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参考4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参考4篇】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情感教育和智育教育的结合,优质教案课件是怎么写成的?想要查看“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参考4篇】”的相关资料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我们精心准备了本页内容诚挚邀请您浏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第一篇】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9.指名朗读。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六、欣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3.指名谈感受。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生背诵全诗。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点评:讲解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为学生理解后两句诗埋下伏笔,可谓讲在“关键处”,有画龙点睛之妙。)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点评: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5指导朗读前两句。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1.自由组合练习读。2.展示个性指名读。3.师生互动背诵读。(评: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可点拨学生如何读出抑扬顿挫,触发学生深入体会;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因此多样化的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必由之路。)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2.略读第二首诗。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总评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李老师的教学设计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教学风格清新明快。通过解题,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初步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文眼、俪句,揣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导”在师生交流互动中,“导”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导”在关键词句的赏析中,“导”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较好地体现了古诗教学的特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摘自:《小学语文教师》~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四山西太原市杏花岭区五一路小学李秀英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板书:武汉),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2.指读正音。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4.集体交流。1指名概述诗意。2质疑。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2.赏析“烟花三月”。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
本文标题: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65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