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数学精编教案【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中数学精编教案【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数学精编教案【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函数的定义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函数及其表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1、复习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强调函数的模型化思想;2、阅读课本引例,体会函数是描述客观事物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的思想:(1)炮弹的射高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2)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八五”计划以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与时间的变化关系问题。3、分析、归纳以上三个实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4、引导学生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各个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依赖关系;5、根据初中所学函数的概念,判断各个实例中的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参考资料,少熬夜!(二)研探新知1、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f(x),x∈A.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range).注意: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是什么?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区间的概念①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②无穷区间;③区间的数轴表示.(4)初中学过哪些函数?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分别是什么?通过三个已知的函数:y=ax+b(a≠0)y=ax2+bx+c(a≠0)y=(k≠0)比较描述性定义和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定义,谈谈体会。师:归纳总结(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1、如何求函数的定义域例1:已知函数f(x)=+(1)求函数的定义域;(2)求f(-3),f()的值;(3)当a>0时,求f(a),f(a-1)的值。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前所述的三个实例。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要写成集合或区间的形式.例2、设一个矩形周长为80,其中一边长为x,求它的面积关于x的函数的解析式,并写出定义域。分析:由题意知,另一边长为x,且边长x为正数,所以0<x<40.所以s==(40-x)x(0<x<40)引导学生小结几类函数的定义域:参考资料,少熬夜!(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3)如果f(x)是二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大于或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集合。(即求各集合的交集)(5)满足实际问题有意义。巩固练习:课本P19第12、如何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例3、下列函数中哪个与函数y=x相等?分析:1构成函数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即称这两个函数相等(或为同一函数)2两个函数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解:课本P18例2(四)归纳小结①从具体实例引入了函数的概念,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描述了函数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②初步介绍了求函数定义域和判断同一函数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出了区间的概念。(五)设置问题,留下悬念1、课本P24习题1.2(A组)第1—7题(B组)第1题2、举出生活中函数的例子(三个以上),并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同时说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关系。课堂小结高中数学教学优秀教案【第二篇】一、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参考资料,少熬夜!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三、学法与教学用具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四、教学思路(一)、问题引入揭示题例1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二)、观察类比理解题1、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符号符号名称功能说明终端框算法开始与结束处理框算法的各种处理操作判断框算法的各种转移输入输出框输入输出操作指向线指向另一操作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1)顺序结构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流程图:(2)选择结构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流程图: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解:算法(自然语言)①把10赋与r②用公式求s③输出s流程图(2)已知函数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算法:(语言表示)参考资料,少熬夜!①输入X值②判断X的范围,若,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③输出Y的值流程图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三)模仿操作经历题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的一个16等分点2.分析讲解例2;分析: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三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了解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研究平面直角坐标中数与点的对应关系,能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代数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换。体会品面直角坐标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中点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难点: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三、教学用具教师准备四张大的纸质坐标格子。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游戏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序数对,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老师先考考你们,看你们掌握了多少。我们将教室里的座位分为八列七排。a排b号记做有序数对(a,b),同学们先找准自己的数对号。听老师报数对,若是你自己的数对号,就快速站起来。反应太慢和站错了都算失败,扣一分;反之加一分。最后以组为单位,比比哪组得分最高。我们可以发现,通过教室平面内的有序数对,可以唯一的确定与之对应的同学。(二)新课教学课本例子:我们知道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例如点A数轴上的坐标是—4,点B数轴上的坐标是2;我们说坐标是3。5的点,也可以在数轴上参考资料,少熬夜!唯一确定。教师提问1:类似于数轴确定直线上点的位置,能不能找到一种方法来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呢?平面内给出任意点A、B、C、D,我们怎么确定这些点的位置学生活动:小a说可以像教室座位一样给任意点编一个横排纵排的号,小B说我们可以每个点列一个数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用同一标准,方便的确定每一点的位置?结合横纵排编号以及数轴,我们可以综合考虑,引出一个横纵的数轴?得出结论:我们可以在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那有了这样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之前学的有序数对来表示了。例如:由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的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A的坐标,记作A(3,4)教师提问2:同学们按照这种做法,在坐标纸上标出B、C、D的坐标。教师活动:走下讲台,关注学生的汇坐标过程方法,指出学生出现问题的地方,并予以改正。教师提问3:在横纵坐标轴上各标一点E、F,问:坐标原点以及这两点的坐标是什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特点。得出结论:原点的坐标是(0,0),x轴上的点的坐标的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的坐标的横坐标为0。(三)课程巩固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回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各部分的意义,平面内的点怎么对应坐标,以及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点。“练一练”:在黑板上贴出四张事先准备好的纸质坐标格子,在上面标出任意的ABCDEFG等点,每组我点一个按坐标序列对,对应的同学上黑板,来描出各点的坐标。对一个加一分,错一个扣一分,得分相同的看用时,时间短者胜,过程中下面的学生不能提示,提示一次扣2分。比赛看哪组学生代表得分最多。(1,2)、(3,4)、(5,6)、(7,8)四位同学上黑板来描点。教师活动:规范课堂气氛,公平的评判,对于表现好的小组代表予以表扬,表现稍逊的学生不要气馁,给予鼓励,争取下一次可以获胜。(四)小结作业思考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与点的对应关系,如何由坐标值确定点的位置。下节课我们会探讨这个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五、板书设计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画两条相互垂直、原点重合的数轴组成水平的数轴称为x轴或横轴,习惯上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称为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高中数学优秀教案【第四篇】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是不等式这一章的核心,对于不等式的证明及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等应用问题都起到工具性作用。通过本章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后面不等式的证明及前面函数的一些最值值域进一步研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实验猜想,构造数学模型,得到均值不等式;并通过在学习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基础上,理解均值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与此同时在推理论证的基础上学会应用。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基于对教材,教学大纲和学生学情的分析相应制定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为关注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探究
本文标题:高中数学精编教案【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125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