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
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质量调研试卷1.美国最高法院雕像2022年10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社交媒体上提到美国最高法院建筑上的孔子雕像,引起热议。其实这栋建筑雕塑了众多法学家。(一)法庭内部的大理石饰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回答问题:(1)美国最高法院是美国的最高______机构()A.立法B.行政C.司法D.教化(2)两幅饰带上的人物均按时序雕塑,据此推断这些历史人物排列的先后顺序为()A.南墙由左至右,北墙由右至左B.两墙均由左至右C.南墙由右至左,北墙由左至右D.两墙均由右至左(3)将饰带标示的人物①—④所在的国家(地区)与下列示意图中的字母相匹配()(4)将饰带标示的人物①—⑥与其法制史上的贡献相匹配()例:②-FA.撰写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基础B.签署了《大宪章》,确立了英国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原则C.以其颁布的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D.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E.制定的法律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F.主张德治、人性善等观念,与法家观点截然相反2.建筑外立面门楣美国最高法院建筑外立面门楣上,又从饰带人物中精选了三位代表人物,其中之一便是孔子(左列人物)。(1)有人认为,孔子主张的德治与主张法治的法家背道而驰,雕像应以法家代表人物取代之。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2)华春莹说:“美国最高法院雕刻来自中国……先贤形象,以彰显美国多元、开放、包容的精神。然而,美国现在却做相反的事情。这不讽刺吗?”你如何理解这句话?3.永远年轻的三毛“三毛”是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著名儿童形象。张乐平自1935年至1992年,创作了三毛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形象。某校历史学社计划以“永远年轻的三毛”为题举行画展。第一步:选取典型作品;(1)根据作品创作时代,在下方时间轴上选取对应的时代背景。A.抗日救亡运动走向高潮B.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C.国统区面临着统治危机D.一年前中国取得抗击外敌入侵完全胜利第二步:解读历史信息;的(2)图3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统区:()A.恶性通货膨胀B.坚持独裁统治C.镇压学生运动D.掠夺民族资本(3)与图4密切相关的主题词是:()A.求同存异B.科教兴国C.联产承包D.一国两制(4)画面呈现:“虎”吞中国版图隐性信息:寓意日本在当时先后制造了()A.济南惨案B.九一八事变C.华北事变D.西安事变(5)画面呈现:警察抓走打虎孩子的隐性信息: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政策()A.国共合作B.攘外必先安内C.焦土抗战D.沿海工业内迁第三步:管窥作者心态;漫画作品中不仅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也隐含着作者对于时代局势的看法和心态。(6)请以图2为案例,推测作者的心态或对局势的看法。第四步:研究史料价值;为更好了解“三毛”,历史学社对“三毛之父”张乐平进行了研究,并发掘了部分史料:(7)有人认为:《三毛从军记》是抗战胜利后的作品,非原始史料;漫画属绘画作品,含有创作者的主观情感,难以客观表现史实,故史料价值不高。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图2漫画的史料价值。4.《七步诗》真伪辨最早见于《世说新语》的“曹植七步成诗”已广为人知,讲述了曹丕因曹植与之争太子之位而耿耿于怀,称帝后欲暗害而不得的故事。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注:杀),(曹植)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注:豆茎,可作柴烧)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曹植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建安”一词来源于当时:()A.谥号B.庙号C.年号D.尊号(2)《世说新语》的记载距离事件发生已经过去了()A.半个世纪B.两个世纪C.八百余年D.两千余年的然而,后世学者对该故事的真伪一直存疑。先后提出了以下证据:证据一:此五言六句诗非当时创作主流,风格与曹植相去甚远。曹魏时期曹植曾亲自编订自己的作品集,亦未收录。至南宋前,诸多《曹植集》皆不录此诗。直至明清时期,《七步诗》才逐渐真假难辨。证据二:此事不见于《三国志》等正史。考《三国志》等文献,曹丕称帝后与曹植见面不过三次,无一次符合《世说新语》所载场景。证据三:《世说新语》本身,编纂过程乃采汉晋以来轶闻小说加上刘义庆的创作综合而成。唐代刘知几曾评此书“皆载调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者)所讥,颇为无知(者)所悦”。证据四:郭沫若曾说:曹丕如果要杀曹植,何必以逼他做诗为借口?……而且如果要杀他的话,诗做成了依然也可以杀,何至于仅仅受了点讽刺而便深惭?(3)以上证据分别通过哪些角度对“七步诗”故事提出质疑?(4)以上证据否足以证伪“七步诗”真实性?故事虽然存疑,但其产生与流布也与当时的时代息息相关。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七步诗》的出现和传播与曹氏父子在历史上形象的变化互为因果。晋室东渡后,北方为少数民族统治。隅居江南的中原人心怀不满,开始出现曹操“篡逆”之说,只因东晋地处一隅,情势同于蜀汉而殊于曹魏。贬曹之风对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起了导向作用。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整理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七步诗故事产生与流布,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6)通过时代与故事产生、流布之间的关系,可以最典型地体现出怎样的唯物史观?()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的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5.局外中立外交概念的“中立”,指一国对交战国不采取敌对行动的立场,包括战时中立与永久中立。材料一:一战前中立外交发展简史(1)16世纪:近代中立概念逐渐萌发。(2)17世纪:中立一词正式提出,成为国际法中的一项独立制度。18世纪:中立制度在理论上有了很大突破。俄国在北美独立战争、美国在拿破仑战争的中立政策,为战时中立理论提供了具体实践。(3)1815年,在本国意愿和大国意志下,瑞士成为最早的永久中立国。拿破仑战争战胜国普遍认为“中立的瑞士有益于大家”。(4)1856年,英法等七国签订的《巴黎会议关于战时海上国际法宣言》是第一部有关中立的公约,表明中立外交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论也日渐成熟。1864年,12国在日内瓦签订《红十字公约》,确立了战争中的人道主义原则。1899年和1907年,两次海牙会议签订的“海牙公约”和1909年发表的《伦敦宣言》,系统确立了有关中立的原则、规则以及中立国的权利义务,将过去以惯例形式存在中立法则条约化,成为了公认的国际法准则。(1)一战前中立外交的发展与不同时代背景关系密切。请将上表左列编号的相关史事与下列时代背景选项相配伍。A.维也纳体系建立了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B.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世界贸易的开拓,国际间的纷争不断。C.帝国主义阶段大国间矛盾凸显,科技进步使战争更残酷。各国需要适时缓和矛盾、限制对手。D.伴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国际法和近代外交制度走向成熟。材料二:近代中国的两次“局外中立”1904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爆发战争。清廷官员认为战争“俄胜势必吞并,日胜无非索酬”,两害相权取其轻,主张“联日战俄”。但日本出于独吞胜利果实的目的,拒绝清政府参战。清政府被迫宣布“中立”,并将俄军在东北的占领区划定为“战区”。战争中,两国置中国中立权于不顾,不断侵犯到战区以外。东北人民死于日俄战火者达2万人。1914年,日本进攻德占胶州租借地。北洋政府曾极力避免战争,但为日本所拒绝。此后,日本警告中国不要直接从德国手中收回胶州湾,并拒绝中国参战抗德的计划。中国被迫极不情愿地维持“局外中立”,并应日本要求将胶州湾租借地划为“战区”。战争中,日本竟在战区外中立地带登陆,并要求中国不得抗议。胶东遂成为战争最大受害者。——整理自王雁《中国近代两次“局外中立”异同之比较》(2)中国近代的两次“局外中立”有哪些共同特点?材料三:二战后部分国家成为永久中立国的尝试奥地利二战中被德国吞并,被绑上侵略战车。战后被四国分区占领,成为冷战前沿。为结束外国占领重获充分主权,奥地利以永久中立为条件希望获取各方谅解。美苏也认为中立的奥地利是对两大阵营都无害的选项。1955年奥地利的永久中立获得承认。老挝战后成为东南亚反抗殖民的焦点。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苏为缓和局势支持老挝成为永久中立国。美国希望将老挝变为反华桥头堡却顾忌单独出兵,最终接受中立提议。但随着越南战争战火蔓延和老挝国内局势恶化,其永久中立地位随之崩溃。土库曼斯坦1995年,作为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为应对冷战结束后的新局面,宣布永久中立。同年获联合国大会通过并获国际广泛支持。该国认为,中立地位不仅是权利,也是根据联合国原则完全接受和准备承担的责任。(3)根据材料三,成为永久中立国的成败与哪些因素有关?(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立外交发展与演变?的
本文标题:上海市长宁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9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