兼内涵和深度的内容形式,以逻辑和层次为主线进行贯穿,不能泛泛而谈,或不知所云。(二)学术素养的研究xx老师在课上讲解到,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素养指平日在学术方面的修养,学术素养是指学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有的素质和修养,是学术活动得以持续的动力,是在学术研究中长期培养的。那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xx老师给我们以下几点指导。积累学术素材。先读基础性著作,形成认知、研究基础的框架,那应该如何读书?先观物取象,以心构象,立象以尽意。观天地自然之物,在观物的基础上取客观自然之象,经过想象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完成同化与顺化。后到艺术沉思,老师特别强调,艺术沉思不同于哲学沉思,哲学沉思是指用理性去思索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形成哲学化、规律化成体系的义理,而艺术沉思是通过深思去体验美学的阶段,实现知识的内化。沉思和深思像白日梦,以白日梦幻想的曲折反复,欲望或美好的期待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思进行表达和升华。第三步就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所有的文学创作,仅仅通过有限的技法进行刻画略显单一,还需要突发的灵感,感性的触动、理性的交织,才能写出动人的篇章。就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开拓学术视野。在积累的厚实学术素材的基础上上搭建起高楼大厦,实现人格素养、学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或许因某个断章取义的新闻而为之疯狂,或在“照骗”的覆盖下活在乌托邦的世界中。朱老师指出开拓学术素养要实现学科交叉、背景、融合和渗透,如果把自己局限到文本到文本,那么会丧失人独有的语言艺术,变得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培养学术兴趣。世界那么大,总有新奇的事情在发生。以新奇的事件为切入点,去探索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理论原理。关注学术热点、把握学术动态,了解最新进展,以独特敏锐目光把握误差。在此过程中可以小小地进行学术规划的设定,如选题、研究方向等等,通过撰写学术文章来锻炼学术能力。(三)坚持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孤立主义,不是文化民族主义,而是文化的交流交往与交融,我们用开放的视角眼光与国外对话,与世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穿越时光,感悟大禹治水的精神,“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诵,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蕴藏在每个华夏子孙心中的同根同源,灵魂血脉更为之敬佩。重读《周易》,发现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动机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理解孔子在古代的思想“克己复礼”。“克己”是指克服自己的欲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复礼”是指做事谨慎,有礼貌、讲文明。我们也了解了林基路艺术剧社,感悟“抗大第二”红色精神的传承,观看《共产党人在xx1936-1945》的相关片段,在课程的最后,老师还邀请了几位学长学姐来现场表演,充沛的感情流露,让我也十分期待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校园真正观摩一次演出。新生研讨课告一段落,感谢老师们在新生研讨课上的耐心讲解。同时我在新生研讨课中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谈及规划,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勇争一流。也学会了时间管理的办法,我将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当下,在喧嚣的年代里支撑起岁月静好的理想。征程漫漫,前路光明,祝我们待到山花烂漫时,共看那繁花似锦开;让我们一起跨越山海,奔赴热爱,看寒冬散尽,星河长明。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2摆脱高中枯燥乏味却又习以为常的三年生活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学,满怀期待却又茫然无措,即使心里知道因走出舒适圈而感到的焦虑是正常的,可是我们仍然无法停止焦虑,不停的问老师、问同学,大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我该如何去好好度过大学四年。好在学校为大一的新生专门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同学们了解大学生活和学科专业,八节新生研讨课当中的每位老师都令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将把握住汉文学专业这条主线,然后通过讲述几位老师带给我的感受,来具体阐述我的心得体会。(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我们汉文学专业中的“文学”就跟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二三周的新生研讨课中,xx和xx老师分别为我们讲解了新大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xx老师讲述新大的历史时,提出了一个重要人物——林基路同志。老师讲述林基路同志从文艺青年到中共党员,再到最后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红色事迹,他牺牲时年仅27岁。其实作为内地学生,对于林基路同志我并不怎么了解,但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年轻党员的一颗红心和无畏牺牲的精神。之后xx老师还专门请林基路话剧社的成员为我们表演了话剧中的片段,那振奋人心的红色话语声声入耳,令人欲罢不能。这让我觉得文字和声音拥有足够的文化力量,而我们作为新大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保持政治正确,跟随党的步伐,文字并不是我们笔伐别人的工具,而是深刻又动人的精神养品。xx老师以几部中华优秀典籍中的典故以及著名历史人物为讲述重点,采取老师讲解、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浅入深出地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读了《尚书》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既能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重新翻读后又能体味出堵疏结合的办事方法。读了《论语》和《老子》,我们领会到古代圣贤富有哲理的思想精华,这些核心思想传诵千年,至今仍葆有人性的光辉。讲到文学大家屈原,他绝望殉国自投汨罗江的故事人尽皆知,而我们则是去探寻悲剧背后的真相,了解了他整个人的生平事迹,才更能读懂他的文学作品。讲到中国第一位女战神——妇好,我觉得只有深入了解商代的历史,才能明白为什么妇好作为一位古代女性却能够同男子并肩作战,是绝对的实力和地位成就了她的荣誉。寥寥几个故事和人物的讲述,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就油然而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学习汉文学不能只空洞地了解故事典籍和文学著作,更应该去深入思考,挖掘历史,只有深入思考文学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读懂文学。(二)乐趣学习,如释重负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说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并说古语中的“如释重负”这个词就做了好的诠释。把这对应到学习上,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如果把学习当作苦事,你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心里有着沉重的负担。可是如果你在学习当中积极主动地寻找乐趣,那就贴合梁任公先生所言的了,这样的学习才会让人沉浸其中。而第四周的xx老师就以语言的特点为主题讲述了这一点,让我领悟到文字语言的趣味性。老师讲了几个有意思的语句例子,比如句子有歧义我们能不能分清,一句话到底有几个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犯迷糊的用法,等等,以提问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讲解汉语知识,引导学生提升对学习汉语知识的兴趣。比如当中有一个例子,“他差点儿没赶上车”和“他差点儿赶上车”,这种在生活中也常用,作为中国人,我们总是能意会到他的具体意思,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就十分难以分辨,这也正是汉语的魅力。汉语真是一门有趣的语言,祖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就我们xx来说,各个城市、各个村的方言都不一定相同,所以对于我这样搬家过好几次的人来说,讲方言很困难,搬到三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方言,导致我学习当地话非常困难,至今都说不好标准方言,只会说普通话,偶尔遇到老乡想交流交流也说不上话,所以国家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应当积极配合,华夏之美,应当人人共享有之。此外,还有第七周的xx老师,她为我们讲解刺绣传承人作品中的叙事之美,带领我们感受美的力量。老师讲述了一幅幅饱含心血的刺绣作品,,讲作品所取颜色的含义,讲作品背后的中国故事。在这个信息横流的时代,似乎大部分人都追求时尚潮流,但总有人坚守传统之美,给我们的心灵保留一片美好的栖息地。令我欣喜的是,有一幅绣品的选色——绛色,我此前不知它称谓,却意外与它相遇。高中时我同桌在网上买了一套古风的按动笔,其中有一只笔就是用的绛色,乍见之初,便心生欢喜,于是我向同桌借了这支笔,时时拿在手中摩挲。绛色,中国传统色彩名称,即大红色、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为传统的中国红。,我觉得那应该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我从小到大见过许多种红,都不如这一抹绛色中国红,如同中华文化,含蓄蕴藉却不失大气风度,我觉得这也是我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非常热爱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因为热爱,而不觉岁月漫长,不觉努力白费,找到对专业学习的热爱,我们才能“如释重负”。(三)科学认识专业,培养学术素养最后的八、九、十周,新生研讨课的老师都在向我们讲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规划和学习方法。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殷切期盼和温馨指导,为我们破开迷茫,指引方向。老师首先讲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和课程要求,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本专业的大致概念,然后再讲学位要求,奖助学金要求和保研考研要求等等这些切合我们实际需要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习的水平高度和具体要求。我觉得当中最重要的是老师们提出的“学术素养的培养”这一点,第八周的xx老师在最后请来了本专业、xx届优秀毕业生楼旸学长,为我们分享他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楼旸学长就讲到他的学习方法,我从中悟出我们在学习中要懂得“深入”和“浅出”,对于专业学习要深入思考,充分利用周遭的学习资源,对于课外技能学习要让兴趣打头,不要注入过多时间,毕竟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第九周的xx老师则从学习态度上劝诫我们大一新生要保持谨慎,切忌松懈学习,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自己不课下多用功,那将来学完四年就会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全在划水。老师还言传身教,用他自己的例子规劝我们提早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并坚决执行。还有一点是xx老师一
本文标题: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079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