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8 课文6 兼爱
[复习重点]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国”“劝”二字及次常用字“事”“攻”。2.翻译重点句子。基础积累奠基高考一、基础夯实第1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第2段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焉()②察()③当()④亏()⑤家()⑥乱物()⑦具()答案①于是②考察③同“尝”,尝试④使受损失⑤卿大夫的封地⑥纷乱之事⑦完备、齐全2.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于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于自身。(得分点:室、利、第二个“贼”)第3段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第4段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3.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恶()②施()③亡()答案①相当于“何”“怎么”②实行③同“无”,没有4.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两个“恶”字、劝、交相)二、重点梳理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1)国國國国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国”本来写作“國”,是形声字,小篆从“囗”部,或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表示国家。义项例句①诸侯各爱其国.②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答案①诸侯国,封国②国家③国都,京城④地域,乡土识记方法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苏轼左迁于杭州,去国.(国都)怀乡,然其生性豁达,未几,自谓此为乐国.(地方)。筑堤浚池,于国.(国家)于民有大利。(2)劝勸勸劝小篆隶书繁体楷书简体楷书“劝”本来写作“勸”,是形声字,小篆从“力”部,雚(音guàn)声(韵母相同)。表示鼓励,勉励。义项例句①《劝.学》②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③受到鼓励,勤勉,奋勉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答案①劝勉,勉励②劝说,劝告识记方法“劝”的本义是“勉励”,后引申为“劝说、劝导”。阅读小迁移——解释加点字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2.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当.察乱何自起②故不孝不慈亡.答案①同“尝”,尝试②同“无”,没有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事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②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十二章》)③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十二章》)④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谏逐客书》)⑤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十二章》)⑥世世以洴澼为事.(《五石之瓠》)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答司马谏议书》)⑧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2)攻①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②故攻.异国以利其国③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答案(1)①事务②做事③实践、从事④侍奉,为……服务⑤侍奉⑥职业⑦前一个“事”,办(事);后一个“事”,事情⑧事故,事件(2)①治疗②攻打③学习、研究④治理、加工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故亏.父而自利②故乱异家以利.其家答案①使动用法,使受损失②使动用法,使……获利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①当察乱何自起②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答案①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宾语)、自(动词)②宾语前置句(两处)标志词:自(宾语)、爱(动词),自(宾语)、利(动词)6.文化常识《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该书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________为核心,以________、__________为支点。《墨子》一书涉及哲学、逻辑学、军事学、工程学、力学、几何学、光学,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现存《墨子》一书,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造句遣词口语化,语言质朴无华。答案兼爱节用尚贤特别小练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古之民未知为舟车时,重任不移,远道不至,故圣王为舟车,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法令不急而行,民不劳而上足用,故民归之。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取材于《墨子·辞过》)A.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B.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C.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D.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答案A解析“其为舟车与此异矣”意思是“他们制造车船,跟原先不同了”。主语是“其”,“为”作谓语,“舟车”作宾语,所以应在“其为舟车”后断开,排除B、C两项。“必厚作敛于百姓”意思是“还要向百姓横征暴敛”。“于百姓”介宾短语后置,修饰“厚作敛”,故应在“必厚作敛于百姓”前后断开。“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意思是“用各种文彩装饰车,用精美的雕刻装饰船”。句式对称,应在中间断开,即“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排除D项。故选A。参考译文上古的先民不懂得制造船和车,重的东西移不动,不能到达很远的地方,因此,圣王出现,制造船和车,用来方便人民做事。他们制造船和车只求坚固轻便好用,能运送重物到达远方。他们制造船、车用的财物少,而且得到的便利多,所以百姓愿意使用它们。法令不用急着督促他们做,百姓不辛苦而财物完全够用,所以百姓归附他。现在的君主制造船和车,与上古帝王不同。船和车坚固轻便好用都具备了,一定还要向百姓横征厚敛,用来装饰他们的船和车。用各种文彩装饰车,用精美的雕刻装饰船。女子放弃了纺织而从事文彩,所以百姓受冻;男子离开农田而从事雕刻,所以百姓挨饿。君主像这样制造船和车,左右的人就效法他,因此那些百姓饥寒并至,不得不做坏事。奸邪的人多了,那么刑罚重了。刑罚重了,那么国家就混乱了。君主确实想让天下安定而痛恨它混乱,那么制造船和车不能不节俭。拓展训练走进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尚同(上)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为博大,远国异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辩,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画分万国,立诸侯国君。诸侯国君既已立,以其力为未足,又选择其国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正长。正长既已具,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赏,而下之所誉也。意若闻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过弗规谏,下有善弗傍荐,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罚,而百姓所毁也。”上以此为赏罚,甚明察以审信。国君者,国之仁人也。国君发政国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必以告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去若不善言,学天子之善言;去若不善行,学天子之善行。”则天下何说以乱哉?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治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是故子墨子言曰:古者圣王为五刑..,请以治其民。譬若丝缕之有纪,罔罟之有纲,所连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节选自《墨子》,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B.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C.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D.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则菑犹未去也/今若天飘风苦雨溱溱而至者/此天之所以罚/百姓之不上同于天者也/答案A解析“天下之百姓”作“皆上同于天子”的主语,不能独立成句,中间不可断开;另外,“上同于天子”和“不上同于天”结构相同,中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天飘风苦雨”的意思是“天刮大风下大雨”,句意完整;“溱溱而至者”翻译为“连绵不断地到来”,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A。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夫子(即先生、老师)的意思,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墨翟,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B.“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爵位是古代天子或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赏,相传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C.“百姓”在文中指平民,但战国之前“百姓”指贵族,如《诗经·小雅·天保》“群黎百姓”,郑玄注为:“百姓,官族姓也。”D.“五刑”指古代五种轻重不等的刑法,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所指各异。在西汉汉文帝以前指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刑罚。答案B解析“‘天子三公既以立’中的‘三公’是一种爵位”错。“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
本文标题: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8 课文6 兼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9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