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新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新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新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篇】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教学的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二、板书课题,初读课文:1、读准生字的音;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认读生字词语(出示学习生字的课件)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三、从课题入手1、找出课题在课文中出现的地方。2、分角色读一读,体会他说这句话的情况。(出示立志文字课件)3、那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志向呢?(过渡)四、学生自学,找出他树立这个志向的原因。五、研读1——5自然段,耳闻“不振”1、分角色读一读2、体会两人各自的心情3、耳闻“中华不振啊!”(出示耳闻中华不振的文字课件)参考资料,少熬夜!六、疑问:(6自然段)1、周恩来有什么疑问呢?2、当听到这样的对话后,你有什么疑问?第二课时一、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跟着周恩来到租界里走一走,看一看,到底看见了什么呢?二、研读7、8自然段,目睹“不振”1、请自由读7、8两个自然段,走进租界,把看到的情景做上记号。2、默读你目睹的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幕,用心去体会,你的心情如何?请用一个词来说一说。3、看到同学们如此感慨,故事中肯定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痛了你的心,请再默读这两段话,把它一一划出来,或者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词语。(师巡视。)4、第一幕(出示文字课件):“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说说你的感受,并读一读。(出示图片课件),介绍租界师:是啊,在当时,租界已经被洋人所统治,已经成了洋人的天下。在租界里,洋人是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干了违反中国法律的事情,中国政府也只能听之任之,无权干涉。5、分析第8自然段的一幕(1)在租界看到的一幕: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2)在场的人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学生默读,找句子,标词语)(3)分句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讨论)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话,请你读一读,并说为什么刺痛你的心。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她在哭诉着什么?(想象)你想对她说什么?把你的感情读出来。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a、读句子,说说为什么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b、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指名说、说后指名读。)c、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参考资料,少熬夜!实。谁知道是哪个关联词。(指名说。“不但……反而……”)指导朗读。d、你想对他说什么?e、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今天,周恩来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知道朗读。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a、指导朗读这句话。b、通过谁还想读!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没有。)引读:在外国租界里……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6、指导朗读第8自然段导读: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得意洋洋)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训斥)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敢怒不敢言)7、补充资料:(1)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出示图片和文字课件: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我国16个市区强占有“租界”这些地方是: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天津、镇江、汉口、九江、烟台、芜湖、重庆、杭州、苏州、沙市、长沙、鼓浪屿。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2)交流感受。8、再次理解“中华不振”板书:目睹“中华不振”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参考资料,少熬夜!振啊!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中华不振啊!三、走进内心,回归“崛起”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1、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想一想。2、交流: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3、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4、他不仅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在少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青年时代,他为中华之崛起而工作;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请看,周恩来的一生放映电影小片段四、完善自我,延续“崛起”1、走近名人:课后阅读更多名人的故事。将你所了解的名人故事用讲故事,写读后感,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或者以《我的理想》为题写小练笔。板书: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词。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周恩来的照片)你认识这个人吗?知道他的事吗?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参考资料,少熬夜!二、初步读文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3.同桌互读。4、检查自读学习情况。三、自主学习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3、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4、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5、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6、课文可分为几段?三、诵读。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2、小组读。3、个别读课文。四、课外延伸。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2、阅读《立志争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中心事件,体会“中华不振”。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难点:1、研读“中华不振”的表现,体会立志的原因。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一、导入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生评议后再指名读。)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参考资料,少熬夜!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3、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4、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5、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6、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1、指名读,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2、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3、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4、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五、拓展总结。1、读最后一段。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给出资料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教后反思: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参考资料,少熬夜!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4、由于没有把学生备透,所以才会让学生表演妇女亲人被轧死的情景,结果演的学生嘻嘻哈哈,引起台下学生哄堂大笑,好不容易营造好的严肃、沉重、愤怒的情绪顷刻间荡然无存,成为整节课的败笔。5、记忆力太差,有时候讲着讲着究不知道讲到哪里了,以致于出现重吃回头草的现象,我认为这可能也是一种
本文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880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