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例4篇】
好文供参考!1/27《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山谷中的谜底》优秀教学设计【第一篇】《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好文供参考!2/27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好文供参考!3/27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2、交流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二、学习第三节。(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1、自由读2、交流A、雪①山谷中西……(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②山谷中雪很大(你来读,你再读,齐读)③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过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B、雪松①指说(你不仅会读书,还很会听,你看我才说了一句,你就学去了。)(课件出示句子)②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好文供参考!4/27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③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a、演示:理解反弹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你们看——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b、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c、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d、作者用上了关联词e、“反复积、弯、落、弹……”含义f、顺序不能颠倒。g、完好无损再读,齐读。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H、动画,配音:过渡: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①、齐读②、出示句子,说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好文供参考!5/27③、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三、学习第4—6节(联系实际,感悟宝贵的人生哲理。)过渡: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1、指读2、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3、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4、学习第五、六节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1)交流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2)交流作者的启示(3)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那指谁?)(4)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指名说)(5)齐读:(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好文供参考!6/27(6)听写(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记)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旅行者的启示——作者的启示——“我”的启示——(前两句听写)交流四、总结。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①大丈夫能屈能伸②小不忍则乱大谋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孩子们,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附板书:17山谷中的谜底雪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发现雪松弯曲反弹启示《山谷中的谜底》教案【第二篇】一、课题导入1.看看课题,哪个词语是最重要的?2.指名说,读读好文供参考!7/273.课文读了几遍?4.为了让大家有更加好的表现,请大家自己再大声地读读课文,过会儿,我们进行交流,开始。5.学生读课文(没有读完的把它读完)二、新授1.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谁愿意为大家读第一自然断和第二自然段。指名读,谢谢你2.一天,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来到了麦田边,对着弟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请一位同学当一位苏格拉底,说说这句话,其他同学作弟子,听听这句话。3.指名读弟子们听明白了没有,明白了什么了?学生说:苏格拉底有两个要求,一个是最大的麦穗,一个是只许进不许退。师:真好,大家从只许进不许退体会到什么?学生说,老师说:你的意思明白了,但是谁能说得更加准确一些。也就是弟子们对于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没有)因为只许进不许退。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像个苏格拉底的样子吗?语气怎么样?学生点评好文供参考!8/27我们再来看看插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位老者、身份)这样来读应该会读得更有苏格拉底的味道。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点评:我倒是觉得这个学生没有领悟老师的引导,没有读好课文。2.谁来读读课文的后面几段(1)(2)(3)我们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弟子是十分谨慎的呢?师生交流,还有吗?学生说……谁能再把这两段为我们读读呢?(指名读)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同学们有些这些同学这么认真,为什么后来却两手空空呢?如果你是当时的弟子,你会怎么样?(师生交流)是啊,他们感到十分遗憾,请一位同学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一下这位同学呢?)再指名读3.课文还剩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读好吗?(学生齐读)(老师有一个建议:这是弟子们明白的一个道理,需要很响吗?语速要慢一点,好吗?我们再来一遍)学生再读4.对“错失良机”等词语的理解,同学们,这篇课文谈论好文供参考!9/27的中心话题就是两个字:“机会”!(1)下面老师请同学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1)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寻找最大的麦穗,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失去了,怎么会失去呢?(2)他们能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他们最大的麦穗是哪一颗?(3)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最大的麦穗吗?(2)请同学默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3)师生交流第一个问题:他们的机会在哪些时候一次次地失去呢?学生说:在随手扔掉的时候失去了机会;他们在看到还有很多麦穗的时候失去了麦穗。(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应地点评)他们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失去了机会呢?学生说:他们认为最大的麦穗在前面……(师生交流点评)5.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受到他们用心专注,让我们再来读三四两段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于什么呢?(1)学生说:表现他们没有主见,一会儿看这个,一会儿看这个等等。(2)指导朗读(3)弟子们能够找到最大的麦穗吗?好文供参考!10/27师生交流;我觉得弟子们可以,因为……他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大的麦穗呢?(师生交流)学生说:不能挑挑拣拣,应该不失时机地抓在手中。6.同学们麦地里只有一颗麦穗,为什么苏格拉底说……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好,苏格拉底的这段话值得非常好好地体会。他会怎么样对自己的弟子说这样的话呢?(1)师生交流;他会语重心长地说(2)指名读--指导朗读(3)苏格拉底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结果?(师生交流)他是一位哲学家,他就是想通过这件事情来教育他的弟子们。谁再来和蔼、亲切地说说这句话。(4)学生朗读7.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1)没有关系,抓住机会,学生收:买衣服的例子、买书的例子(除了买东西,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一个求职者的事情。点评;这里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否则学生就会往买东西上靠。还有什么例子?学生说:打篮球的例子同学们,苏格拉底弟子跟随他多年,他们的悟性一定非常好,这个道理蕴含在课文的最后一节里,请你们读读这一小节,好文供参考!11/27说说这个道理究竟是什么?(1)学生自读,谈道理(说的明白,听得清楚)(2)两个也……(3)让我们铭记这个道理,将它永远地记在脑子里,把这段话好好地背一下!(学生自主背诵本段)(4)学生齐背1.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麦穗这两个字,你还认为这是麦穗吗?2.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想?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说:我们应该抓住现在感受未来。3.下面是部分名人的名言,请大家自己读读,好吗?此时电脑的屏幕出现问题,薄老师急中生智地说:“让老师来读给大家听,这也是一种感受。”老师读名言,并板书:不失时机,抓住眼前的那一穗,因为我们应该追求远大的目标,但是更重要的是抓住机遇,把握当前。山谷中的谜底【第三篇】语段一1983年的冬天,大雪纷飞,有两个旅行者来到了这个山谷。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不一会好文供参考!12/27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shēnzī)。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shēngjī)。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1、在文中拼音处写上恰当的词。2、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3、山谷中的“谜”是指4、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补充完成下面的填空,并回答问题。⑴、用文中的句子最简洁而又完整地叙述东坡大雪和雪松的较量:⑵、两个旅行者这样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从而揭开了谜底:因为东坡柘、柏、女贞这类树的枝很脆,所以。因为柘、柏、女贞这类树,所以这类树在东坡都绝迹了。因为西坡雪小,所以柘、柏、女贞这类树。因为雪松的枝丫,所以它;所以不管东坡,雪松都,好文供参考!13/27所以东坡就5、画出文中词语重复的句子,你认为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是“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这个句子中的语句可以调换位置吗?“反复”这个词可不可以换成别的词?6、按要求写词。(至少各写3个)⑴、和“依旧”意思相近的词:⑵、和“立即”意思相近的词:语段二少顷,另一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
本文标题:《山谷中的谜底》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758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