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考点02 明确观点,合理推断(讲义)-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考点二明确观点,合理推断——突破高考第2题一、考点解读观点态度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根据原文内容进行逻辑推断的能力。命题各选项往往以文本重要信息为依据进行推理,作出某种结论或预测某种趋向。考生常因不明选项推理依据与推理结果之间的逻辑关系而失分,所以解答此题需要格外慎重。通过分析作者的推理过程,明确作者的推理依据和句句、段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准确辨识作者的观点态度。此题一般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在考查难度上较第1题难度上有所提升。二、知识储备(一)整体感知,明确关系首先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思考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句子内部成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句子或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句子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主要有假设、转折、因果、目的、条件、并列等。其中命题选项可能会存在假设关系倒置、转折关系倒置、强加因果、因果关系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转折关系等现象,进而影响判断作者观点态度的结果。(二)明辨态度,正确推断在判断观点态度时要分清楚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显性信息往往观点鲜明、态度明确,隐性信息则需要通过以原文为基础的“推断和想象”,进而推断出文章想表达的观点态度。推断要合乎逻辑,联想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切不可主观臆断;并且要综合归纳文本信息,排除干扰信息,进而推衍出合乎文本观点态度的新信息。(三)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熟悉常见的设误类型也能在作答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完成第1题的基础上,考生已经对文章话题、主要内容、论点、论据有宏观了解,再对文章观点态度进行归纳,符合人类认知顺序和认知规律。在知识储备上,考生必须熟悉此类题型的命题形式和设误角度。此题选项往往运用复句形式概括文本部分内容,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和复句类型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原文观点态度。主要有以下四种设误形式:设误类型错点设置辨析方法混淆关系命题者有意混淆各种推断关系,比如将并列与转折、递进混淆,将假设与现实混淆,将条件与结果混淆、将充分(必要)条件与必要(充分)条件混淆。尤其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弄清句间关系,关注表示不同逻辑关系的连词,如“并且”、“不仅”、“如果”、“只有”、“才”、“只要”、“就”、“因此”“因为”“之所以”等词语,再根据文本推断。命题者不尊重原文的客观陈述,故意排解答这类题目,要重点关注表示说法绝对除个例和特殊现象,忽略原文在条件、范围、程度、情态、分寸等方面的细微差别,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地位、功效等,得出一个不符合原文的结论。条件、范围、程度、情态、分寸的词语和句子,注意选项中“就”“全”“都”“最”“可以”“一定”等词语;找到选项所对应的相关语句,逐句比对,找出两者之间在逻辑表述上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锁定答案。无中生有题干选项的相关表述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更不能从原文信息中推断出来,选项所得论断是命题者断章取义、凭空捏造出的某种意思,目的是迷惑考生。此类选项的难点在于,从事理上来看陈述的观点似乎是正确的,考生如果脱离文本,根据个人经验或常识判断,很难排除选项,具有比较强的迷惑性。解答此类题目,要依据文本,明确选项的对应语段,分析原文句子的推断类型,准确把握原文观点,规范思维方向,锁定正确答案。暗示推断选项的表述是对原文某一现象的总结或者对某一观点的转换陈述,原文并没有对该表述的现成文字呈现,需要考生根据原文已有信息,准确推断其是否正确。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识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体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三、解题要领与筛选整合信息相比,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总体把握文章所阐述的观点、态度,明确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文章的某些结论,准确抓住句句、段段、观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并还原到原文相应位置,接着仔细阅读原文上下文语段,圈画有逻辑关系提示的连词、副词等关键词。最后全方位比较、分析选项和原文的细微区别,尤其注意选项中逻辑关系是否成立,推断的结论是否符合原文观点态度。对于一些难以判断的句子,可以尝试运用代入法,将选项中句子还原到原文语境,重新阅读,体会句子在语意上的细微变化,最终做出正确判断。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挖掘原文中的隐含暗示信息,明确作者隐含的看法,进而比对选项与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一致。巧识观点表述“7大逻辑关系”逻辑关系1选项用“是”“则”“就”“应”直言判断选项用“判断句”的方式表述,句中有“是”“就是”“则”“应”等表判定的词语。这种表述形式,在逻辑学上,称为直言判断,是对思维对象和性质判断之间的关系直接的判定。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常见的表述形式。对这类表述,要看文中有无直接关系,表述的逻辑是否严密。1.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原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答案]该选项从“直言判断”角度命题。原文第一句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礼”,有其伦理性的一面;第二句“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说明中国古代的“礼”也有其制度化的一面。由此,选项推出“是二者的结合”,完全正确。逻辑关系2选项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假设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出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文本的意思,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假设关系是否成立。2.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原文]“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答案]该选项从“用假设关系的复句表述”角度命题。前半部分是假设情况,后半部分是对文本内容正确与否的推断。从文本内容看,“逐渐过渡”说法错误,原文论述了“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总是无法分离的,不存在时间上的过渡。故选项表述错误。逻辑关系3选项用条件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条件关系的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①“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②“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它不排除其他条件也会引起同样的结果。③“无论……都……”表示排除一切条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3.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原文]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答案]选项采用“只有……才……”的条件关系复句表述。选项有两层意思,“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可“实现”“代际共享”,“实现”“代际共享”是“避免‘生态赤字’”的必要条件。实现代际共享是就代际公平而言的,而代际公平的目标要求“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符合原文意思,选项表述正确逻辑关系4选项用目的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目的关系的复句(分句中间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省得)表述文本内容。4.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阅读《古文观止》,可以大致了解我国散文从先秦开始的历史轨迹,也可以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的变迁史。[原文]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萧统的《文选》分很多门类,烦琐不堪;真德秀的《文章正宗》古文部分分辞令、议论、叙事三类。《古文观止》不分类,按时代先后排列,从中可看出古代文章演变的迹象。这个选本得以广泛流传,跟它的篇幅也有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命令编选《古文渊鉴》,称为御选。用皇帝的名义来刊行,却不能广为流布,这跟它用真德秀的体例有关,也跟篇幅有关,它有六十四卷,篇幅太多了自然不易推行。[答案]该选项从“用目的关系的复句表述”角度命题。原文虽然提及“编选体例”,但突出的是不同选本的不同体例形式,没有突出“变迁史”。且单读《古文观止》,在没有与其他选本比较的情况下,也无法了解“古人选文体例、标准”。选项推断过度,故选项错误。逻辑关系5选项用因果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用“由此可见”“因此”“所以”等因果关系的连词来表述文本中的相关内容。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把握选项中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否符合文本意思。5.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原文]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答案]结合原文,根据选项中“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的“因”,可以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精”的“果”,但不能推断出“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的“果”,原文中也没有“少”的信息,表述强加因果关系。故选项错误。逻辑关系6选项用表时态的词语表述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将会”等表示文本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尤其要关注根据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6.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从寺庙、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等,在它们从原址移出转入美术馆陈列后,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原文]一面原来悬挂在墓室天顶上代表光明的铜镜被移到了美术馆的陈列柜里,和几十面其他同类器物一起展示,以呈现铜镜的发展史。一幅“手卷”变成了一幅“长卷”,因为观众再不能真正用手触摸它,一段一段地欣赏移动的场景……所有这些转化都可以成为美术史研究的课题,这些研究所探求的不再是一件作品的原始动机和创作,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答案]该选项从“用表时态的词语表述”角度命题。原文说“这些研究所探求的……而是它的流传、收藏和陈列——它的持续的和变化中的生命”,也就是选项中“将不可避免地被赋予新的属性和意义”。故选项正确。逻辑关系7选项用转折关系的复句表述选项根据文本内容,用“但”“却”等表示语意的转折,判断这类选项要注重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梳理整合,尤其要注意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7.请分析并判定选项的正误。[选项]“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原文]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答案]该选项从“转折关系的复句表述”角度设误。原文中只是说“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而选项表述为“但无助于”,表述绝对化。故选项错误。四、典题导引在比对关系中,要注意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异同,选项句子一般是对原文的归纳概括,比对时,要首先找到原文中相关语段,仔细分析原文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作者观点态度。(一)对比关系例1.选项: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原句:“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
本文标题:考点02 明确观点,合理推断(讲义)-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36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