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螳螂捕蝉》教案【第一篇】教材分析: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教学目的: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教学构想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教学时间:1课时。学生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2、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其”常作(1)他,他们(2)那,那个,那些。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告其左右曰()露沾其衣()其上有蝉()不知螳螂在其后也()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面不顾其后之患也()乃罢其兵()(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参考资料,少熬夜!成白话。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板书:欲得其前利不顾其后患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1)学生发言(2)老师补充完整五、背诵古文1、自己背2、指名试背。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1、老师过渡,导入: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2、思考:(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1)分组试讲(2)指名复述。(3)全班评议七、总结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扩写这个故事。板书设计:螳螂捕蝉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不要只顾眼前顾此失彼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第二篇】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寓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不堪设想乘虚而入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祸患:祸事;灾难。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指导读4、齐读六、作业1、描红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螳螂捕蝉》课堂教学设计【第三篇】教学这一课时,我参照薛特的教学设计,结合本班学生的参考资料,少熬夜!实际,本着简单、务实的原则,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拟二课时)1、由课题引出学生字“螳螂”“侯”“堪”“奖”,通过范写提醒、描红、临写把字写正确、美观;通过同学友情提醒,区分形近字,知生字“侯”“堪”的字义,准确运用。2、读课题,知课题是一个成语的前半部分,板书后半部分(黄雀在后)。知道这个故事来源于一个寓言故事。3、自读寓言故事。开火车读课文,读准音,读通课文。4、说说成语中螳螂、蝉、黄雀之间发生的有意思的事。先自读文中描述,圈画出讲述时应该注意的字词,然后指名讲述。5、说说三种动物的共同点,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句话。说说三种动物想着的眼前利益各是什么?隐伏着的祸患又各是什么?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喻义。6、阅读课文第1节,说说少年为什么要把螳螂捕蝉的事讲给吴王听?想像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剖析吴王的心理。7、阅读课文2-11自然段,说说少年是怎么劝的,感悟少年的智劝。8、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明白《螳螂捕蝉》这一寓言故事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想。9、浏览全文,说说《螳螂捕蝉》这一课的内容及叙述条理,复述课文。10、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有兴趣的把此段改编成独幕剧,并表演。感想: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我感觉研究的太狭隘了。我们往往截取一个面(一个课时),来研究语文如何来教与学,这如何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我觉得教材是以1篇篇课文来编写的,那么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应该以1篇课文的教学为单位,来研究一个学段语文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如何落实于1篇篇课文教学中。这样我们的研究会比较全面、比较客观,会更多地从学生的学情去考虑,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去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学而教。所以我们要多讨论1篇课文几个课时该如何节时、高效地去指导学生学语文。《螳螂捕蝉》教学案例设计【第四篇】《螳螂捕蝉》是1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参考资料,少熬夜!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螳螂捕蝉》教学反思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参照一些老师的教学建议,把课文最后一节中吴王连声夸奖少年的那句“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作为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话。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少年的那句话:“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找到以后,我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第一,这句话是在吴王下了死命令以后;第二,与“螳螂捕蝉”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关。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我还适当延伸:“你觉得少年的话有道理吗?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学生例举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钱包,你偷偷地捡了,没有想到却中了骗子的计。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我不会做的题目就去看同学的,到考试时就抓瞎了。抄作业是眼前利益,考试成绩差,就是祸患。”“钓鱼时,鱼儿只顾吃鱼饵,却没想到中间有个钩子。”
本文标题:《螳螂捕蝉》教学设计【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31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