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夜雨寄北》教案【范例4篇】
好文供参考!1/18《夜雨寄北》教案【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夜雨寄北》教案【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夜雨寄北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熟读诗歌并背诵诗歌;2.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3.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回环美;2.体会诗人思念亲友的真挚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回环之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在唐代诗歌领域,有三位诗人并称为“三李”。他们分别是李白、李贺、李商隐。今天我就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小诗《夜雨寄北》。二、朗读诗歌1、齐读诗歌,认清字音字形。2.再读诗歌,画出节奏,好文供参考!2/18标出韵脚。(指名上黑板给小诗划分节奏)3.齐读诗歌,感受诗的节奏美、韵律美。三、整体感知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从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来?(学生齐答)明确:这首诗是写给北方的亲友的,从“寄北”一词可以看出。四、品析诗歌1、仔细观察这首诗,从字面来看,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指名发言。)明确:这首诗有几处用了相同的字眼:“巴山夜雨”、“期”。2.具体品析两个“期”(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两个“期”有何不同?(学生思考并发言。)明确:第一个“期”是指“归期”,是亲友对诗人的期盼。第二个“期”是诗人“未有期”,没有回去的期限,暗含惆怅失落之意。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2)指导朗读这句诗。①指名朗读“君问归期未有期”;②请学生点评;③再指名朗读;④老师范读;⑤请一学生模仿朗读;⑥全班齐读。3、具体品析三个“夜雨”(1)标题中的“夜雨”(学生发言)明确:点名具体的时间和天气。(2)“巴山夜雨涨秋池”中的“夜雨”①这句诗中除了“夜雨”外,还提到了哪几个意象?(指名回答。)明确:巴山、秋池。“巴山”点明诗人所好文供参考!3/18在的具体地点,“秋”字点明季节。②请根据这三个意象想象一幅“夜雨”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学生在稿纸上写,接着小组交流,选出组内优秀的练笔,拿出来全班展示。)③“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哪个字最为形象?明确:“涨”字。④“涨”这个字除了表示雨大、秋池水多之外,还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生思考发言。)老师补充写作背景资料: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25岁进士及第。26岁受聘于李党王茂元幕府,辟为书记。王爱其才,招为婿。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之间当幕僚,窘迫不得志,后潦倒终生,46岁便忧郁而死。《夜雨寄北》写于848年。明确:“涨”包含了作者这样的情感:对自己一生不得志的郁闷,对亲友的无比思念。这里又用比喻,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⑤指导朗读“巴山夜雨涨秋池”。(指名朗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3)“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夜雨”①“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写眼前的景还是想象中的景?(眼前的)那么“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巴山夜雨”还是眼前的景吗?(不是,是想象中的。)②这句诗其实是和上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构成一幅画面,谁能理解这两句的意思?(自由发言)示例: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好文供参考!4/18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老师可举例:过几天是端午节了,我们现在还在学校上课,可能就会想到端午放假时要回老家看看亲友。此时你是想念他们的。等到端午节时,我们回到亲友身边,并告诉他们:“前几天,我在学校想你的。”)③从时间上来看,作者先说“现在”,再说“未来”,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还提到了“现在”;从空间上来看,作者先说“巴山”,再说“家乡”,等回到家乡时,又提起了“巴山”。这在写法上叫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这就叫“回环”。时空上的回环。④指导朗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自由朗读;自愿试读;请学生点评;再指名朗读;老师范读;请一学生模仿朗读;全班齐读。)五、拓展阅读试比较这首《夜雨寄北》和杜甫的《月夜》,它们在写法上有何异同?(《月夜》: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huǎng),双照泪痕干。)学生自由朗读《月夜》并思考问题。指名发言。明确:①相同之处:都有借写对方思念自己来表达自己思念对方的情感;都运用了回环的表现手法。②不同之处:杜甫的《月夜》仅仅是空间上的回环,而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回环。六、齐读《夜雨寄北》,小结课堂内容。好文供参考!5/18夜雨寄北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参看注释,了解诗句意思,大致理解诗文所描述的情景。2、扣词想像,深入感悟诗人当时的离愁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熟读成诵。4、联系比较,领悟写法。教学重点:通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雨夜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写夜雨及欢聚的情景对表达情感的作用。2、对比写法的巧妙运用。教学时间:1课时一、引入1、指名背《忆山东兄弟》,说说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写思念家乡亲人的唐诗,看看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二、读题(课前板书全诗)1、诗题怎么理解?看注释,思考,讲通题意。(点击注释)好文供参考!6/182、补充背景:这首诗是李商隐在一个雨夜写给他妻子的一封信。当时李商隐在巴蜀的一个州府(今四川三台县)做幕僚,妻子却在北方的长安居住,两地分居,长期不能相聚。三、读通诗文,感知诗意1、在那个雨夜,诗人李商隐在信中给妻子讲了些什么呢?先听老师来读读。2、同学们学着读上两三遍,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3、指名读,齐读。4、李商隐在信中究竟对妻子说了些什么呢?表达了个什么意思?请看看注释,争取自己弄明白。5、质疑讨论,梳通大意。(1)理解第一句有难处吗?——梳通大意。并补充:你知道当时诗人与家人分别多久了吗?(一年多了。)(2)理解第二有问题吗?(随机感知:秋池——秋天的池塘,有什么特点?)梳通后提示:这雨是哪里的雨,哪个季节的雨?(3)再看三、四句,释疑。补充:“共剪西窗烛”意味着什么?“话”这里当“聊天”、“倾听”讲。话什么?(诗人的感受,心情,对家人的思念。)——梳通句意。6、再读这首诗,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思念家人——第一句;盼望团聚——第三、四句)好文供参考!7/18四、顺情扣疑,导入深究那么,诗人的思念有多浓,盼望有多深呢?这些情感跟夜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这个雨夜,走进诗人内心,去深入品读。1、先来感受一下这场夜雨。谁来读一下写夜雨的句子。2、闭眼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听到了怎样的声音?3、这样的夜雨会带给游子怎样的感受?谁有过雨夜里独处的经历?感受如何?独在异乡无人陪伴的李商隐当时在哪里?心情会如何?——读出感受。4、诗人是怎样让我们看到这么丰富的东西,听到这么丰富的声音,体会到他内心的感情的?——借景抒情,仅用7个字,太凝练了!五、抓住细节,体悟诗情1、在这个孤寂的雨夜,诗人望着夜雨,在沉思些什么呢?哪些诗句是诗人的所想?2、扣“问”:(1)(读第一句)谁在问谁?妻子在哪里问?(在诗人的想象里)(2)当诗人想到妻子在一次又一次急切地询问自己的归期,而自己又“未有期”时,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绪?(焦急、愁苦、悲凄、怨恨……)——配乐读诗——这焦急、愁苦、好文供参考!8/18悲凉……都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画“问归期”、“未有期”:是将这两组词这六个字排放在一起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什么手法?(对比),这样一对比,让人感到这现实是怎样的呀?(残酷)3、品读幻想团聚的细节(1)再读后两句。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像与妻子团聚的情景)(2)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3)你仿佛听到诗人在话什么?(小练笔)(4)情境汇报:A、在跳跃的火焰中,诗人一边剪着烛花,一边深情地对妻子说:……B、诗人握着妻子的手,感慨地说:与你在一块的日子多温馨啊!可那个雨夜……(5)在诗人幻想团聚的夜晚,诗人话点别的什么不行吗?为何偏要“话巴山夜雨时”?(它和“共剪西窗烛”再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对比,今夜的孤寂显得更加难以排遣)。4、配乐读整首诗,问:在这雨夜写下的寄出的是一腔什么情绪?六、比照互读,感悟写法1、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远在他乡与亲人分离的游子都会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尤其是逢上特别的时刻。——再读《忆好文供参考!9/18山东兄弟》。2、将《夜雨寄北》与《忆山东兄弟》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夜雨寄北优秀教学设计【第三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强烈的画面2、体会诗人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惆怅和孤寂3、体会诗中虚实结合和反复手法运用的妙处。二、教学重点、难点:目标2和3三、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诵读法、引导法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音乐《琵琶语》)爱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国的诗坛上,有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少有文名,抱负远大,受到当时权贵的赏识,26岁时,他与一位节度使的女儿相爱成婚,从此开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佳话。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远赴离家千里之遥的四川边境任职,过着身好文供参考!10/18不由己寄人篱下的幕府生活。这位出身于富贵家庭的女儿,多年来一直尽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离多,只好鸿雁传书,倾吐相思。一个秋雨绵绵的黄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来信,诗人急切地打开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帘: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一阵秋风吹来,诗人望着眼前摇曳不定的烛火,眼前的景渐渐模糊,无尽的惆怅化作两行清泪,打湿了手中的信,他颤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位诗人是谁呀?(学生回答李商隐。)师: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李商隐,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这位大唐奇才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夜雨寄北》(板书课题、作者)(二)感知诗中画1、学生自由读诗歌,多读几遍,先出声读,再默默读,读的时候要发挥想象,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来。2、借助书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带着自己对诗歌的感觉,想象诗里的画面并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下来。屏显:剪烛花,又称剪烛芯,简称剪烛,意同剪烛西窗,好文供参考!11/18后以剪烛引申为促膝夜谈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烛夜语之意。明确:好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理解好诗歌的内涵是读好本诗的前提。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诗歌的画面,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种感染的氛围,就能够从感性层面把握诗歌的意境,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三)描摹画中人。3、对照插图和诗的内容,看看插图中表现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发挥想象,写出来,并体会一下诗人此时的心理,试着读出那种感觉。明确:巴山夜雨时,诗人倚窗独坐,秋雨绵绵无绝期,诗人长久伫立凝望那涨满溢出的秋水出神,绵绵的愁思正如这窗外的秋雨,溢满心间,溢满眼眶。4、课文中的插图能涵盖全诗吗?如果让你在这一幅画里表现诗歌的所有内容,你还会画什么呢?说说你这样的话的理由。明确:会在诗人的头顶再画几幅画: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烛夜谈;共剪烛花;谈论他在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夜晚在远方对她的思念。因为这些画面是诗人的想象。一个是眼前的实景,一个是想象的画面。“何当”也表现了这是想象的。(四)赏析意象,品味语言资料助读:好文供参考!12/18一、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二、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写到春天的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李煜在《相见欢》里写到暮春的雨,“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易安在《声声慢》里写过秋天的雨,“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林黛
本文标题:《夜雨寄北》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84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