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命题点二论证分析题——依题据文,由此及彼思考“六角度”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之一,高考对任何文本的考查都要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命题,论述类文本也不例外,所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类的论证分析题的考查是必然趋势。既然高考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命题,考生也完全可以依据文本的文体特征来答题。所谓分析论证,是指围绕论点分析文本、逻辑论证的过程,是作者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式。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从论述文的文体角度对文章进行细心的解读,明确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不同的论据材料有何作用,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怎样,论证结构如何,等等。既然论证是逻辑过程和方式,它就有一个由“此”及“彼”的过程和方式,所以考生要关注的,就是它的由“此”及“彼”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这也是高考命题者所关注的命题角度,当然每一选项的命题角度往往是几个角度的融合。[命题角度一]论证方法[角度解读]论证方法就是命题者在命置选项时从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命题,并且以上有关论证方法的关键词会在选项中出现。[边练边悟](2019·全国高考卷Ⅲ,T2-C)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比文题想规律选项中的“做比较”其实就是想表达运用了对比论证,但是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也不是“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不是保护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一是在选项中把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标注出来;二是熟悉掌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的内涵及判断技巧;三是“据题依文”比对,看选项中的关于论证方法的关键词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命题角度二]论据作用[角度解读]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具体运用论据的过程中,因为论证层次的不同,具体论据的作用也不同,这就是命题者重点关注的。一些考生只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但不会根据具体的论证层次来具体区分不同论据的作用。[边练边悟](2017·高考全国卷Ⅱ,T2—A)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比文题想规律选项上句中的“元明两代瓷器”是论据,下句是论证的内容。通过比对原文中的“审美观念的更新”只是明代瓷器这个论据的作用,原文这里还没有提到“元代”,再回到原文“由此可见”,表明后面是结论,这才是“元明两代瓷器”论据的作用,通过比较,论证的是青花瓷的发展和中外交往的繁盛有关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能区分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并在文本中找出论据是哪一分论点或结论的理由依据,进而判断出其作用。[命题角度三]概括论证内容[角度解读]论证内容就是文本的文意,概括论证内容就是选项涉及某个段落或整篇文本内容时,考生要会概括,这一角度考查的是考生的概括能力。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T2—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边练边悟](2018·高考全国卷Ⅲ,T2—C)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比文题想规律原文确实有大量篇幅论述了“具体概念的正反两方面”,如对“制度弹性”的论述,就是从正反两方面的主要任务来论述的。但却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动态的发展过程”,并不是“具体概念”。而且论述“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也仅在论述“制度弹性”时有体现,论述“空间弹性”和“意义弹性”时都没有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根据选项中关键词出现的位置确定选项区域后,每一句都采用抽取语句主干法,进而合并相同语句意思,概括出相关区域的文意。[命题角度四]论证前提和旨归[角度解读]“前提”就是指如果这个条件存在,那么论点就成立;如果这个条件不存在,那么论点将不成立。“旨归”就是主旨,论证的目的。论证前提和旨归就是作者提出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写这篇论述类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T2—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边练边悟]1.(2017·高考全国卷Ⅰ,T2—B)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比文题想规律这是选文的第一段,通过选项和选文标注的关键词语可以看出,选项的关键在原文都能找到依据,下文几个段落谈的都是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这是这篇文章的论述意图辨正误正确2.(2018·高考全国卷Ⅲ,T2—A)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比文题想规律选项中“理论论证”是论证方法,原文没有具体举例,都是分析,因此“理论论证”正确;原文中的“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就是论述的选项中“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这部分也正确;“现实的指向”就是本段论述的目的辨正误正确[解题指导]明确“前提”“旨归”的内涵,结合相关区域判断即可。[命题角度五]论证立场[角度解读]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边练边悟](2017·高考全国卷Ⅰ,T2—C)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比文题想规律“立足未来”说法错误,文中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辨正误错误[解题指导]在选项中抓住关键,找到原文比对点,依据文本内容,细心揣摩选项所在区域的每一句所处的角度及所蕴含的观点态度。[命题角度六]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角度解读]论证的逻辑层次,涉及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作者在论述问题的过程中讲究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并列、因果、假设、条件、递进、转折、目的等;也讲究段落层次之间的相承(承接、递进)、相并(并列、对照)、相属(总分、分总、总分总)等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文本的论证逻辑层次(论证结构)。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ⅠT2—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边练边悟](2019·高考全国卷Ⅱ,T2-D)审选项抓关键(请标识关键词)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找原文定题源(请标识与选项对应的关键词)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高考命题点二论证分析题__依题据文由此及彼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9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