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物理教学设计【最新5篇】
1/21物理教学设计【最新5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物理教学设计【最新5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物理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2/21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教学流程一.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3/21二.通过演示实验引入“力的分解”的概念【演示实验】在墙上固定一个松紧绳(带有两个细绳套),教师用一个力把它拉到一个确定点,然后请两个学生合作把它拉到确定点。得出“力的分解”的定义三.探究“力的分解”方法:探究一:力的分解遵循什么定则?结合伽利略探究的思路:问题-猜想-逻辑(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得出结论请学生猜想请学生逻辑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所以它们遵从同样的规律请学生实验验证(思考:如何验证?)利用上面的演示实验的器材,请一位同学用一个绳套把结点拉到一定点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而另一位同学用两个力把结点也拉到O,记下力的大小和方向。从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出结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探究二: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请学生思考: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怎样的两个力?分解的结果是否唯一?有多少种可能性?(根据一条对角线可以做无数个平行四边形,所以有无数解)4/21请学生思考:那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呢?通过课堂一开始的实验启发学生:为什么一个人可以拉动两个人,她的一个力从效果上来说可以分解成两个沿着绳子的拉力从而把两个人拉动。因此我们在实际问题中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已知力。探究三: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实例1、在斜面上的物块所受的重力的分解学生猜想:斜面上物体的重力会有哪些效果?实验验证:用海绵铺在斜面上和挡板侧面,把比较重的物块压在上面可以明显看到海绵发生的形变,这就是重力作用的效果根据实验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就可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计算可以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总结:力分解的步骤:1、分析力的作用效果;2、据力的作用效果定分力的方向;(画两个分力的方向)3、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定分力的大小;(把力F作为对角线,画平行四边形得分力)拓展引申:为什么高大的桥要建造引桥,为什么公园的溜溜板要倾角很大?实例2、三角支架上的力的分解学生猜想:物体对绳的拉力会有什么效果?5/21实验验证:实验一:用橡皮筋、铅笔、绳套、钩码为器材做学生实验自己体会(学生每人一套器材,人人动手实验)实验二:两名同学相互合作,一人一手叉腰,另一同学在肘部用力下拉去体会力的效果,然后两人互换实验三:观看视频(在支架与竖直墙相连处用橡皮膜展示力的效果)拓展引申:如果上方细绳与水平杆的夹角变小,两个分力大小如何变?学生猜想:实验验证:(自制教具:用一个拐杖,没有拐的一端系上很宽的橡皮筋,同时那一端掉着一个3千克的铅球,有拐的一端让学生顶在腰间,慢慢减小橡皮筋与拐杖之间的夹角,会发现学生手臂上越来越吃力,同时腰间感觉越来越难受,)请一位同学做演示实验去体会。探究四:合力一定,两个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如何变化?学生猜想:实验验证:用一根绳中间吊一铅球,然后把两个绳的端点距离逐渐拉大,最后会发现绳子拉断,说明分力是逐渐变大的。请学生上讲台亲自实践,其他同学观察分析。请同学解释一开始的实验,为什么“四两可以拨千斤”?拓展引申:请同学们思考,我们自己可不可以自制一个专6/21门用来测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一个仪器呢?应该如何制造?课后探究:一个已知力分解成两个力,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结果有多少种?教学反思:执教完该课节后感到最大的成功就是如何围绕体验性探究实验做好了精心的设计,不仅有利于学习任务的推进,更主要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分化起到了有效的化解。这就让学生明白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同时也知道要自己创造条件去探究物理世界中很多未知的奇妙的东西。真正明白了物理就在生活中,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觉得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受上课时间的限制,这些实验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如果能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亲历那设计的过程,这样就更加有意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加有益。物理教学设计【第二篇】知识目标1、知道涡流是如何产生的;2、知道涡流对我们的不利和有利的两个方面,以及如何防止和利用;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事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建议本节是选学的内容,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在7/21实际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等等。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或者知道学生阅读。什么是涡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涡流和自感一样,也有利和弊两个方面。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这些实例,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和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学设计方案一、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电机、电动机和变压器(可用事物或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它们的铁芯都不是整块金属,而是由许多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引导学生看书回答,从而引出涡流的概念:什么是涡流?把块状金属放在变化的磁场中,或者让它在磁场中运动时,金属块内将产生感应电流,这种电流在金属块内自成闭合回路,很象水的旋涡,因此叫做涡流。整块金属的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常常很大。(使学生明确:涡流是整块导体发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同样遵守电磁感应定律。)二、涡流在实际中的意义是什么?⑴为什么电机和变压器通常用相互绝缘的薄硅钢片叠合而成,就可以减少涡流在造成的损失?⑵利用涡流原理制成的冶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炉有什么优点?电学测量仪表如何利用涡流原理,方便观察?8/21提出上述问题后,让学生看书、讨论回答三、作业:让学生业余时间到物理实验室观察电度表如何利用涡流,写出小文章进行阐述。物理教学设计【第三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2、过程与方法(1)运用极限法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如何去分析有关问题;(2)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2)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9/21教学难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新课导入建议在我们周围,与圆周运动有关的事物比比皆是,像机械钟表的指针、齿轮、电风扇的叶片、收音机的旋钮、汽车的车轮……在转动时,其上的每一点都在做圆周运动.你即使坐着不动,其实也在随着地球的自转做圆周运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公转一周所用时间为1年,月亮绕地球运转速度为每秒,运转一周所用时间为天,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快,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慢,你怎样认为呢?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探究交流打篮球的同学可能玩过转篮球,让篮球在指尖旋转,展示自己的球技,如图5-4-1所示.若篮球正绕指尖所在的竖直轴旋转,那么篮球上不同高度的各点的角速度相同吗?线速度相同吗?【提示】篮球上各点的角速度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高度的各点转动时的圆心、半径不同,由v=ωr可知不同高度的各点的线速度不同.1.基本知识(1)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它的运动轨迹为圆,圆周运动为曲10/21线运动,故一定是变速运动.(2)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比较2.思考判断(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一定是变化的.(√)(2)角速度是标量,它没有方向.(×)(3)圆周运动线速度公式v=Δt(Δs)中的Δs表示位移.(×)二、匀速圆周运动探究交流如图所示,若钟表的指针都做匀速圆周运动,秒针和分针的周期各是多少?角速度之比是多少?【提示】秒针的周期T秒=1min=60s,分针的周期T分=1h=3600s.1.基本知识(1)定义:线速度大小处处相等的圆周运动.(2)特点①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是一种变速运动.②角速度不变.③转速、周期不变.2.思考判断(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11/21同.(×)(3)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三、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间的关系【问题导思】1.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各物理量意义是否相同?2.怎样理解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式?3.试推导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式.物理教学设计【第四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库仑定律得出的过程,体验从猜想到验证、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会通过间接手段测量微小力的方法;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结果及结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点电荷的研究,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研究中建立理12/21想模型的重要意义;2.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的类比,让学生体会到自然规律有其统一性和多样性。【教学重点】1.建立库仑定律的过程;2.库仑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库仑定律的实验验证过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教学过程和内容】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让我们对电荷间作用力的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把电荷间的作用力叫做静电力,那么静电力的大小满足什么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进入本章第二节《库仑定律》的学习。活动一:思考与猜想同学们,电荷间的作用力是通过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来表现的,因此,我们应该研究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可是,生活中带电体的大小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这就给我们寻找静电力的规律带来了麻烦。早在300多年以前,伟大的牛顿在研究万有引力的同时,13/21就曾对带电纸片的运动进行研究,可是由于带电纸片太不规则,牛顿对静电力的研究并未成功。(问题1)大家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在静电学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带电体是球体。(问题2)带电体间的作用力(静电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
本文标题:物理教学设计【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3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