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导体与绝缘体【汇编4篇】
好文供参考!1/16导体与绝缘体【汇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导体与绝缘体【汇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导体与绝缘体【第一篇】一、教学中的成功之处这节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前提,面向全体学生,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但是不可能一节课把所有的内容都一一体现,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逐步突出和培养,可以侧重某一环节,每节课侧重几个环节,进行培养,逐步养成学生的科学习惯。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制定计划、实验和汇报交流这四个部分,在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由教师设置一个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设计计划的重要。众多物体都是学生熟悉的,教师则要培养在动手之前先动好文供参考!2/16脑,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学生先提出自己的想法,经过小组讨论后确定下来,选择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放手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动口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每个学生自行探究的机会,施展才智的舞台。这时学生可以利用混合的知识制作饮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实验中学生学会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较细致和有秩序的实验过程,来得到更多的信息。实验结束后的汇报和交流是为了培养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学生能倾听和尊重同学的不同观点。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老师知道同时们一定有很多收获,下面我们就召开一个小小的饮料展示会,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同时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彻底性、深刻性也得到了训练二、教学中的疏漏1、时间不够用:从制定计划到实验探究需要很多时间,这些时间和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所以不能压缩,这样后面的汇报和实际应用部分相对的时间就紧了一些。2、有的学生制定完计划以后并没有完全实施:在实验时,有的学生容易忘记计划中的某个环节,比如忘记预测,或忘记2次检测,但大部分的程序还能按计划去完成。好文供参考!3/16三、科学素养的培养学会倾听和学会评价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更别说去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或是在评价时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了,为此,我进行了很大的努力。在每次汇报与交流的之前,我都让学生明白,你必须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听听别人的优点,找找别人的不足,这样做的重要性,但仅仅是老师讲是不行的,我还对倾听好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评他们为倾听能手,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我引导学生:“,当听众要认真倾听,得能听出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如果发现不一样的地方,先在你的报告单上做个记号,等别人说完再提出来。”导体与绝缘体【第二篇】小学自主学习提纲课题(内容)导体与绝缘体课型(课时)第1课时策划者审核者好文供参考!4/16导学者学习时间学习者学生班级四年级学习目标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学习重点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习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教学准备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试验记录表、小组实验评价表及实验盒(电路检测器6个;①橡皮、小刀、纸板、铝丝、钥好文供参考!5/16匙、塑料片、泡沫、毛线、五角硬币、丝绸等待检测物体各3个;②橡皮筋、木条、石块、陶瓷片、铅笔芯、铁丝、回形针、毛皮、一角硬币、铜丝等待检测物体各3个。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插头等。激趣明标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展示台),导入新课,提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出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接通以后,灯泡亮了。2.师:如果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3.师:如果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灯泡会亮吗?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板书课题)自主学习预习教科书第11~13页,思考下列问题:好文供参考!6/161.什么物体称为导体?什么物体称为绝缘体?2.我们利用导体做什么?我们利用绝缘体做什么?3.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为什么要重复检测一次?合作展示学生展示、交流,然后分组试验检测身边的物体。(一)学生展示、交流学生交流第1题时,板书:容易让电路通过(容易导电)、不容易让电流通过(不容易导电)。学生交流第3题时,出示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1)拿出橡皮,预测并记录。(2)检验电路检测器。(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检测灯泡是否发光。(4)连续重复检测一次。(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光记录在试验记录表上。(二)分组试验1.试验前老师温馨提示:好文供参考!7/16第一,要分工与合作。第二,检测后的物体,容易导电的放在一个盒里,不容易导电的放在另一个盒里。2.小组长领材料,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试验结果: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你们检测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把物体的图片贴在相应的集合里。)展示小组实验评价表。当堂测试一、基础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换批改。)(一)填空题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2.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二)判断题1.橡皮是导体。()2.铅笔芯是导体。()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两端,这时小电珠发亮,说明被检测的物体是导好文供参考!8/16体。()4.要经过多次的检验才能确定检验的物体是否是导体或绝缘体。()二、拓展练习(全班探究)1.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是绝缘材料?2.插头的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这样设计?(提示:下节课学习制作插头,同学们课后做好预习工作。)3.我们用电时,应注意什么?提升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表扬合作好的组。观看一段安全用电的视频。补充完善导体与绝缘体【第三篇】“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因此,教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一、案例背景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科学课。这是我在听了联星小学一位青年教师的课之后上的一节课。受她的启发,我做了一个检验人体或湿木是否是导体的电流放大器模型来辅助教学。据我了解,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我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这是孩子非常有好文供参考!9/16兴趣的问题。故希望能根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二、案例描述情景导入后我提出:你们能不能利用桌面上的材料来代替导线完成电路呢?学生根据我提供的“有结构材料”,一边讨论一边展开实验活动:“铁皮能行吗?”“塑料能行吗?”他们试呀,做呀,在探究中很快将物体分成两类:能通电的和不能通电的。接着我又提出:寻找身边的物体,看哪些物体能代替导线完成你的电路,学生们的积极性更高,有的寻找周围的东西,有的甚至离开座位到别处寻找,很快孩子们便自我形成了一种概念,连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亮的是导体;连接入电路中小光灯泡不亮的是绝缘体。教师又提出:“在我们的周围,有些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你们认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学生们抢着回答:笔盒是导体,铝是导体……塑料不是导体,木头不是导体”这时一位学生忽然说:“湿的木头是导体。”“我们人体也是导体”另一位学生抢着说。紧接着一位学生反驳说:“人体不是导体。”这时两个问题出现了:一是对一个物体既说是导体,又说是绝缘体的情况;二是人体是否是导体的问题。这种情况,我备课时已有准备,这正好为教师利用学生认识上的矛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解决问题方向提供了机会。于是我问:“人体、木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呢?”学好文供参考!10/16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拿着木头去浸湿了,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和木头都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湿了的木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湿木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教师趁机提出:“雷电,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流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接着我拿出电流放大器模型,说:“假如我们有这的一个电流放大器,或许我们可以完成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这时下课铃响了,我及时把此项研究布置为课外研究活动。课后学生异常积极,有的小组说要查书,有的小组说回家问爸爸,有的小组则说去请教电器维修部的师傅……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第二天一大早,有个小组的同学兴奋地拿着一个电流放大器跑到我面前对我说“我们成功了。教师我们还发现不同的人体,不同的湿木,小灯泡的亮度也不同呢?我们查书知道,这是电阻不同引起的。”其他小组的同学也纷纷向我汇报来了……我感到异常兴奋,第二节课,我开了个“科学报告会”让好文供参考!11/16学生畅谈了他们在课外所学习到的知识,总结了这个课题的科学研究方法。三、案例分析与反思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科学探究平台,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故此,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好文供参考!12/16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又有效地运用可利用的资源及科学方法去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导体与绝缘体【第四篇】一、活动目标1.进一步了解和感知电的知识,通过操作、探索、观察、比较,分辨出一些导体和绝缘体。2.会利用
本文标题:导体与绝缘体【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27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