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专题09 作文-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解析版)
作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清代文学家纪昀在其微型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当代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认为做人要“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而雷锋同志却说:“我是一颗螺丝钉,党把我拧在哪里就在哪里起作用……党叫干啥就干啥。”这些话语单独看来,都很有道理,能启人深思;而合起来看,内涵似乎并不一致,甚至有矛盾之处,令人费解。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对纪昀、许渊冲、雷锋三个人的话语内涵及其关系的准确理解,是审题立意的关键。纪昀的话是说,一个人想要艺“工”、职“举”即所追求的技艺臻于精湛或所从事的事业取得成功,则必须专心致志于一“艺”或一“职”,心有所专,绝不旁骛。这是从用心专一的角度强调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许渊冲的观点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虽然可以做的事情可能有很多,但是,一个人选择一件事,并且终其一生去把这件事做好,唯有如此专注执着,才能把事情做到让自己感到满意。雷锋同志的话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的品格,愿意无条件地把个人融入党的事业中去,服从党的领导,为党的事业奉献一切,哪怕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在所拧的地方,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显然,纪昀和许渊冲的话内涵相近,说到底,就是人对所从事的事业要有工匠精神,要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这种工匠精神激励着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争做高技能人才,用实干成就梦想,必将汇聚成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雷锋同志的话与纪、许二人的话内涵并不冲突,一是因为雷锋的话也突出了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这与纪、许二人的话内涵一致;二是其强调的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也是今天任何一个想干成干好自己想干的事业的中国人所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立意时,要综合考虑材料两个方面的关联,不可偏于一隅。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说:“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在他看来,审美是一种生活方式,懂得审美是幸福的源泉。现实生活中,有的同学说:“现实很骨感,我们的生活‘三点一线’,哪有美感可言?”也有的同学说:“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无论学习多忙,我都要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还有的同学说:“追求美是一种小资情调,而且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我是中学生,首先要想好一日三餐!”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材料关键词——“审美”,吴冠中认为,“美”比“知识”更重要,进而说明审美的实质和懂得审美的意义,要求考生围绕“懂得审美”进行阐释与分析。第二段话是三个同学有关审美的观点:第一个是“学习生活无美感论”,事实上,学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本身就是一种美。遑论神秘浩瀚的知识海洋、丰富多彩的校园风光、个性各异的亲人老师同学等审美对象。“学习生活无美感论”实际上是忽视了审美主体对美感的挖掘和追求。第二个是“打扮就是审美论”,这是对审美理解的狭隘化。诚然,审美与个人打扮有共同的部分,但个人打扮只是审美的一部分,审美要比外在形象更深广,更有精神力量。第三个是“向美乃小资情调论”,审美需要生活的仪式感,因为审美需要生活的“小确幸”,审美需要关注生活细节,审美需要优雅地生活。小资情调是具有一定的生活品位、思想水准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具有的生活态度;相对而言,小资情调更需要花费与开销,而审美只是需要生活的仪式感,而仪式感并不需要过多的花费与开销。这个观点过于注重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而忽略了审美思想与浪漫主义,因而需要考生进行深度分析、仔细比较和理性判断。不难看出,这三个观点属于“不懂审美”的错误或片面的认识,是命题者给写作者提供的写作靶的,考生要对这三个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比较、甄别、取舍,理性判断,辨识真伪,阐明理由,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学会审美,是对传统德智体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部分,懂得审美,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和格局。而且,青少年的世界里应该有童话歌谣,有大自然的云彩、花朵、鸟叫、虫鸣,有动人的音符,有丰富的颜色……所以,这道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内容,既谈审美的价值与意义,并倡议大家端正审美态度,学会审美;也能针对不懂得审美的认识进行理性判断,辨识真伪,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思考。此外,考生要注意作文的体裁应是“议论文”。3.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明清之际一批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认为学问必须有益于解决社会问题;李白吟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千古名句。庄子却说“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有现代学者认为:“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对于“有用”与“无用”的内涵与关系,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定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答案】略【解析】材料的关键词是“有用”与“无用”。材料给出四句话:明清思想家提出的“经世致用”,指学问有益于国事;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意思是上天生下我,一定有需要用到我的地方;庄子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意思是没有用的用处,才是最大的用处;现代学者们的话,意思是有些书,有些事,有些时间,眼前看似读着、做着、花着没有什么用,但却可以由量变到质变,最后都变成有用的付出,成为提升自我的有价值的东西。“无用”和“有用”是相对的,材料中所说的“无用”并非真的“无用”,而是告诫人们要耐得住寂寞,多方积淀,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后,“无用”就变成了“有用”,在不经意间也许就超越了自己。“有用”与“无用”通常是人对外物的价值评判,而评判标准就是外物对人的功用,人们在评价外物的价值时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有用”,一般是指具有较高的价值,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相反,“无用”,一般是指价值相对较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常用或根本不用的东西。用辩证的观点来看,“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有用”也许“无用”,“无用”却最为“有用”。文体是议论文,考生要阐述清楚“有用”与“无用”的关系,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二者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情境下,可以相互转化。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4.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古以来,“追求正义,坚守良知”的人格追求,“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贵”的品格修养,“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责任担当……都是中国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精神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如生命至上、永不止步、勇于探索等等。当今青年应传承精神,追逐梦想,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校团委举行“传承精神,追逐梦想”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材料关键词——中国精神。坚守正义、良知,勇于担当,心怀天下等,都属于中国精神。省略号表明中国精神内涵丰富,而且在不同的地域、身份、时代中,都有着各自丰富的内容。如古代的士大夫精神,到近代的红船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再到当代的深圳精神、抗疫精神、登山精神、探月精神,以及如今的三牛精神,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这种种不同的精神也彰显了材料第二段的主题:中国精神的内涵随时代发展被不断丰富。而材料第三段讲述的则是当今青年应该如何传承好中国精神的问题。写作时,可以从中国精神的发展趋势、中国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国精神的传承发展、中国精神的现实成就等方面确定立意。考生在论证时,选取论据的角度是开放的,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自由选取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中国精神”的代表精神进行延伸写作,考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迹来阐释核心内容的具体内涵,也可以联系亲身经历,谈感受和认识。明了中国精神内涵后,则重点要从“传承”这一角度出发,论述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传承怎样的“中国精神”,考生注意不可否定中国精神。而在论述“追逐梦想”时,要注意不能仅论述“梦想”本身,而必须与中国精神结合起来,坚守正义之梦想,追求中国之发展。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庄子·天地》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莎士比亚生活中又常常见到自智者荒废,知愚者大成……对“智与愚”你有怎样的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参考例文】大智若愚太有心机的人让人厌恶,使人必须无时无刻的防卫住他,以防掉入他的“圈套”。而笨拙一点的人,却能使人放下防卫之心,乐于与其相处。所以真正聪明的人反而显得笨拙一点,而那些会耍小聪明的庸人,往往都是锋芒毕露。庄子教育我们,做事不要太巧,不要有存心,为人要笨拙一点,才会享受人生。是的如果一个人太有心机的人会让人觉得阴险,而避而远之。如果你显得笨一点,反而让人觉得你很透明,没有一点心机。想必大家都知道《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机关算尽,反而却误了卿卿的生命,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只有大智的人才会伸缩自如,在尘世中无所忧虑。“古今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杨修恃才放旷,最终却招来了杀身之祸。他所谓的聪明,在大智慧的人面前,只能算是皮毛的小聪明。如果杨修知道自己的聪明会招来杀身之祸,我猜他也一定会做。多年中,他被提拔的越慢,显然是曹操不喜欢他的缘故,对此他却并没有意识到。曹操渐渐对他心生厌恶,疑心也越来越重,他也没有意识到,也就是说,真正该聪明的时候,他却十分的糊涂。如果他能迎合一点,将自己的聪明隐藏,在一定的时间内,看情况来表现自己的才能,那么他就很有可能成功人们常说,杨修之死,关键罪在曹操,是因为曹操的猜忌,其实我觉得并不然。但是无论是谁,哪一个上级能让下级彻底摸清自己的心思、他的下一步行动的。显然杨修最后必然会被杀死。罗贯中说他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推兵”。他的才华实在是太外露了,但是从真正的谋略来看,他却是一个真正的傻瓜。笨蛋会有什么结果,而且还有“才高盖主”之嫌,非但不会受重用,还能引来灾祸。所以真正的聪明的人,会把握一个“度”,而不是随意让自己的才华肆意横流。就是说,太聪明还不如不聪明。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往往装愚者会赢得事业的成功和人们的青睐。做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朴实谦逊的走好人生之路吧。【解析】材料一选自《庄子·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意思是知道自己愚昧的人,并不是最大的愚昧;知道自己迷惑的人,并不是最大的迷惑。真正清楚地认知自己的人往往是智者,身在局中而不迷惑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由此思之,相反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是真正的愚蠢。材料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愚者自以为聪明,智者则有自知之明”,从愚者和智者的角度说出截然不同的表现,自以为聪明的人恰恰愚昧,而自知者正是真聪明。材料三提到了生活中智者和愚者不同的人生结局,“自智者荒废”,自以为是往往万事不成,“知愚者大成”,知道自身缺点并貌似愚笨的人反而遇见成功。由此看来因三则材料相互关联,都提到了真正智者的聪慧,材料二材料三愚智对举,分别反映了二者的表现和不同的人生结局,三则材料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出题者对“智和愚”的倾向一目了然。立意必定要抓住如何做一个智者这个核心,论证结构上,由于智和愚的截然不同,一定有正反对比论证的结构安排。论证内容上“什么是真正的智慧”是难点,看考生挖掘的层次和深度,文章的成败就在这一个点上见高下。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高尔基“我想
本文标题:专题09 作文-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32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