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例【汇编4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例【汇编4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抓住菲利普夫妇态度变化,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2、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培养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学过程:(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师:刚才XX同学根据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把课文非常完整地复述了一遍。(教师指着板书说。)细心的同学们肯定会发现,整文章围绕着(生略)。对!围绕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来展开的。那么,这位我们全家人盼望、等待已久的叔叔是个怎样的人呢?(生:略)师:哦,有的同学说他是个正直的人,好心的人;可也有的同学说他是坏蛋、流氓、无赖,有什么依据么?XX你说。(生:略)师:好,你真会发现。因为叔叔决定还钱,买别墅给我们,还要和我们过好日子,所以他是个正直的、好心的、有良心的、有办法的人。总而言之,他是我们家的(生略)嗯,救星和希望(教师边说边板书)。师:那为什么还说他是流氓、坏蛋、无赖呢?XX你说。(生略)师:大家同意吗?我们说于勒叔叔是流氓、坏蛋、无赖是因为他年轻时好吃懒做、挥霍财产,最关键的是他——?(生略)师:哦,你反应真快!是他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财产。这致使我们家陷入了困境,这才是关键!所以他简直是我们家的恐怖(教师边说边板书)。后来呢?我们在船上相遇后,情形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叔叔在父母口中又成了怎样的人了?(生略)师:这个好心人一下子又成了“这个小子”、“那个家伙”、“那个讨饭的”、“贼”,当希望破灭时这个“救星”又成了“恐怖”、“灾星”。(板书)(二)追究根源师:为什么菲利普夫妇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生略)师:因为叔叔的贫穷和富有!(教师边说边板书)。你说得真好,老师想奖励你,那就请你上来把这两个字写出来吧!师:好,大家看黑板。(教师边画边说)当叔叔贫穷时,他是我们家的恐怖,父亲甚至把他打发到美洲去;而当他发财了,他又成了我们的希望;最后当我们发现叔叔是靠卖牡蛎为生的穷光蛋时,我们离开了他。同学们,这条曲线除了表示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生略)师:大家真会动脑筋!它还告诉我们于勒叔叔坎坷曲折的一生,其实这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师:于勒叔叔的种种遭遇,菲利普夫妇的不同态度,其幕后肯定有一样东西操纵着,那是什么呢?我先不说,大家一看就明白。(教师板画)哦,有的同学猜到了,是——金钱!大家说对吗?看到这东西时,你们想说什么呢?(A生略)师:好,请坐。是金钱使菲利普夫妇像变色龙一样地变化着他们的态度……XX你说。(B生略)师:哦,他说是金钱使其乐融融的手足情深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很好,请坐!中国也有这么一句俗语:“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教师边说边写)那么有钱不好么?XX你说。(C生略)师:嗯,确实钱可以买很多东西,很实用,还可带动经济发展。真有经济学家的头脑!XX,你还有什么想法?(D生略)师:可算一语道破天机!钱很可爱,但我们不能成为钱的奴隶!像菲利普夫妇这种崇拜金钱、金钱至上的思想就叫“拜金主义”。文中的“拜金主义者”还有谁?(生略)师:小职员,你怎么看出来?(生略)师:你真细心!小职员和二姐结婚也是因为这个东西!(教师指着板书说)是啊,连世间最圣洁的爱情也沾染上铜臭味儿,你们说这个社会不可悲吗?教学板书设计:我的叔叔于勒躲盼遇富赞穷恐怖希望恐怖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2.学习本文细致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3.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品评小说的语言,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2.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一位世界著名作家,他出身于没落贵族,应征入伍两年;他战后在小职员的环境中从事文学创作;他30岁时成名,43岁时不堪忍受病痛折磨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法家著名作家左拉这样评价他的作品:“每1都是一出小小的喜剧,一出小而完整的喜剧。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是哭是笑,但永远是发人深思的。”他就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1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三、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理解疑难字词。拮据(jiéjū)栈桥(zhàn)牡蛎(mǔlì)褴褛(lánlǘ)撬(qiào)煞白(shà)诧异(chà)2.指名朗读,教师注意纠正。3.齐读两遍,并要求学生在书中标注。四、精讲细品读课文,把握思想内容,思考问题:1.文中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小说虽然以《我的叔叔于勒》为题,但对于勒的直接叙写却很少,而着重写菲利普一家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过程。作者把这段围绕于勒的情节从开端到高潮到结局写得跌宕起伏,曲折有致。在于勒未出场前,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两次来信,使全家处于兴奋状态,母亲拼命夸赞他。但12年后,穷困潦倒的亲弟弟于勒突然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把这对庸俗、虚荣心极强的夫妇从幸福的巅峰抛下现实的悲苦深渊。全家为躲避于勒改乘海轮回家。2.于勒是怎样一个人?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靠摆摊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3.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菲利普一家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变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4.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提示: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会和他相认。(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于勒。(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5.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明确:小说写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第二课时一、复述故事情节评点学生的复述。结合以菲利普为叙述人称的复述,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1.通过阅读找出称呼的变化:坏蛋、流氓、无赖、正直、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贼、流氓。提问: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启发:最开始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遗产的一部分时,人们打发他去了美洲。2.根据教师启发,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线索:打发他走——盼望——赞扬——又骂又躲。3.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是表现出来的人物行为,如果深入人物内心,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情感变化又是怎样的?恐怖——希望——恐怖——仇恨。二、创设情境,分析人物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本文中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你认为最生动的人物是谁?自行圈点勾画,画出表现人物言行、神态、心理状态的重点词语。主要是菲利普夫妇的形象。说话形式:菲利普夫妇是一个的人。(要求:横线上填上形容词)理由是...明确:填写的词语可能有: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冷酷等。要让小说中的人物活起来就应该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进行分析。作者将他们在于勒出场前后的表现对比着写。菲利普有句热切盼望于勒的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而后来于勒成了个穷水手真出现在他面前,他却“神色狼狈”、“脸色苍白”,连说话也不连贯了。这就揭示了他自私、贪婪、爱财如命的性格特征。再看对克拉丽丝的语言描写。当于勒来信说发了财,她赞不绝口,说于勒“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可认出于勒后,咒骂他是“贼”,说他“不会有出息”,还马上提醒菲利普“最要留心的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克拉丽丝虚伪、冷酷、刻薄的性格,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产物。除了上述人物之外,作者还写了菲利普的两个女儿、女婿,这些次要人物,既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又起深化主题的作用。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势力无孔不入,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毛孔里,爱情也是以金钱为转移的,爱情也浸透了铜臭!三、讨论交流1.有人说,本文的题目不如换成“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你认为这样换好吗?为什么?明确:于勒是线索人物,菲利普夫妇是主人公。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2.“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道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作品中其他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的。对人物、事件的感受、评论,都是从“我”的角度说出来的。“我”是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我”对于勒深表同情。面对着穷苦潦倒的于勒,“我”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尽管母亲骂“我”“疯了”,还是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在“我”的身上,寄予了作者的感情和希望。作者处在19世纪后期的法国社会里,看到的是虚伪自私、贪婪狡诈,而这篇作品中的“我”,却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这是作者的用心,也是作者没有完全失望的表现。四、鉴赏文章于细微处见显著。你觉得文章还有哪些地方写得很精彩,请找出来,仔细品味,说说你的具体感受。如环境描写的妙处等。五、对话、质疑名师大家“读名家名篇,既要欣赏,又要敢于再创造,敢于挑战,还要敢于怀疑”。以下视点供学生
本文标题: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例【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768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