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悯农》教案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悯农》教案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悯农》教案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悯农》【第一篇】一、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感知故事中的韵律美。2.培养幼儿从小懂得爱惜粮食,珍惜成人的劳动。二、活动准备:悯农图一张,小朋友吃饭图一张。三、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观察图片,猜图意提问: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你觉得这是什么时候?(请幼儿说说图上的内容)((二)基本部分感受古诗特点,理解古诗内容1、帮助幼儿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师;这幅图可以用一幅图来表达,他的名字叫《悯农》。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解释古诗的含义:中午太阳红红照在地上,农民在松土除草,汗水一点一点禾苗下面的土地里,谁知道碗里的饭呀,颗颗粒粒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2、教育幼儿要懂得爱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提问;听了这首古诗后你有何感想?小朋友以后进餐时该如何做?我们今天吃的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苦出力、流汗种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爱惜粮食,热爱农民伯伯。3、学习依据对古诗的理解,用不同的声调、语气朗诵古诗1.根据图片,幼儿跟着教师朗诵。2.幼儿有感情地、完整的朗诵古诗。3.请部分幼儿表演朗诵古诗。(三)结束部分分析人物行为,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出示图片二,观察图上小朋友的行为,说一说她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幼儿讨论)小结:我们要爱惜粮食,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四、延伸活动比一比以后谁吃饭最干净,不浪费粮食?比一比以后谁洗手不浪费水?《悯农》【第二篇】参考资料,少熬夜!背景在讨论食物的营养时,我们提出了“粮食有营养吗?”给幼儿讨论,在讨论中很多幼儿了解了粮食均为谷类,能帮助我们长身体、长力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逐渐改变了认为粮食仅供吃饱没有什么营养的错误看法。秋季到周边农家乐的劳动,更使幼儿增加了许多直观体验,此时,我们不失时机地将一首古诗《悯农》教给幼儿,古诗寥寥数语的诗句,再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境,深得幼儿喜爱。但是,要画出农民在烈日下弯腰耕作的形象,对习惯于表现直立造型的幼儿具有很大的挑战。过去,我们采用教师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其结果是幼儿只会画出和教师相同的图像。这种重复图像的画法,不但不可能形成幼儿自己的图式,反而会妨碍幼儿独立思考解决疑问的能力。为此,我们一方面借助幼儿对农民耕作的直观体验和对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欣赏材料,给幼儿更多富有美感的直观感受。在讨论中,采取观察不同的人物造型,在分辨谁拾到了稻穗谁没有拾到的基础上纠错的方法,让幼儿用自己的图像进行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并不要求幼儿画得合理,而是鼓励幼儿自主地创造。目标:1、大胆表现农民收割的辛劳,表达个人对古诗《悯农》的感受。2、尝试打破已有直立人物的造型习惯,初步把握低头弯腰的人物动态。准备:1、欣赏作品:书法作品、优秀绘画作品。2、比较辨别人物动态画面数张。3、印有稻穗的长条纸、打印的古诗《悯农》、勾线笔、白纸。过程:一、吟诵古诗,再现经验1.出示书法作品,吟诵古诗。2.谈论这首古诗的意思,逐句解释。3.农民除了种大米还种些什么?(教师协助归类——粮食、水果和蔬菜)了解我们经常吃的水果、蔬菜和粮食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二、欣赏艺术作品1.欣赏画面一(拾穗者):收割的时候,农民怎样在田野的劳动?发现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低着头弯着腰不停地劳动,不丢弃一颗粮食,多辛苦啊12.欣赏画面二(田问儿童):画面上的小朋友也在田野里,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拾土豆的呢?小妹妹在干什么?了解小妹妹年纪小,不能干这样累的活,所以哥哥姐姐就让她帮着捧卜豆。三、比较、判别——从四张相似的动作中判别IE确与错参考资料,少熬夜!误,说出原因,设法纠正。1、四个小朋友第一次到农村学做小农民,从动作上分辨谁干得好。2、对不会干农活的小朋友用另一种颜色的笔进行纠错。四、操作表现1、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本画古诗《悯农》的书,了解老师已经把古诗打印在每一页上,由小朋友来画低头弯腰地辛占劳动的农民。2、四位幼儿为一组,各用勾线笔将农民劳作的情境画在白纸上,并适当涂色。3、依次粘贴在图画书的内页上。五、观赏诵读1、观赏每个小组的图画书,找一找哪几个小组的小朋友最勤劳。2、用自制的图画书颂读占诗。延伸:开展庆丰收的运动游戏,学唱歌《悯农》。纠错——儿童主动学习的好方法美术教学活动离不开美术技能的学习,美术教学活动时常会出现教师不教幼儿则学不会画,教师教了幼J乙又学死了的两难境地,如何来解决这一矛盾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结合美术教学活动为古诗《悯农》画插图,尝试采取“纠错”这一教学方法,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悯农》是一首幼儿较易理解的古诗,但是在表现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景中,必须把握低头弯腰的动态,这对习惯表现直立人物动态的幼儿来说有较大的挑战。我在教学时采用了纠错的方法,通过观赏、分辨、解释、纠正等步骤,引导幼儿自己来发现错误纠正错误,自如地表现个人的感受。一、观赏选择众多农民劳作的实景照片和《拾穗者》和《拾土豆》两幅欣赏作品,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强化印象,发现问题:在观赏实景照片,重现生活情景以后,首先出示了一幅米勒的作品《拾穗者》,这是一幅非常经典的艺术作品,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农民们在烈日下收割粮食的情境,激发了幼儿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体会到农民伯伯每天在田里长时间低着头弯着腰的辛苦,也强化了他们对弯腰这一动作的直觉印象。接着又拿出第二幅画:《三个拾土豆的孩子》一。农村的孩子们也在帮助成人干活。在欣赏中提出:三个小朋友都在拾土豆吗,引导幼儿从人物弯腰和直腰两种不同的姿态中发现哥哥姐姐在忙着拾土豆,小妹妹年纪小,只能帮着捧3=-豆,将动作和内容建立密切联系,进一步体会动作的意义。二、分辨在活动前,从幼儿日常作品中寻找表现弯腰的画面,发现一般都会出现以下图像:参考资料,少熬夜!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尚未摆脱画直立人的习惯)。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尚未把握身体的倾斜与四肢弯曲)。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尚未把握人物动作时各部位活动的特点)。我们将这些错误图像和许多其他正确图像放在一起,提出“这些第一次到田间的小朋友,他们都能拾到稻穗吗’’的疑问,引导幼儿一一对应地比较和判断,找出错误图像。有了比较,就降低了找出错误图像的难度,也使他们发现表现弯腰动作同样可以创造无限丰富的图像。三、解释在请幼儿谈论错误的原因时,却发现幼儿有着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解释:1、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幼儿的解释:这是蹲着,没有弯腰,他一根麦穗也没拾着,倒马上要摔跤了。2、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幼儿的解释:这是动物,添上耳朵和尾巴就可以画成小花猫、小狗,还有……,小动物怎么能当农民呢?3.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幼儿的解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残疾人啊?从以上解释中不难看出幼儿与成人不同的视点和思维方式,成人总是善于从具体事物中寻找抽象的规律(例如:关节活动的特点),幼儿则是用直觉生活经验解释一切。由此领悟到以前在讨论后教师惯用的简短总结,自以为很清晰,实际上时常不自觉的拉大了和幼儿的距离,只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释问题,才会让幼儿信服。四、纠错发现和解释错误以后,纠正错误就成了幼儿最关注的问题,于是,我们发动幼儿一起来想办法,由幼儿说方法教师操作,对以上三张错误作品逐一进行修改,帮助三位朋友一起参加劳动:1、将“身体垂直,腿弯曲,双手距离地面很远”修改为把身体垂直改为向下倾斜。2、将“身体水平,四肢垂直,如同动物一般”修改为四肢弯曲或倾斜。3、将“身体倾斜,腿从身后像管子一样弯曲到地上”修改为表现双腿的前后位置,并找出“找到身下的衣角画双腿”的办法。师生的共同修改,使幼儿发现即便错误的图像,也不是全盘皆错,只要局部稍加修改,就能创造出另一个图像。也使我们发现,在操作讨论时,多听取幼儿的意见(而不是勉强幼儿顺从自己的做法),哪怕有些看法并不十分合理,只要有可取之处,教师也应加以考虑,努力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才能了参考资料,少熬夜!解幼儿的所思所想,因势利导。纵观幼儿的绘画过程,面对这一极有挑战的尝试,竟然没有一位幼儿束手无策。幼儿笔下的拾穗者也立刻鲜活起来了,不再是千篇1律。幼儿作品中创造的众多拾稻穗的图像,虽然并不像成人那样结构合理,却多了几分大胆与自信,同时保持了儿童的稚拙。我体会到把主动权交给幼儿以后,他们所表现的惊人创造力,相信幼儿在今后观赏、比较、判断和纠错中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新发现。《悯农》【第三篇】悯农悯农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注释]1.悯:怜悯。2.粟:(sù)[简析]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一、教学要求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让学生大概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教材说明这首诗是《悯农二首》中的一首,另一首《锄禾》第一册已经学过。古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种下一颗谷物,秋天会有许多收获。尽管四海之内没有荒废参考资料,少熬夜!的耕地,农民还是免不了活活饿死。诗人用“春种”到“秋收”,用“一粒粟”到“万颗子”的变化,讲了农民一年的辛勤劳动。可诗的结尾勾勒出的却是一幅悲惨的画面:“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人以这样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三、教学建议(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文插图的投影片、课文朗读的录音带、二胡独奏曲《江河水》音乐带。(二)识字、写字教学识字教学。要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粒、饿”两个字,可以用熟字“立、我”加偏旁的方法识记;“夫、颗”,可以用与熟字“天、棵”比较字形的方法识记;“死”,可以拆成“一、夕、匕”三个学过的部件来识记。写字教学。要注意指导以下几个字。粒:米字旁要写窄一些,第六笔是“点”,不是“捺”。闲:门字框里边的“木”,“捺”要变成“点”。犹:右边不要写成“龙”。死:“匕”的笔顺是先写“撇”,后写“竖弯钩”。(三)词句教学结合字形让学生了解“粟”是谷物,“万颗子”是很多谷物,从中感受到“春种”到“秋收”,“一粒”到“万颗子”的变化。结合插图(或投影片)和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四海”,泛指到处;“无闲田”,就是没有空的田地;“犹饿死”,即还是饿死的意思。从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题目中“悯”字的意思。(四)朗读、背诵指导这课古诗押“i”韵。要在读通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感。然后结合插图或投影进行想象,经过反复朗读大致了解诗的内容。朗读时可辅以《江河水》忧怨的音乐,烘托气氛,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在脑子里浮现“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悲惨情境,感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由此产生同情感。经过反复朗读和吟诵,达到背诵。背诵在课内进行。本诗朗读的节奏、重音建议: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五)练习提示第一、二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第三题是形近字比较,要提醒学生注意它们在字形上的差别和字义的不同。(六)课时安排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本课可用1~2课时。四、教学设计举例(一)导入新课
本文标题:《悯农》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69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