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文化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通用8篇
文化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通用8篇2023/X/XX文化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第一篇】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的有效形式和重要载体,其核心内容包括人民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法律价值取向等。镇农村人口占全镇人口总数四分之三以上,农村法治建设的成效将直接影响到依法治镇进程,灾后重建工作已趋近尾声,新村面貌焕然一新,为使村民法治意识如家园新貌一般,就务必推进“法治文化进新村”。一、工作机制运转情况镇为贯彻“法治文化进乡村”精神,按照依法治村工作要求,大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强化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引导乡村村依法自治,帮助健全村组织、民主管理、完善村规民约,实现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此过程中,村积极响应组织号召,率先锤炼,获得“省级法治示范村”称号,村如今也正以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姿态创新推进“法治文化进新村”工作,力争成为镇下一个法治示范村。二、法治文化进新村工作经验和做法(一)建设法治主题长廊。将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定期载入法治宣传专栏,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漫画、挂画,等置于广告牌,观光道两旁,凉亭之内等位置,结合具体事例“说”法,确保法治宣传贴近群众,贴近基层。(二)建设农村法治图书角。“水景家园”建成后,以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为依托,建立法律图书室,并配备一些常用法律书籍,定期对群众开放,并配备一名专业的“法律明白人”,为群众解决法律疑难,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引导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三)定期开展法治小讲堂活动。成立一支由村主任为首,各组组长为成员的专业的法律宣传队伍,每月开展一次开展法律宣讲活动,宣讲内容以最新的法律法规及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婚姻法、土地法、农业法等。(四)加强法治文艺建设。充分利用村妇女文艺队平台,编排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法制文艺节目,深入聚居点,开展法制文化宣传活动,把法治文化理念渗透到群众心里。(五)结合本地新村人文地理环境特点,大力传播“法为上、人为本、调为先、情为牵、和为贵、让为贤”的传统理念,重点从“法、理、情、德、利”方面进行阐释,利用道德词汇、动漫绘画、典型事例、灯笼、对联、壁画等群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传播法治文化和法治理念,树立起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三、问题和困难(一)群众法治观念淡漠。在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受传统法律意识影响,农村群众重视传统礼俗,轻视法律规范,法治观念淡漠,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如部分农村群众重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重视订亲、结婚仪式等形式,忽视婚姻登记,由此引发婚姻关系纠纷。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在处理矛盾纠纷时,以息事宁人为目的,往往凭自己的权威、经验和习惯来解决,把法律规范抛之脑后,结果却往往是“压下了这头,翘起了那头”。(二)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我镇农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大部分群众仅能通过电视、报刊等有限的渠道接受外界信息,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农村文艺作品缺乏,文化活动品味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致使一些群众转向赌博、搞封建迷信等一些不健康的活动。(三)农村普法效果不佳。普法宣传教育往往在法制宣传日,逢场之日,在人流量较大的城镇区域开展,在距离城镇相对远一点的村子,在普法的次数和质量上明显下降,个别偏远的如箭杆林村、白马村一年难以接受一次法治教育。普法宣传手段单一,往往以发宣传资料、上法制课、挂宣传标语等传统宣传形式为主,加之农村群众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普法宣传内容接受度不高,兴趣缺乏,致使普法效果大打折扣,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四、下一步努力方向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培育法治文化对于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让群众真正参与其中,才能有效构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环境。(一)融入新村建设,打造农村法治品牌。村“水景家园”,村“茶苑新居”作为我镇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农村群众居住环境,提高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产与生活、物质与文化同步提升。在培育农村法治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法治文化塑造与新村建设有机结合,根据新村聚居点建筑风格,在新村聚居点高标准建立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形成各具特色的农村法治品牌,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得到法治文化的沁润,接受法治理念的传播。(二)弘扬传统文化,丰富农村法治元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根在农村,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中庸之道”,推崇的“仁、义、礼、智、信”,无不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对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积极意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法治文化的表现形式,要充分利用皮影、剪纸、山歌、快板、对联等群众基础性好的传统艺术形式,把法治文化的理念与它们有机融合,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逐渐喜爱法治文化,接受法治文化。(三)加强道德建设,提升农村法治内涵。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要把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大力弘扬孝道、伦理等传统道德观念,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四)培育普法骨干,壮大农村法治队伍。法治宣传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能仅仅停留在在标语、展板、广播、传单等简单的宣传形式上,要把重点放在传播法律思想、法治观念上。要发挥传播效应和发散效应,把农村青年、基层干部作为重点,大力推进“中心学法户”建设和“法律明白人”培训,培育一批普法骨干,不断壮大农村法治队伍。要不断创新普法内容和普法形式,以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要发挥普法骨干的示范带动作用,不断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继续深入推进重点对象学法用法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营造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文化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第二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廉洁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合,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赓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廉洁元素。安徽省六安市这块红色热土孕育出的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要立足丰厚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廉洁元素,找准廉洁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结合点,不断丰富发展廉洁文化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要坚持把廉洁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新提拔干部、年轻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组织各级党员干部赴革命博物馆、红色旧址等现场研学,邀请文史专家、党校教授、红军后代等上台授课,开展廉洁主题宣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在红色传承中凝心铸魂。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形成浓厚廉洁文化氛围。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是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有利于夯实廉洁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增强其影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要创新工作方式,坚持线下、线上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推动廉洁文化在基层落地生根。依靠有形载体持续延伸廉洁文化触角,通过开设党风廉政建设暨红廉文化馆,开展廉洁文化进乡村巡回演出,组织举办传承弘扬廉洁文化主题道德讲堂、网络画展、征文大赛等,营造浓厚的廉洁文化氛围。依靠网络新媒体不断拓展文化浸润空间,扩大廉洁文化辐射面,多渠道、多角度厚植为政清廉、秉公用权的廉洁文化土壤。强化贯通协同,推动廉洁文化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推动各方面责任主体紧密配合、贯通协同、齐抓共管。要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整体布局进行谋划部署,建立任务台账和职责清单,细化目标、强化举措、压实责任,健全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推进机制。加强与组织、宣传、文旅等部门协作配合,督促指导各县区纪委监委结合实际探索创新,着力打造廉洁文化建设品牌。对重要工作、重点课题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协调会,推动形成市委统一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发力,各行业各领域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持续推动廉洁文化建设走深走实。文化主题教育调研报告【第三篇】廉政文化进农村,是党中央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形式很好,方便了监督举报,明确了监督对象,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但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由于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儿童,造成对廉政文化建设漠不关心,不闻不问。随着农民得到党的惠农政策和各种经济补贴越来越多,群众与干部的关系逐步融洽,便有部分群众认为基层干部已经很廉洁了,不需要搞廉政文化建设的想法;也有些群众认为农村亟待解决的是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如惠农政策公开性差,有送人情政策,财务管理不规范,民主理财监督不力等现象,群众对廉政文化推动解决这些问题的力度持观望态度。鉴于以上因素,笔者建议在廉政文化进农村的过程中,注重把握廉政文化的特色,在具体工作中突出“四性”。在活动内容上体现结合性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具体做好三个结合:一是抓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与农村党建工作相结合,将廉政文化纳入党建三级联创工作目标,做到两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促使全体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提高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抓廉政文化建设与农村制度建设相结合,建立健全乡镇办事窗口的首问责任制、首办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相关制度,建立完善一套保障农村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管理等制度规范行为。同时,聘请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义务监督员,对所在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及村上日常事务进行有效监督。三是抓廉政文化建设与为农民办实事相结合。把廉政文化的无形内涵融入到为农民办实事的有形载体中,把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最容易引发矛盾和滋生腐败的热点作为公开的重点,切实保障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利。在活动载体上体现特色性在廉政文化阵地建设上,可以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廉政文化衔,在有条件的村建立廉政文化橱窗专栏,在农民居住集中的大院建立廉政文化大院,在村里比较显眼的位置,村头、路边刷写廉政建设格言警句等形式,不间断地将廉政文化传播到农村每个角落。在廉政文化载体设计时,应充分体现农村各自特色。在条件较好的农村,建立农村社区,打造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平台;在文化氛围浓,群众参与热情高的农村,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帮助村上成立一支廉政文化业余宣传队,组织农村文艺爱好者把发生在大家身边、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整理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采取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在活动手段上体现灵活性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从中挖掘和整理廉政文化素材,如挖掘当地名人、历代清官的勤廉事迹开展教育。同时,借助传统的民俗活动舞台,组织群众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廉政教育活动。如在村民条件不平衡、党员多的乡村,组织党员干部与农民群众开展结对帮扶、结贫思廉等活动;在青少年和老年人较多的农村,组织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身边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来教育村民,通过营造廉政文化进农村的氛围,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在活动机制上体现整合性做好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时间长,涉及面广,需要全党动手,全民参与。抓廉政文化进农村工作,各级党委应坚持把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党的宣传工作总体部署之中,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从而牢牢掌握反腐倡廉宣传和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主动承担起反腐倡廉教育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整
本文标题:文化主题教育调研报告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872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