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考点20 语言(2)
2023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考点20语言(2)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多景楼曾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①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②。【注】①钟呗:梵音的歌咏。②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景楼居高临下、眼界开阔,登楼即可望见四面山川美景,是览胜之地。B.颔联动词意蕴丰富,如“浮”字尽写云波迷离之态,又含翠阁巍峨之姿。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写出钟呗之声下原野的寂静和万里江水的汹涌。D.中间两联从水光、山气、月色、浩风多方写景,应和诗题“多景”之意。2.古人对尾联的情感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另一种则以为,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你认同哪一种?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野人①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②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沾门下省③,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④。[注]①野人:平民百姓。②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③赐沾:即沾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④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诗人所经历的时空变化。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诗人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写“今日”,第三联写“当年”,第四联写“今日”。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整首诗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刘长卿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写景入笔,进而写及“琴声”。夜阑时分,月色皎洁,美好的琴声与周围环境是相互融和的。B.颔联“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清幽,极为形象;“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侧面烘托琴声之超妙。C.尾联“向君投此曲”点明诗人写诗的原因,也正是因为“知音难”,更突出了诗人此刻找到知音的喜悦和激动之情。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借物抒怀的手法,诗人通过咏“琴”,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及个人际遇的感伤。2.后来刘长卿把此诗改为五绝“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弹琴》)。你认为原诗和改诗相比,哪一首更好?请结合诗歌简要说明理由。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初冬从父老饮村酒有作陆游父老招呼共一觞,岁犹中熟有余粮。荞花漫漫浑如雪,豆荚离离未著霜。山路猎归收兔网,水滨农隙架鱼梁。醉看四海何曾窄[注],且复相扶醉夕阳。[注]作者自注:苏子美诗云,“吁嗟四海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初冬季节,诗人与父老乡亲畅饮村酒,于是写下此诗记叙当时的情景。B.年成丰饶,家有余粮,在一片喜悦气氛中,乡亲们招呼诗人一起饮酒。C.荞花盛开,像雪花般白茫茫一片;豆荚未经霜打,却已经稀疏、零落。D.猎人收网归家,农人在水滨架起鱼梁,这些描写使诗歌充满乡野情趣。2.尾联使用了两个“醉”,有何含意?请简要赏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湖南清绝图韩驹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赤岸摇丹枫。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我方骑马大梁下,怪此物象不与常时同。故人谓我乃绢素,粉精墨妙烦良工。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题画诗,先用“来从天柱峰”点明故人来历,给人突兀之感;接着故作惊人之笔说他手提“石廪与祝融”,奇趣横生。B.“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上句以画为真,以虚为实;下句疑真为幻,疑实为虚:突出画艺的高妙传神。C.诗中选用的潇湘清泻、丹枫摇岸、渔舟已宿、客帆争风等一系列景物,都是动态描写,使画面富有生机和意趣。D.全诗语言清新明快,豪迈飘逸,富有“歌行体”的特点,既写出了山水画的韵味,又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2.诗人观画后有哪些感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C2.(1)我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诗人借在空中振翅高飞鸿雁,抒发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心中并未放弃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2)我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在诗歌中“鸿雁”抒发思乡怀亲的情感,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颈联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理解错误,应是侧面烘托。月光下传来“一川钟呗”,不难想象出淮南原野的平阔寂静;海风中驶出“万里帆樯“,使人意识到长江的迢遥汹涌。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首先选择一种观点,然后结合诗句“老去衣襟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分析作答。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冥鸿”这一意象的解读。“冥鸿”指飞入远天的鸿雁。鸿雁在空中振翅高飞的形象,唤起了诗人心中对未来目标的企望和追求,自己虽然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不会安于现状,不甘于平庸。由此,认同“尾联表达诗人对未来的企望和追求”的观点。“鸿雁”这一意象,常有思归思亲之意。诗人看到飞入远天的鸿雁,想到自己的境遇,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产生了叹老思归的感情。由此,认同“尾联表达了诗人叹老思归的感情”的观点。2.答案:1.B2.①“金盘玉箸无消息”承颈联对当年皇帝赐樱桃的回忆,表达此时远离朝廷的伤感与思念,表现诗人对皇朝的忠心。②“尝新”呼应首联今日村民赠樱桃一事,表达诗人尝樱的喜悦和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③“任转蓬”表达此刻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奈之情,暗含忧时伤乱之感。解析:1.B.“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错误,此处表现的诗人情感不是哀愁,而是对如此娇嫩的樱桃的珍爱。2.本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金盘玉箸无消息”是运用借代的手法,承接上文“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联想到皇帝赐给樱桃的情景,此处借用“金盘玉箸”指朝廷,期盼着朝廷能有消息到来,表现了对朝廷任用自己的期盼和对朝廷的忠心。“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3.答案:1.C2.示例:原诗更好。原诗用皎洁的月色、月下的庭轩营造了清幽的意境,更能衬托琴声的清幽美好;在情感表达方面,原诗不仅表达了自己不趋时尚的清高情怀,还有希望得到李侍郎赏识和提拔的愿望,情感更加丰富。示例:改后更好。改诗中的“泠泠”本指流水声,在表现琴声的清幽特点的同时,与后文“松风寒”的意境更为吻合,更加简明传神;在情感表达方面,原诗尾联表明了希望得到赏识和提拔的愿望,情感过于直露,改后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耐人寻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表达的是得到李侍郎这一知音的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诗歌中没有表达找到知音的喜悦和激动之情。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比较原诗与改诗,主要的区别有两点,一是环境的描写与衬托,原诗用“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而改诗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二是原诗尾联对写诗原因的表达。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分析时抓住此点作出比较,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主旨分析即可。如认为原诗更好,着重分析“月色”的渲染烘托作用,以及尾联表达的希望得到李侍郎赏识和提拔的愿望这一主旨,侧重分析借物抒怀的手法,即通过咏“琴”,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及个人际遇的感伤。如认为改诗更好,着重分析“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在意境角度的和谐,再结合诗歌的表达特点,分析其主旨的含蓄性。4.答案:1.C2.①第一个“醉”是与父老畅饮村酒而醉,表达了与村民的深厚情谊,也暗示了诗人借酒浇愁之意。②第二个“醉”既可理解为陶醉于夕阳美景,又可理解为在夕阳中与父老乡亲再次畅饮,表达了诗人欢快、闲适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稀疏、零落”错误,原文是“离离”即繁多的样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本题要求赏析尾联中的两个“醉”字,先分别进行分析,主要分析各自的含义,再综合两个字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效果等。第一个“醉”,结合“醉看四海何曾窄”理解,“四海”指天下,“何曾窄”指天下辽阔。扣住“畅饮村酒而醉”“深厚情谊”等关键词分析即可。第二个“醉”,结合“且复相扶醉夕阳”理解,“相扶”指乡亲们之间的情谊。扣住“陶醉于夕阳美景”“夕阳中与父老乡亲再次畅饮”“欢快、闲适”等关键词分析即可。5.答案:1.C2.①惊叹画技之精妙。诗人立于画前,虚实难分,真假莫辨;②赞叹画景之美好。凄愁而清绝的山水让诗人顷刻间心胸开阔;③厌弃尘俗向往自然。诗已成,画将去,只剩满目尘俗,不禁暗自惆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都是动态描写”错误,“渔舟已宿”属于静态描写。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故人来从天柱峰,手提石廪与祝融。两山坡陀几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有位朋友来自衡山天柱峰,手里提着石廪与祝融。两座山峰绵亘几百里,又怎能放在小小的行李之中?起初,作者抓住画面的主体部分(两个山峰),以画为真,以虚为实,而故作诧异。以画为真,以虚为实;疑真为幻,疑实为虚。突出画艺的高妙传神。“下有潇湘水清泻,平沙赤岸摇丹枫。渔舟已入浦溆宿,客帆日暮犹争风”,山下,清澈的潇湘水轻轻泻动;水旁,平坦的沙滩、赭色的河岸,伴着摇曳的丹枫。傍晚渔船已停泊港湾,客船还在与风争雄。在较为细致地描写画面之后,又故发疑问。两次诧异产生一种奇警动人的效果,同时又说明了画面不同寻常的艺术感染力。赞叹画景之美好。“都将湖南万古愁,与我顷刻开心胸。诗成画往默惆怅,老眼复厌京尘红”,写尽了湖南山水千古悲愁,顷刻间开阔了我的心胸。诗作成,画已去,我默默惆怅;老眼四望,又厌烦起京城的攘攘尘红。产生厌弃尘俗向往自然之感。
本文标题: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考点20 语言(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20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