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历史试题第1页共7页枣庄三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年级9月质量检测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和答题纸规定的地方。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注意事项:第Ⅰ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1.据《竹书纪年》记载,西周末年,幽王宠幸褒姒,废太子宜臼及其母申后,立褒姒为后,以褒姒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之父西申侯联合缯国等诸侯和犬戎,与王军战,幽王和伯服均被杀,西周灭亡。西申侯等诸侯共尊宜臼为周王,即周平王。该事件表明当时()A.贵族等级秩序败坏B.宗法制已不被认可C.诸侯竞争愈演愈烈D.中央集权遭到破坏2.敦煌悬泉置遗址(驿站)出土的汉简记载,该驿站有官卒徒御37人、传马40匹和传车10多辆。在当时敦煌郡东西300千米的地面上有9座类似的机构。简文中有“郡当西域空道,案厩置九所……”的记录。这反映了()A.亭传邮驿是古代官方的交通机构B.丝绸之路是中外交往的主要通道C.边疆稳定是基层治理的有效成果D.道路畅通是政令统一的重要基础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人之主大,天地之参也”“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君子(一般指高层)是社会民族的栋梁,可以驾驭万物,自然也就是人民的父母。由此可知,董仲舒()A.勇于突破礼制的束缚B.强调完善个人的修养C.具有一定的人文关怀D.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4.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5.784年,关中因为战乱,米价上涨,长安经济困难。786年,京城禁军军粮无法保证,出现兵变危险。浙江东西道节度使韩滉运米三万斛供给朝廷,解除了唐德宗的燃眉之急。此事反映出当时()A.藩镇是拱卫唐朝廷的关键力量B.唐政府对藩镇存在一定依赖性C.强化藩镇是唐王朝的必然选择D.经济重心基本转移到江南地区历史试题第2页共7页6.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千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7.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词,乾隆帝指出: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妄行宣示,悖诞已极。这一言论体现了()A.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C.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8.《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9.1862年6月,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洋务学堂,命名为“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后又于1863年设立“上海同文馆”。1867年,上海同文馆更名为“上海广方言馆”。上述学堂的命名反映出清统治者()A.重视发展中西关系B.极力推崇西方文化C.深受传统观念影响D.注重因时因势变革10.戊戌变法前后,因日源词“领土”的输入,国人开始零星地运用这一新概念;自1905年起,该词不仅为大量新式知识分子所运用,而且见诸官方文书;辛亥革命前夕,“领土”更是取代“版图”成为中国最为核心的疆土概念。这反映了()A.国人对主权的强烈诉求B.西学东渐影响语言结构C.民众深受日本文化影响D.辛亥革命提升民族意识11.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进了当时()A.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B.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C.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D.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12.1923年中共三大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1925年中共四大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党的基层组织由党小组改为党支部,有3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同时简化入党程序,积极吸收工人、贫农和一般革命分子入党。这一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A.认识到工农联盟的重要性B.致力于发展革命统一战线C.着手探索农村革命的道路D.适应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历史试题第3页共7页13.“共和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政治追求,其名称经历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华民主共和国”“三民主义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体现了()A.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B.中国革命性质的阶段性变化C.中国共产党革命策略的调整D.中国近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14.据统计,仅在1951年,农民对工业品特别是对轻工业日用品的购买力,就比1950年提高了25%左右。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农业机械化的推进C.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15.“一五计划”时期开工的重点项目有147个,具体分布如图1。从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图1A.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B.建立起完善的工业体系C.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D.适应当时国际国内形势16.1981年10月国务院批转《关于实行工业企业经济责任制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国家对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在分配方面可以采取利润留成、盈亏包干和以税代利自负盈亏三种经济责任制形式。这一规定的实施()A.加强了中央政府监管力度B.优化了国企所有制结构C.推动了企业管理方式转型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17.在古埃及,主神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威莫测;在古希腊诸神的地位并没有明显的等级划分。这反映了()A.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同构性B.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的特点C.理性精神与宗教神学有机结合D.各地的神话传说渗透人文精神18.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历史试题第4页共7页19.表1为对西欧某一经济现象的描述。该现象体现的是()表1表现一重视国家金、银储量的累积表现二主张争取殖民地,以获得原料与市场表现三以补贴增加输出,用高关税减少进口,保持贸易顺差表现四强调经济上的国家主义A.价格革命B.商业革命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20.“革命”一词在古希腊文化语境中意为政治的动荡,政体的更替。法国大革命过程中“革命”被赋予神圣的含义,“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对后世影响深远。造成这一变化()A.人民主权理论的影响B.限制专制君主权力需要C.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D.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立21.美国独立之后北方工业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为了同欧洲竞争,北方各州迫切需要高关税进行贸易保护。南方各州的经济命脉是种植棉花,其中约90%出口到欧洲国家,所以南方要求低关税。美国南北方各州在关税问题上针锋相对,客观上反映出这一时期()A.黑人奴隶存废问题矛盾尖锐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C.权力制衡成为南北各州共识D.美国社会内部贫富分化加剧22.1831年,法国交纳200法郎以上直接税的有选举权的“积极公民”不到10万,184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20万左右,而当时法国的总人口近3000万。经过1848年革命,法国实现了男性公民的普选。法国选举权的演变源于()A.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B.人民主权学说的提出C.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D.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23.19世纪,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的发展中,“没有经历工业化,也没有经历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拉美各国()A.重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B.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各国间矛盾重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D.保留了大量殖民体制的残余24.综合下图2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A.欧洲列强的兴衰和更替B.资本主义的早期萌发C.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演变D.整体世界的发展主线历史试题第5页共7页25.表2为1937、1940、1950与1953年苏联集体农庄数量与播种面积、谷物生产状况统计表。这表明当时苏联()时间集体农庄数量(万)公有播种总面积(万公顷)谷物生产(万吨)1937年24.351160093701940年23.691177091001950年12.371210090101953年9.33132009560A.农业机械化日益推广B.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升C.农民积极性逐步提高D.农业生产关系亟需调整26.下图3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B.意识形态的斗争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D.冷战对峙的加剧27.表3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这反映了()时间重大事件1960年伊朗、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和委内瑞拉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达成产量和价格同盟,借以打破西方财团垄断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举行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联合宣言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A.地区霸权主义走向衰落B.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C.国际经济旧秩序被打破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28.下图4中全球经济增长最大贡献国排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五大贡献国,1980—2019年(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计算)A.体制机制创新B.生产要素增加C.产业结构优化D.信息技术推动历史试题第6页共7页29.下图5所示为1944年7月发表的一幅漫画。图中左侧是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右侧是美国财政部官员摩根索,在各国代表的关注下,两人正准备将代表黄金的“战前金砖”改造成“和平金融基础”台子上放着的“含金塑料”(代表美元)这一作品反映了()A.英美经济霸权的巩固B.美国对欧洲经济援助C.联合国经济功能增强D.国际金融秩序的重构30.2015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该现象表明欧洲()A.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B.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C.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D.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材料从秦汉至晚清二千多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各有大致不变的方面,但就总的趋势而言,这些方面又并非没有变化。例如,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维持不变,但土地私有日益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这些变化是平和的、渐进的和累积的,从变化迅速的现时代或短时段的眼光看,社会不免呈“停滞”或“缓进”之象,但它的内部实在又酝酿并产生了相当的变化。——改编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方面的“变与不变”加以阐述。(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阐述时不能抄写材料所举事例。)历史试题第7页共7页32.(18分)“数字人文”是利用信息技术和人文研究融合而产生
本文标题:山东省枣庄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99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