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2)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减字木兰花秦观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注】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前两句直抒怨情,后两句借物喻情,篆香形状回环如篆,恰如人的回肠百转。B.古人鸿雁传书,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字字句句,触目成愁。C.“黛蛾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这长敛的黛蛾,却是任凭春风吹拂,也不能使它舒展,足见愁恨的深重。D.全词出语凝重,显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读来愁肠百结,抑扬分明,有强烈的起伏跌宕之感。2.请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分手这首词表达的感情。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唐诗,完成各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别薛华①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3.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中,第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第二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B.【甲】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对仗工整,以实转虚,文情跌宕。C.【乙】颔联和颈联不仅揭示了友人将会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运,也表达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D.【乙】最后一联绾合题意,抒写双方将承受的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俱是梦中人”的“俱”字,似乎双方对等,而由作者这方面写出,便占得了双倍的分量。4.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6.《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题。送徐子与谳狱①江南杨继盛②寥落白云司③半虚,看君此去更何如?西曹月满幽人榻④,南国星随使者车。塞雁不堪行断夕,秋风况是叶飞初。秣陵⑤故旧如相问,为道疏狂病未除。[注]①谳狱:审判定案。②杨继盛(1516—1555):诗人因弹劾奸臣严嵩而入狱,本诗作于狱中。③白云司:刑部别称。④西曹:刑部的别称。幽人:幽居之人。⑤秣陵: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苏南京。诗人曾长期在南京任职,后调入京师刑部。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揭示了诗作的题材,交代了送别的人物、人物要做的事情和人物要去的地方,总领全诗,言简意赅。B.闻知友人要奉命去江南审判定案,身陷囹圈的诗人只能仰天探问,表现了诗人的疑虑,也暗含了对友人判案的期许。C.颈联触景生情,选取塞雁、秋风、飞叶等典型意象,描绘一幅凄冷的画面,烘托出诗人与好友分别的惆怅。D.尾联化用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的高洁志趣。8.诗的颔联写到“西曹月”、“南国星”,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B解析:“下片写独倚高楼的女子读着远人的书信”错误,原词“过尽飞鸿字字愁”意思为“一队队飞过长空的鸿雁,似乎是一个个愁字”,因此“字字”指雁字,而非书信的字句。2.答案:这首词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借景(物)抒情,营造出冷落凄清的意境,描绘了女子独倚高楼、遥望远方的画面,表达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解析:本词的核心为“愁”,秦观用“回肠”“金炉”“篆香”“黛蛾”“危楼”“飞鸿”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女子独倚高楼、远望怀人的画面,营造了冷落凄清的意境。首句,写彼此分离、天各一方的别愁离恨之长。次句,写无人对语,独居高楼,寂寞凄凉。“欲见”两句,写怀情人之切,“回肠”写内心之痛。“黛蛾”两句写这位女子从冬到春愁眉难展的情状。由于别恨难消,故存于心头而现于眉梢,以致常是愁眉紧锁。春天来临,“春风”缓吹,和煦温柔的春风,吹绿了大地江岸,吹开了百花。但无论怎样吹拂,也吹不展她的一双愁眉。全诗表现出女主人公独处怀人的孤寂苦闷之情。3.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对仗工整”错误,此诗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没有对仗。4.答案: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流露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情感高昂豪迈,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意思想同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王勃的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甲】诗送别的是杜少府去蜀州上任,诗人在尾联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乙】诗送别的是好友薛华,诗人道:“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离开的人,还是留下的人,彼此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表达了相思之情。两诗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互相怜惜和劝慰之情。【甲】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诗人此时情感高昂豪迈,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乙】诗中,“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在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颗悲凉失意的心作伴,这简直会拖垮人生不过百年的孱弱身体。诗意就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向远行人指出可能会遭受的厄运,其实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亲身感受到的切肤之痛。“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这一方面是同情与劝慰对方,一方面也是用以自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此时的诗人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流露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5.答案:D解析:“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故选D。6.答案: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7.答案:D解析:以偏概全。“尾联……表达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的高洁志趣”不准确。王昌龄以“冰心玉壶”自喻,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自守,表里如一的高洁志趣,但杨继盛则用“疏狂病未除”直接表露自己不畏权奸、坚持斗争、至死不渝的坚定信念,二者思想感情不尽相同。8.答案:①西曹即京城刑部,西曹幽人指诗人自己,南国是友人的去处,从西到南,通过写自己与友人的去处相距甚远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②“西曹月”是实写眼前之景,月照西曹,渲染友人远行自己被羁的孤独与不舍;“南国星”是虚写,想象友人星夜兼程的匆忙与劳顿;③颔联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与期许之情。
本文标题: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进阶训练(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1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