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探讨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能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索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发展。2.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2.教材分析(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系学生亲身体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2)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系参考资料,少熬夜!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实践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3)分析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实践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验。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探讨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4.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吧。(出示课件)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行表达。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参考资料,少熬夜!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板书: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师:同学们,现在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相互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2.练习巩固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分组实践、讨论和交流。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实践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请用刚才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3,点A到对称轴的距离也是3参考资料,少熬夜!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2.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距离是?相等么?生:学生观察,并回答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巩固新知师:练习下面各题。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距离。(学生练习巩固新知)五、知识小结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篇】一、教学内容:角的画法P43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难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四、教学准备课件、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大屏出示)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板书教学内容:画角参考资料,少熬夜!(二)探索发现1.教学角的画法问:量角的工具是什么?(说明要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也要用量角器来画。)出示例题:画一个60°的角(1)请同学自学角的画法,书P43,例3(2)试一试让学生拿出量角器、铅笔、练习本,按书上的步骤一步一步地画一画。请学生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学生一边说,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最后教师讲解说明。总结画角步骤: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2.练习分别画出75°、105°的角学生说出这两个角的名称。学生自己进行画角,同桌用量角器互相订正。(三)巩固发散1、选择合适的方法画出下列各角,并说说它们分别是哪一种角。10°45°60°90°105°120°2、用一副三角尺,分别画出15°、150°165°的角。(指名汇报方法)3、P43做一做2独立完成后指名订正。(四)评价反馈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五)板书设计角的`画法(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六、教学后记2022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重点: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教学难点: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学策略: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教学准备:图片,纸卡。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主导活动主体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趣明标出示91页的天平图: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学生回答说明什么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推选一个同学汇报。每人在纸上写一写一个同学汇报。参考资料,少熬夜!在纸上写一下一个同学汇报。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得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天平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天平平衡所需的条件,从而为方程意义的理解做好铺垫。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x+8=10x+8-8=10-8x=2教师:想一想,如果在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二、验证假设,得出规律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说出
本文标题: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3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