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水 调 歌 头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水调歌头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水调歌头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水调歌头【第一篇】一、新课导入“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琼(qióng)绮(qǐ)婵娟(chánjuān)阙(què)2.作者链接。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3.背景链接。《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读准节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读通词意。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参考资料,少熬夜!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月色的明媚皎然。(二)文本探究1.词的上下两阕分别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交流点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有何深意?交流点拨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去,又怕那美玉建成的楼宇,高高在上,让人经受不住那份清寒。这句话反映了词人对天上生活的向往,政治上的失意让他产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但他又顾虑“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针对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3.词中蕴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什么?说说你对它的理解。交流点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世间总有悲伤、欢乐、离别、相逢的变迁,月亮也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这句话写出了人月无常,自古皆然的道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词人受到月的启发,惆怅的心情得到慰藉,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怀。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交流点拨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三)名句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交流点拨只希望人人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的月光。词人希望自己和弟弟以及分离的人们从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互相祝福,希望大家岁岁平安,推己及人,表现了词人博大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情怀。四、拓展延伸话说《水调歌头》。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说得虽然有些过头,其他的词也在继续流传,并没有作废,只是有些相形见绌罢了。仿佛是群星灿烂的天空出现一轮明月,其他的星宿马上显得黯淡无光了。也可看出这篇词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一天,神宗问现在外面最流行的曲子词是什么,太监便把这首词抄给了神宗。神宗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等几句时,深有感慨地说:“苏轼终究是爱戴君王的。”于是下诏把苏轼调到离京师比较近的汝州。苏轼因这首词的创作而得以迁往内地,也算是因词得福吧!参考资料,少熬夜!水调歌头【第二篇】教学目标: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导入课程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2、了解苏轼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二、诵读:初品其味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教师预设穿插问题: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三、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参考资料,少熬夜!(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望月痛饮,向往飞升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参考资料,少熬夜!么?——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锦言: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水调歌头【第三篇】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2、学情分析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二、教学目标: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三、重难点分析重点:参考资料,少熬夜!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四、设计思路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五、教学方案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1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二、掌握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
本文标题:水 调 歌 头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27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