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丰碑》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丰碑》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丰碑》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丰碑1丰碑(第十册)执教:方雪媛教学目的: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3.学习本课生字词。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课前准备:1.文字投影片二框2.音乐一段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内容1.板书课题丰碑(bei)“碑”字正音、辨形。“丰碑”是指什么?课文中的“丰碑”到底是指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找找答案。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呢?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3.教流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4.介绍时代背景《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参考资料,少熬夜!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二。讲读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三。讲读第二段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2.灯片出示第三句“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1)释“恶劣”、“袭击”(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睡雪窝”呢?“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3)有感情朗读。(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参考资料,少熬夜!3.小结引读第四句困难实在太多,任务实在太艰巨,这不是一般人能经得起的,将军陷入了沉思,他想些什么呢?------板书:严峻的考验4.齐读第二小节5.配乐感读节四。作业1.选词填空严肃严厉严格严峻(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2.抄写词儿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丰碑2教案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1篇课文。(教师板书课题)(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三)学生朗读课文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恶劣:非常不好,很坏。严峻:严肃、严厉。参考资料,少熬夜!覆盖:遮盖。晶莹:光亮而透明。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四)自学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呢?(五)研究问题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3.交流讨论结果。(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3)理解将军的心情。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参考资料,少熬夜!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①句子对比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6)理解的含义: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先理解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③理解最后一句话。(六)总结是啊,这座晶莹的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牢牢树在心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教学步骤:(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二)学习写作方法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2.讨论交流:(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三)总结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参考资料,少熬夜!(五)布置作业1.熟记本课的生字。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附:板书设计教案点评: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语言文字,从军需处长的动作中理解他的神态为什么是镇定、安详的,进而体会他的献身精神,进一步理解“晶莹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精神崇高纯洁。课前搜集有关长征中发生的感人故事。课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共同探究不懂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探究活动如果为写碑文,你想写些什么?想好后,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丰碑》教案3一、教材简析小学语文课本里收集了不少红军长征途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今天,让我们把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一起走进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丰碑》这篇课文。这是1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对红军将士的敬佩从心底油然而生。我们尝试利用多媒体让情景交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去感悟。二、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应注意课文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于是,我拟订了以下学习目标。1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人片断,帮助学生积累语言。3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议的能力。4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体会文中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的表达方法。本课的重难点在于: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将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三、教法、学法设计1激情范读,整体感知利用多媒体集图象、音效、文字为一体的优点,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情景,在凝重的画面与音乐声中,老师用充满激情的朗读,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简要说出整体感受。2自主学习,重点感悟参考资料,少熬夜!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教学过程,课堂首先要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这种对话至少应包括:(1)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即读懂了什么);(2)受到情感熏陶;(3)获得思想启迪;(4)享受审美乐趣。第一点是主要的,但并不意味着后三者可以不要。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并想想为什么感动?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多媒体把学生可能受感动的段落隐藏起来,到学生汇报学习情况的时候,跟随学生的汇报一一展现出来,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情景,加上师生互动的推进,为学生的感悟营造了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样的自主选择性学习,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学生在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学习材料、学习伙伴的过程中,真正参与了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实现了自主,真正走进了文本。3相互启发,协同学习既然阅读是一种对话,那如何来把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有两种身份,第一种是与学生平等的再学习者;第二种是给予学生启迪的引路人。教与学的过程,我们何不把它看作是相互启发、协同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也要给予学生适时的点拨。例如:描写冻僵的军需处长那一段,如何让学生感悟其伟大,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词语:倚靠、镇定、安详、夹着、伸着、单薄破旧,联系
本文标题:《丰碑》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24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