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3)
2023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考点22思想内容、观点态度(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柳州开元寺夏雨①吕本中风雨潇潇似晚秋,鸦归门掩伴僧幽。云深不见千岩秀,水涨初闻万壑流。钟唤梦回空怅望,人传书至竟沈浮②。面如田字③非吾相,莫羡班超封列侯。【注】①南宋初期,诗人从北方流亡到柳州避乱,因有所感而作此诗。②《世说新语·任诞》载,殷洪乔为豫章太守,临赴任,京都人托他带书信百多封,他悉投水中,并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为致书邮。”③田字:六朝名将李安民“面方如田,封侯状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本诗创作于风雨交加之时,而“似晚秋”又为诗歌意境增添了萧瑟之感。B.“千岩秀”与“万壑流”对仗工整,静中有动,实景呈现了重峦、万流的奇丽之景C.“钟唤梦回”四字将上文意境与诗人心境巧妙联结,由写景自然过渡到下文的抒情。D.全诗语言流畅,写景开阔,抒情细腻,且多次借用典故,笔墨委婉而情意深沉。2.吕本中的诗感情丰富,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明妃曲二首①(其二)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娅。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②春风手③,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注]①这两首诗作于公元1059年,汉国、西夏“交侵,岁而百万”。当时的施宜生、张元之流,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其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诗人借汉言宋,想到明妃。②杆拨:弹琵琶的工具。③春风手:形容能演奏出动人音乐的妙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通过写昭君入胡及其在胡的情况与心情,塑造了一个可悲可敬的明妃形象。B.诗中胡人毡车百辆迎娶昭君的热闹场景,与昭君“独无处”的孤独形成了对比。C.诗歌通过昭君弹琵琶、看飞鸿、暗垂泪等细节描写,展现出其内心的愁苦孤独。D.本诗语言含蓄凝练,婉丽动人,语意深长,耐人寻味,表现出鲜明独特的风格。2.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与本诗“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都写了昭君琵琶留音后世。两首诗借此表达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送舍弟颖赴齐州三首(其二)杜甫风尘暗不开,汝去几时来。兄弟分离苦,形容老病催。江通一柱观,日落望乡台。客意长东北,齐州安在哉。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尘暗不开”暗示了时局的动离不安,同时又揭示了行程的艰难,字里行间蕴含牵挂之情。B.首联次句在与弟弟分别之际,就关注其几时归来,更显依依不舍之情,新颖别致,不落窠臼。C.“日落望乡台”极富画面感,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深刻表达对弟弟的眷恋之情。D.尾联“长东北”“安在哉”拓展了时空,极言旅途遥远,从此天各一方,伤别之情更进一层。2.颔联是如何表达深沉浓郁的离别之情的?4.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除夜徐铉①寒灯耿耿漏迟迟,送故迎新了不欺。往事并随残历日,春风宁识旧容仪。预惭岁酒难先饮,更对乡傩②羡小儿。吟罢明朝赠知己,便须题作去年诗。【注】①徐铉,曾仕南唐三主,历官知制诰、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后主李煜归宋。此诗写于归宋后不久。②乡傩:乡间驱除疫神的祭祀。汉代宫中傩祭,以十岁至十二岁小儿百二十人为之。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寒夜已深、灯光明亮、旧年将过、新年将至的景况。B.颔联将“往事”“春风”并提,既揭示自然规律,也有象征意味。C.辞旧迎新之际,诗人内心非常复杂,眼前景、过去事有机融合。D.全诗情感真挚淳厚,表达含蓄蕴藉,语言华美富赡,手法多样。2.从全诗看,表达了哪些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葛溪驿王安石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写驿站月色昏昏、漏声滴答、一灯明灭,表现出诗人寂寞与烦乱的心绪。B.“最觉”准确地写出病中行役的诗人以超出常人的敏感,体察到秋风萧瑟、玉露凋伤。C.尾联中的“行人”指诗人自己,诗人捱到天明,重踏征途,秋蝉在叶半黄的疏桐间聒噪。D.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葛溪驿的环境,抒发了诗人夜宿时的感受。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心绪烦乱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①抒发飘零之悲。首联借“风雨”“鸦归”等意象营造夏日雨后傍晚萧瑟、寂寥的景象,寄寓着飘零冷落之感。②抒发思亲念家之切。钟声唤醒了思乡的美梦,家乡亲友却音信全无,以梦境与现实的反差,表现出游子思亲念家的深情。③抒发壮志难酬之域。借用李安民与班超的典故,直抒自已抱负不得施展的无限感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鉴赏诗歌的能力。B.“实景呈现了重峦、万流的奇丽之景”错误,暮云高涨,遮住了秀丽的山峰,耳中是涧壑中哗哗的流水声。作者视而不见转而听。因此“实景”错误。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首联写景,点题“开元寺夏雨”五字。夏天的一场大雨,驱走了暑热,寺中本来清凉,这时更添上了丝丝寒意。于是,诗人听着风声雨声,心潮澎湃,虽是夏季,却产生了无尽的悲秋般的萧瑟之感。颈联转入写情,写钟声唤醒了思乡的美梦,回到了现实中,人便感到更加惆怅;惆怅的中心是连家乡亲友的消息一点也没有,所以心潮激荡,回照首联听风听雨的心情。尾联由思乡转入对国事家事的感叹。诗借用了李安民与班超典,且将二典糅合在一起,说自己不是封侯的料,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功名富贵的鄙视,一方面又对报国无门表示伤感。2.答案:1.C2.(1)杜诗借昭君琵琶音的怨恨之情,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借昭君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2)王诗明妃在胡不乐而哀,用以突出民族大义,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其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C.“诗歌通过昭君弹琵琶、看飞鸿、暗垂泪等细节描写”理解错误,根据诗句“汉宫侍女暗垂泪”可知是指汉宫侍女因为听到明妃弹奏的琵琶音而暗自流泪,并不是昭君“暗垂泪”。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对比并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杜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主要是表达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青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杜甫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王诗“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是说明妃在胡不乐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当时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与常情不同,是因为她深明大义,不以个人恩怨得失改变心意,而况胡人也并非“知心”。其实王安石这样描写明妃,这样委曲深入地刻画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义,在当时是针对施宜生、张元之流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其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而发的,对后人也有教育意义。3.答案:1.C2.①颔联上句“兄弟分离苦”直抒胸臆,直言离别的痛苦。②下句借加重病情、催人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间接传达了一种不知何时重逢、不知能否再见的无尽担忧之情,使离别之苦更加痛彻心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诗人借想象自己回望故乡的情景”理解错误,望乡台,是诗人对弟弟到了齐州的遥想。故选C。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可从诗歌内容、表达技巧、思想感情三方面作答。本诗颔联内容上“分离苦写出了诗人与弟弟分离的痛苦;“形容”,指形象;“老病”,指自身有病的身体,“催”字表达了加重病情、催人衰老。表达技巧上,“兄弟分离苦”诗人直抒胸臆,直言与弟弟分别的痛苦。情感上,“形容老病催借病情加重、容颜衰老把离别之苦表现得更加深重;同时也间接传达了作者的担忧:此时与弟弟分别之后,不知何时重逢、不知今生能否再见。这句诗把这种离别之苦表达的更加痛彻心扉。4.答案:1.D2.①“送故迎新了不欺”“往事并随残历日”表现了诗人对新旧交替,月流逝的无奈之情;②“更对乡傩羡小儿”表现了诗人对“小儿”的羡慕之情,对自身衰老的感叹;③“预惭岁酒难先饮”表现了诗人因归顺新朝而担忧名节的惭愧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并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D.“表达含蓄蕴藉,语言华美富赡”表述有误。根据诗意,由“送故迎新了不欺”“春风宁识旧容仪”“预惭岁酒难先饮”等诗句可知,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岁月交替的无奈、时光流逝的伤感以及因归顺新朝而担忧名节的惭愧等情感,遣词用句简练质朴,表意抒情较为直率、明白,并无“含蓄蕴藉、华美富赡”之气。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此诗作于诗人随后主李煜归宋后不久的一个除夕之夜,作为一个降臣,诗人内心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其中有新旧交替、岁月不再、韶光流逝的无奈和伤感,由“送故迎新了不欺”“往事并随残历日”等句可知;有对自身衰老的感伤和对小儿青春年少的艳羡,这在“更对乡傩羡小儿”中可见,诗人在对比中自叹衰老,更以一个“羡”字直抒胸臆,较为直率地表达了这种情感;诗人还说,“预惭岁酒难先饮”,诗人因归顺新朝而担忧名节的惭愧之情溢于言表。总体来说,诗人在抒情达意时并不含蓄蕴藉,而是多处直抒胸臆,较为明白直露地表达了这些情感。5.答案:1.D2.(1)从自身境遇点明“乱”的原因:①诗人在路途中身体抱恙;②诗人独自在葛溪驿停留,油然而起的羁旅之困,怀乡之思。(2)从国家层面点明诗人烦乱的深层原因:诗人想到时势艰难,连乡愁和病身都不顾了,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表现诗人的忧国之思。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D.“诗的前两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分析错误,第二联并非“借景抒情”,而是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1)颔联第一句“病身最觉风露早”,直写身体之病,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点明“乱”的原因。(2)颔联第二句“归梦不知山水长”,诗人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点明“乱”的原因。(3)颈联两句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对句“起看天地色凄凉”,写诗人于壮怀激烈、郁愤难伸的情况下起身下床,徘徊窗下。小小的斗室装不下诗人的愁思,只好望着窗外的天地出神,但映入诗人眼帘的,也仅是一片凄凉的景色而已。此句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点明“乱”的原因。
本文标题: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考点22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2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