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寓言四则教案精编4篇
好文供参考!1/30寓言四则教案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寓言四则教案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2、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3、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教学重难点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概括寓意。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具体形象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选讲《伊索寓言》中的故事--《驴与愚蠢的狼》导入。同学们,这个饶有趣味的寓言故事的出处大家知道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伊索寓言》。那么,谁还能讲出这部古希腊寓言汇编中的故事呢?(学生讲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伊索寓言》中的两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好文供参考!2/30请同学们从阅读提示中圈点出有关寓言和《伊索寓言》的知识要点。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设计意图: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养成阅读名著的习惯。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2、伊索和《伊索寓言》。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寓言开始归于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二、学习《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爱慕虚荣的危害。1、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1)正确朗读下列生字。好文供参考!3/30赫拉()宙斯()庇护()粘住()(2)掌握词义:庇护:袒护,保护。爱慕虚荣: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2、研读课文。(1)这则寓言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色?明确:第一段讲述故事,第二段点明寓意。(2)赫耳墨斯来到人间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明确: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的身价和荣誉,“想知道”是掩饰之辞,实际上是“想得到”,暗示他是一个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神。(3)赫耳墨斯笑着问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中“笑”说明了什么?明确:一个“笑”字,描写赫耳墨斯的表情,使形象更显得真切。赫耳墨斯听到宙斯的雕像才值一个银元,他骄矜的“笑”,使他傲然的神情跃然纸上。(4)比较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三问三答中句式、语气的起伏变化。明确:故事主要是通过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三问三答的对话来叙述的。雕像者的回答略有区别,第一次用确数,第二次比较而言,只说概数,第三次不用数词,贬低得一分不值。雕像者的答语,如烘云托月,造成文意的陡转,给人以巨大反差,好文供参考!4/30讽喻之意暗寓其中,是反衬手法的巧妙运用。3、概括寓意。明确:这则寓言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三、学习《蚊子和狮子》。设计意图:不要取得一点成绩就自满,忽略了自己的短处。1、集体诵读,梳理寓言故事的主要情节。这则寓言的结构安排和前一则相同,也是分叙讲述故事,结叙点明寓意。先写蚊子所获得的胜利及其原因,后写蚊子所遭遇的悲剧及其原因。2、蚊子为什么敢于向狮子挑战?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蚊子向狮子挑战时说的那一番话,表明它对敌我双方的长短看得很清楚,并相信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可以战胜对方,所以它很自信地“吹着喇叭冲过去”。3、“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写出了蚊子的什么特点?表现出它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性格特点。4、蚊子临死前是否有所醒悟,是通过哪个词语表现出来的?它的悲痛说明了什么?蚊子的醒悟是通过“叹息”表现出来的。“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句中的“最强好文供参考!5/30大”与“小小”、“较量过”与“消灭了”形成强烈反差,两相比照,尖锐地讽刺了胜利后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思想意识。5、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便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骄兵必败”能概括故事的寓意。课堂小结这两则寓言的主人公不同,有神,也有动物;赫耳墨斯有“权力”,蚊子有打败狮子的骄人胜利花环。它们的共同弱点是--不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特别是在权力、荣誉面前不能够正确对待自己。这两则寓言,以其深刻的寓意,在警示着我们。布置作业展开想象、续编情节。1、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当饶头只作“白送”之用后,他的心情、神态会怎样?会说些什么掩饰这难堪、尴尬呢?2、想象一个蚊子不被吃掉的奇迹情节,给寓言安排一个与课文不同的结局。板书设计寓意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寓意:批评了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蚊子和狮子》好文供参考!6/30寓意:骄兵必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智、亡、吊、何遽、居、将、十九”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了解《韩非子》《淮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3、从不同角度灵活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意,培养健全人格。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和习惯。上一节课我们学的是古希腊的寓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古代寓言两则。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课堂实录一、文学常识简介。设计意图:了解文学常识,体会作品见解。1、《韩非子》《韩非子》是韩非主要著作的辑录,共有文章五15篇,好文供参考!7/30十余万字。里面的文章,风格严峻,里面保存了丰富的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提出重赏罚,重农战,反对儒、墨“法先王”(效法古代君王对国家的管理),主张变法改革。2、《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故而得名。《淮南子》著录内21篇,外三1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学习《智子疑邻》。设计意图:理解寓意,引导学生明白要虚心接受意见,不能有偏见。1、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智:聪明,这里意思是“认为……聪明”。雨:下雨。筑:修补。暮:晚上。亡:丢失。2、复述故事情节,加深理解。好文供参考!8/30(1)失窃原因:天雨墙坏。(2)案发时间:暮。晚上。(3)所失物品:大亡其财。(4)犯罪嫌疑人:无法确定3、具体描述富人对儿子和邻人之父的不同态度。甚--体现出富人对儿子当初的预料表示赞同,并且还觉得非常得意。疑--富人对邻人之父的怀疑,并且有憎恨的意味。4、两人的意见都一样且都正确,但富人却对这两人有截然不同的态度,调查了解了整个事情经过后,你会对这个富人说些什么?明确:对人不能有偏见;听意见应该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三、学习《塞翁失马》。设计意图:懂得福祸相依,互相转化的道理。1、初读课文,掌握字音字义,朗读技巧。(1)朗读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字音准确。遽jù其马将(jiàng)胡骏马而归堕duò堕而折(shé)其髀跛b(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人皆吊(安慰)之居(经过)数月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好文供参考!9/30其子好(喜欢)骑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3)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其马/将胡骏马/而归此/何遽/不为福乎?2、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通畅的现代汉语。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3、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此篇,那么寓言中祸与福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明确: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人。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2)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3)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4)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好文供参考!10/30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变不惊。课堂小结我国诸子百家著作虽然年纪很老,却是孩子们平等的同伴。它分明是一个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走开时,却突然变成一个个哲理,严肃认真,催人深思,让人感悟现实,体会人生。这就是它的风采、它的魅力。布置作业1、自编寓言。题目(1)嘴和眼的对话;(2)树和斧子。要求:任选一题完成。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想像合理;300字左右即可。2、搜集关于“马”的成语,与同学们交流。板书设计寓意四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福)(祸)(福)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寓言四则》(画蛇添足,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塞翁失马)教案21、走近作者好文供参考!11/30提示:对于作者,主要从名、时、地、评、就等方面入手。请将你了解或收集到的培根的有关资料积累在下面,互相交流,看看谁的材料更丰富。伊索:韩非子:2、文体知识: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17世纪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寓言作品,著名的有古代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3、学法指导:(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寓言从结构上看,大多分为故事和教训两部分。所以,首好文供参考!12/30先要把寓言当作故事去读,弄清寓言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样,故事中有哪些人物(有时是采用拟人手法写的植物、动物等),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它们)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比如《揠苗助长》,故事的起因是“一个人一心盼着自己的禾苗快快长高”,经过是“他走下田去,把地里的禾苗拔高了一些”,结果是他儿子跑道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2)领会寓言的寓意阅读审议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含义。《揠苗助长》告诉我们的就是:光有良好的愿望而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必然会把事情办坏。掌握艺术手法,体会寓言的生活哲理(3)根据寓言联系生活实际去深入体会它的教育意义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所以它的层次很清楚。它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像《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虽然写的是动物,但是批评的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人或事。再如读了《滥竽充数》这篇寓言后,我们应当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滥竽充数这样的人和事呢?我们应该去识别和揭露他们,不让那些投机者们浑水摸鱼去危害社会!除此之外,在阅读寓言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寓言中形好文供参考!13/30象的比拟、恰当的比喻、精练的语句和丰富的词汇,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智子疑邻》、《塞
本文标题:寓言四则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750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