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大学生活总结及感悟精选8篇
1/51大学生活总结及感悟精选8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网友给分享的“大学生活总结及感悟精选8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大学生活总结及感悟【第一篇】21世纪是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世纪。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有奠定专业基础的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知识创新的实践教学这两者的有机统一。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在美国著名的博耶(boye)报告中,就提出在本科教育中要建立研究为本的学习标准,以期提高大学本科教育质量。20xx年教育部发布的旨在提高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教高〔20xx〕001号”文件中,也强调“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利用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的机会,结合教师自己的科研方向及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带领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位大学生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实际科研活动,促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书本知识,激励我更积极地自学书本以外的东西。死的模型、定理、理论,变成了活生生的奇妙的研究现象,还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大学的实践教学包括社会调查、工厂实习、军事训练、假2/51期实习、参观学习、公益劳动、科研活动等诸多形式和环节,其中,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长效机制,则应成为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20xx年年初,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要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是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中,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被摆到了重要位置,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五个子系统中位列第二。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基地,质量是大学的主线,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要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必须大力创新教育与教学模式,尤其是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大学生借助于直接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多出成果、多出精品,不仅符合国家的宏观战略决策,进一步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水平档次和名气名声,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关系到学生们自己的切身利益,可以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和功效。我们在正式具体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之前,也提前讲明了这项活动的具体意义,激发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一是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要求的“社会调查”课程作业。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围绕指定的科研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素材,集中精力完成或初3/51步完成研究内容,课程作业和科研活动两不误。二是有助于参加校内、本省乃至全国性的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大赛并取得较好的成绩。因为指导教师提出的选题,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针对性,并辅之以学生先期和较长期的准备,所以成功的希望比较大。三是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我们从近年来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甚至连最基本的学术规范、论文格式、摘要及关键词、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等要求,几乎一无所知,学生、老师都很费劲费时。而提早在平时的科研活动中加强这方面的科研训练,弥补这些科研基本常识,则无疑有助于学生按时保质完成毕业论文。四是对于大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撰写的优秀论文,指导教师也可以推荐发表,这不仅增加了学分,而且为以后的考研、就业都提供了一个新的“卖点”和竞争砝码。目前,在许多高校,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开展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本科教学呈现出“维持性”特征,即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往往停滞在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上,而忽视了大学教育应具有的“研究性”和“创新性”,本科生学习方式依然是被动的知识接受式,创新性普遍不足,推进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力度和广度都不够;在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文体性活动比较丰富,而科研创新活动偏少,校园文化中的学术氛围不浓;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参4/51与学生人数较少且分布不平衡,科研活动主要局限在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和少数大学生范围内。其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由于缺乏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保障、激励和评价机制还不健全。一方面,缺乏统一的大学生科研活动领导组织和指导机构。一些院校也有一些大学生社团和协会举办的一些培训和科技竞赛活动,但往往是各自为政,而且规模小、不规范,导致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处在松散的自发状态,科研创新与学术成果的水平不高,社会价值不大。另一方面,不少院校还没有设立面向全校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基金,以及制定统一的有关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实施管理办法。不仅缺乏规范管理及经费支持,而且在大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鉴定和奖励,以及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认定和津贴奖励等方面,也缺乏激励和评价机制的保障。第二,人才培养计划与学生课程设置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节。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中,专门介绍科研创新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课程偏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科研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从而影响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研究探索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第三,大学生的课业压力和对科研的神秘畏难情绪。当大学生面临较大的课业压力时,自然把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看作可有可无的事情,使得一些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只能吸引极少数的学生参加。还有部分学生感到科研创新与学术活动是高不可攀的事,因此出现说者多、实践者少的局面。5/51为了在大学时代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初步而基本的从事科研活动的锻炼机会,并针对制约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内外因素,在开展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一些相关的支持和保障性措施。首先,努力在校园院系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卢梭在《爱弥尔》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习,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毫无疑问,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所以,大学教育更应该提倡研究性学习的风尚。本科生是科研力量的源泉、是研究生的后备军,我们要在本科生教学中通过树立科学研究和探究问题的观念,激发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兴趣,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抓起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学校形成崇尚学术、参与科研的良好氛围。当然,大学生要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对本科毕业生的一项基本要求和规定。其次,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视角,转变大学师生的角色。在大学生参与科研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转变,也就是说,科研型实践教学中的教师必须是一个复合型的教育者。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领域,拟定选题范围并提出具体的实施步骤及要求,并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样,大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保证研究性学6/51习的关键。学生在科研活动中通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和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学会进行团队合作,包容不同的观点,在多样化的思维和认知中进行观点的碰撞和思辨。再次,建立健全高等院校支持和保障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制度机制。具体可由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计划,如《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管理办法》《大学生研究计划》《大学生科研创新学分认定办法》等,同时要设立科研创新专项经费、基金,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有关规章制度的内容主要是规定大学生参与相应的一定数量的科研活动就能在奖学金评定、学分的获得上面得到相应的奖励;对指导教师相应的工作量的及时认定和予以津贴、奖励。特别是对能够公开发表论文、在各种各层次的学术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及其指导教师都要予以重奖。最后,结合学校实际,采取适于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具体措施。每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教学研究的要求不一样,教师的科研能力也不同、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也多少不均,所以,应该鼓励那些学术造诣较深、科研项目较多的大学教师,积极接受和指导大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对于有能力且愿意参与导师科研活动的大学生,在课业课时方面给予一定的相应补偿,使其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参与科研活动,达到以科研带学习的目的,从而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教学过程之中。7/5120xx外语学院学习部年4月大学生活总结及感悟【第二篇】入学报到,新生教育,开学典礼,迎新晚会,序幕过后便开始时了真正的大学生活。在上大学之前,家长和老师们对我们的要求就是考上大学,认为能上大学就等于走上了成功的道路。那是我的梦想也就是能考上大学。现在又想想,其实上大学只是人生的第一步,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将导致不同的人生。这就是我的大一,崭新的也是忙碌的。因为崭新本省就意味着一种改变。因为踏进大学校门就是一次调整变化的开始。从家人照料,亲朋围绕到独自一人,离家千里;从有人督促,有人组织到无人监督,生活自理;从吃着家里可口的饭菜,舒适的卧室到吃食堂饭,住集体宿舍;从有限的课外活动到各类社团红红火火。所有这些改变和不同,都要求我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大学生活。无论昔日想象中的校园时怎样的热火朝天,既然真正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就必须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过来,逐渐变的从容,变的游刃有余。因为无论如何,偌大的校园,由来已久的生活不会因为某个人而改变。这就是大一,是新鲜的,也是痛苦的。这痛苦来源于从一个中学的佼佼者降为大学中普通一员中自我价值的失落;来源于离家千里,缺少朋友的.孤独;也来源于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过度时期的阵痛。8/51这就是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在这些繁琐的事情中,沉浸于各种新奇之事的兴奋中,还没有来的及细细品味就结束了。大二可以说是大学四年中最为美妙的时期。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开始融入了新的生活,有了新的朋友,新的生活圈,新的梦想,从被别人迎入大学到迎接别人入校,角色转变的结果是一个人心灵的成长。到了大二,我开始解读大学的意义,尽管不够全面,但让我可以理智的面对“大学”这个沉甸甸的称谓。当所有的面孔不再陌生;当自学变的不再盲目;当面对社团不再举棋不定,那一刻,我才领悟,我才清醒。随着大三的到来,涉及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各种调研,实习接二连三。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金工实习,先后到大雁塔广场,康复路市场,小寨地段进行了多次调研。在一次次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尽管很忙碌,但是却收获不少。大三下学期的那段日子我们几乎都在画图,尤其是临近考试要交图纸的时候,每晚熄灯后,你就会发现楼道里各个捧着画板埋头苦干的城规兄弟们……有人说,学城市规划都是夜猫子,这话确实不假。虽然画图的过程很苦很累,但当看到自己的作品从打印机中缓缓出炉的时刻,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可以体会到。如今珍贵的大学四年生活已接近尾声,每一件事似乎都与最后一次有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永远也忘不了每次考试前都那么积极熬通宵看书的劲头;忘不了熄灯后躺在床上必须要进行9/51的讨论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忘不了和同学去青岛实习坐火车20几个小时的感受;忘不了我们全班一起的丰裕口之旅;忘不了军训那段难忘的岁月;忘不了考研的峥嵘岁月里那些共患难的兄弟姐妹……四年来似乎已经习惯了把宿舍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把大学朋友当成自己的亲人;四年来大学生活教会我敢于承受寂寞和责任,勇敢面对困难和现实,尝试付出和努力;懂得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坚强和执着,让我对下一个阶段的生活充满了自信!崔永元在《不过如此》中如此这般的评论人的一生:“人生就像是饺子,岁月是皮,经历是陷,酸甜苦辣皆为滋味,毅力和信心正是饺子皮上的褶皱,人生中难免被狠狠挤一下,被开水煮一下,被人咬一下,倘若没有经历,硬装成熟,总会有露陷的时候”三毛也说过:“生命的过程无论事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本文标题:大学生活总结及感悟精选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65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