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浅谈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
浅谈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2023/X/XX提到作文,绝大多数学生都会愁眉苦脸,无话可写。写作时,不是空洞无物的三言两语,就是千篇1律的人云亦云,或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没有层次的流水账,应付了事。批阅作文对于老师来说更是“苦不堪言”。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首先是学生生活面狭窄,对于教师的命题往往缺乏生活经验的支撑,或者命题的范围离开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闭门造车”生硬乱套地乱写几句应付了事,写不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心里话。二是对学生选材、组材、描述等作文基本功训练较少,学生的写作基础还没牢固,教师的下水文章较少,写作方法指导欠缺,使学生欲入门却无钥匙开启。三是教师的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想方设法去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使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写作训练分离,没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咬文嚼字后却无味。没有兴趣,哪来动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习作目标明确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所以在学生作文起步阶段,我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以下尝试:一、兴趣阅读,积累写作素材阅读和写作的紧密关系,唐代诗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诗句,早已为我们阐明。小学生知识面窄,加之生活阅历浅薄,这也是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内容空洞、贫乏的根源之一。以往我经常要求学生在家多阅读,多看课外书。学生书买了一大堆,往往都是随手翻翻,便扔在一旁不在过问。家长也没有重视对孩子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只知道抱怨孩子不爱看书,却未深想其中的原因。我反复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是学生不爱阅读,还是阅读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发现课间有很多学生都在翻阅漫画书或是畅销小说。原来学生不是不爱阅读,只是他们的爱看的书家里没有。针对这些现象,我决定来次改革,所以在我现在所教的班级,从他们一年级开始就鼓励他们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我让孩子们开始尝试摘抄阅读笔记,到二年级时,我根据孩子们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每个学期为他们挑选合适的各类书籍,并将每天的午读时间定为班级阅读时间,慢慢的我发现学生很喜欢午间阅读,每次课堂上都十分安静,学生们都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那一刻他们的世界只有眼前的书本;脑海中浮现的是故事中精彩的一幕幕;回味的是主人公的惊险历程;感受的是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他们时而会心的微笑,时而又愁眉不展,情绪都被故事的情节牵动着……在他们看来阅读不再是被动的完成任务,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久而久之学生们积累了丰富的词句,每次批阅学生的作文总会有很多精彩的词句让我忍不住的读了又读,细细品味。如: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不敢相信这是出自小学生之笔,只有短短一个学期的时间,竟有无此大的转变。这都归功于阅读,学生将“被动阅读”变为“兴趣阅读”,写作素材也随之大量积累起来了。学生们将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词句,变成自己笔下一段段精彩的文字。例如:描绘月夜美景时这样写到——“夜幕降临了,一股银白色的光束射向大地。月亮用它皎洁的目光巡视大地,此时大地带着一丝丝神秘,它被一缕薄纱笼罩着……”“一盘圆圆的明月像个楚楚动人的少女,羞答答地躲在薄薄的乌云后。好像还在梳妆打扮,想以最美的脸庞出现在我们面前。渐渐的,乌云散开,这位害羞的姑娘才露出美丽的脸庞。这个时刻,周围一片漆黑,似乎都在衬托她的美丽。如丝般的月光洒下,给我披上了一件轻薄的羽衣。这件羽衣肯定是嫦娥仙子披过的,因为它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似桂似茉莉;这羽衣好滑,好似一阵微风吹来都会被刮走。”为了抒发自己对美景的感受,学生这样写到:“在巴厘岛最有名的就是大海。我们来到海边,金色的沙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暖暖的沙砾包裹着我的脚。站在沙的圣滩上,夹杂着鱼腥味的海风拂面而来。这时,我醉了,醉在了沙砾里,醉在了海水里。闭上眼睛,面对大海,张开双臂,感受着海的拥抱,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大海的生机。”看到这里,我仿佛也站在海边,感受丝丝海风吹拂面庞,让我忍不住赞叹学生的细致观察和用心感受。有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拼图时这样写到:“要是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庄园该多好啊!我多想住进这个五彩又美丽的庄园呀!你瞧,这绿茵茵又软绵绵的草地,让人有中马上就要躺在上面的欲望;你瞧,这略带蓝色,微波粼粼的小溪,让你忍不住去摸摸它;你瞧,这儿竟会有蓝色的树,摘下一片树叶珍藏着该多好啊!你瞧,这五彩缤纷的花朵,让你想摘下一朵,欣赏它的美丽,闻一闻它的芳香;你瞧……”每当看到这样的文字,我是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总不忘和其他老师分享分享。二、文本导学,积累写作方法。吴增祺说:“文章之体,往往古有是作,而后人则仿而为之,虽通人不以为病。”这是指文章体式上要加以模仿学习。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王勃的名言:“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瘐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而来的。语文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是最好的作文范文,阅读课文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在平时的阅读课文教学中,我将文本的写作方法的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并将它作为教学重点环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时,这一单元都是写景的课文。在单元分析中,我就将“文本导学”这一教学观点融入我的教学设计中。每课教学中都将“文本导学”设计成一个教学环节,《黄山奇石》一课中作者将山中的景物巧妙的运用拟人的手法,加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同时借用联想等写作方法,在描写山中的美景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也就是写景习作中常提到的“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而以往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反复的提到这种方法,但由于学生无法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出现了教与写的脱节,自然不懂得何谓“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法了,而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找到这些修辞方法,然后设计问题:为什么作者将山中的景物看做他的朋友呢?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领悟了什么叫写景抒情,随后我让进行课堂小练笔,学习作者写作的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对景物的喜爱之情化作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自然有话可写,不再是愁眉不展了,一段段精彩的描写从学生的笔尖滑出“早上,太阳从睡梦中醒来,为天空拉上了一道红色的天幕。然后,一个红亮亮的圆点跳上了舞台,一瞬间,半个太阳涌了出来。犹如半个红球在大圆盘里滚动。又过了一会儿,它充满活力的出来了,放射出万丈光芒,正在叫醒我呢!风姑娘轻轻走过,中间夹着一丝丝花香,我带着好心情,探访知己。”又如教学《雷雨》这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找出雷雨前和雷雨时以及雷雨后有何不同,作者抓住了山雨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描写的顺序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既让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和写作重点,也懂得了描写任何一种景物都得抓住特点描写。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运用作者抓住雷雨的颜色和声音这两方面重点描写的方法,对一些自然景物(风、雪、雾)进行描绘。有了文本作引导,加上我的提示,学生能够抓住自然景物的特点:如风的声音、雪的颜色、雾的感觉等特点着重描绘,加上比喻、拟人等方法,一幅幅优美的景色从学生的口中脱颖而出:“瞧!十二月的第一天,真冷!窗外寒风呼啸,吹得树叶沙沙直响,好像在提醒人们:“今天太冷啦!请多穿些衣服。”人们望着那被吹弯的树枝,不得不披上棉袄。一走出家门,和你作伴的始终是寒风,甚至不敢让你深吸一口气。因为,那样会使你的身体两半截!当你吐出一口气时,它好像一缕轻烟,马上融入干冷的空气中了!”多么真实的感受呀!再比如教学《爬天都峰》这课时,为了体现天都峰的“又高又陡”这一特点,我抓住关键句子“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学生又从这课的学习中掌握了如何突出景物的特点。于是有学生在《小草眼中的世界》中这样描写到“我是一株小草,一株绿油油、直挺挺,但不起眼的小草。我的家在公园的一角,那里有与我一样的兄弟姐妹。在我们的眼中,世界是这样的。。。。。。”作文中学生将植物、动物和人类分三方面进行描写,并分别给每个方面拟了“神奇的植物世界”、“奇妙的动物家庭”、“人的功劳不可埋没”三个小标题。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提炼出自己需要的写作方法,举一反三自然变得有话可写。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长进,甚至有很多学生有写作的欲望。写作的内容也不再是千人一面,抄袭范文,写作成为了一种兴趣。三、慎取精取,下笔文思涌苏轼在《杂说送张琥》中提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所谓的约取即慎取、精取,我们常说“贵精不贵多”。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阅读时要提醒他们注意阅读的效率,不能囫囵吞枣似的乱读。唐代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王安石提倡:读书要“深思而慎取”。清代精于读书之道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爱因斯坦在谈到读书时有段很精辟的话:“在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也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无疑,这是基于切身体悟的真知灼见,发人深思,堪资借鉴。要做到博观精取,首先要能识精。这就要对所观之书熟读精思,反复玩味,慧眼识珠,知其精义。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在刚接触阅读时,大多数孩子都是无目标的阅读,特别是中午在校阅读,总是不停的来往于座位和图书柜之间,20分钟时间换书至少有次之多,这样的阅读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开始尝试引导孩子正确阅读,有效阅读。每天回家让他们进行指定书目和自选书目的交替阅读,然后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小练笔,因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所以我在平时会有意识的让孩子们仿写他们读过的儿歌,要求他们写生活中的事情。渐渐的我发现孩子们从最开始的无话可写,到现在提笔疾书,也为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不,最近一次习作,要求孩子们续写《灰雀》这课内容,我发现孩子们开始在平时阅读的书籍中寻找自己需要的素材,课堂上我要求孩子汇报他们找的词句,并说明理由,从他们的讲述中我发现他们不是一味的摘抄词句,而是根据自己习作的需要适当的进行借鉴和模仿,后来批改作文时发现不乏精句“小男孩无精打采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在犹豫要不要放那只灰雀。”“小灰雀耷拉着脑袋,嘴里发出的不再是婉转的歌声,而是痛苦的哀鸣。”“小男孩看着灰雀那可爱的样子,真的舍不得放走灰雀,可列宁的话却回荡在耳边‘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男孩终于下定决心,放走灰雀。这一刻我不再是批改他们的作文,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这些充满童真童趣的佳作。这哪里是起步阶段的作文呀,真是孩子们发自真心的创作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将阅读作为习作的引路之灯,既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上就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有效策略。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作文起步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23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