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政治三力方面的问题3篇
关于政治三力方面的问题3篇2023/X/XX政治三力方面的问题1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党和人民事业长长久久推进下去,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握政治大局,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关于提高“政治三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重要论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和党中央的会议上多次出现。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领导干部的“政治三力”,在实践中如何才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三力”要求,这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一个十分重大的政治课题。一、“政治三力”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从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提出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政治三力”内涵丰富,指向明确,构成了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政治判断力是指领导干部站在政治高度研判现实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指领导干部能够从政治视角和政治高度看待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政治判断力高低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修养的试金石。影响政治判断力的因素很多,其中,政治理论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领导干部行动的先导,更是决定其政治思维高度的关键因素。政治领悟力就是用政治思维(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法)观察和理解现实问题的能力。政治领悟力的关键在领和悟。所谓“领”,即是强调始终要绷紧政治这根弦,在工作中讲政治,对党忠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意识”;而“悟”则要求领导干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深入理解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对其中的政治意蕴想清楚、弄明白。政治执行力是指对政治要求的落实能力,要求领导干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各项决定,杜绝“表态积极、行动消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与党中央要求不一致的现象。显然,在“政治三力”中,政治判断力着重强调领导干部的政治洞察力、预见力和鉴别力,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具有高度的政治智慧和政治敏锐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政治发展大局;政治领悟力强调领导干部对现实政治问题的精准理解力,能够抓住党中央指示和决定的精髓和要旨;政治执行力针对的是落实环节,强调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指示和决定不走样、不跑偏。从三者的逻辑关系看,政治判断力是前提,政治领悟力是关键,政治执行力是结果,也是重要标志。缺乏政治判断力或者政治判断力不高必然会影响领导干部的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反之亦然,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的水平和政治执行力的效果也对其政治判断力的提升有显著影响。二、提高“政治三力”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三力”要求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这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要求的必然结果,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进一步巩固党的政治建设成果的需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将政治建设放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首位是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围绕从严治党我们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党的领导力和战斗力显著加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党的政治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比如,“两面人”现象、形式主义等问题屡禁不止,为此,党中央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优势。“政治三力”的提出就是讲政治的最新实践要求,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们即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今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这一新的历史方位要求全党坚定发展信心,直面挑战,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发挥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利用率先走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有利时机,奋力拼搏,展现新气象。为此,党的领导干部提高“政治三力”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起好步、开好局,更有利于我们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局面。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在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前,如何办好自己的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坚持政治定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此,必须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敏锐性,练就政治慧眼,既对于“国之大事”了然于胸,又善于从政治高度审视全局,坚定“四个自信”,确保社会主义中国这艘航船在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三、提高“政治三力”的主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三力”为提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指明了方向,构成了新时代领导干部政治行为的准则。提升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是提高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的关键。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需要“望远镜”和“显微镜”,而最好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导干部在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上头脑清醒、眼睛明亮,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必须以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为条件。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人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化解实践中遇到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其立场、观点、方法为党的领导干部提升政治判断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因此,提升领导干部政治判断力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深入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学以致用,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做到融会贯通与有机结合。这是提升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的基本要求。当下,领导干部的政治领悟力主要体现在领导干部能够将党中央精神体现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这是提升领导干部政治领悟力的重点,也是焦点。为此,领导干部首先要准确领会党中央要求的精神实质,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其次,在充分领会其精神实质和要点的基础上,结合本部门、本地方的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要求,从而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强化监督问责。这是提升领导干部政治执行力的重要条件。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以强有力的政治监督,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必须健全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督查问责机制,加强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监督问责机制的完善,推动领导干部更加自觉地提升政治执行力,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敢于直面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出了问题要敢于承担责任。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与党中央精神对表对标,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不掉队、不走偏,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精神的贯彻落实。政治三力方面的问题2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基层干部要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中可见,在高标准讲政治的当下,锤炼“政治三力”对于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起跑线上的基层干部而言,尤为重要。一、基层干部为什么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一)建设高素质基层干部队伍的需要。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形形色色的思潮抬头涌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凸显,基层干部在波谲云诡的形势中,一旦缺乏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判断力,就可能在“涡流”中辨不明方向、分不清是非。如果不提高理论素养,基层干部就可能对党中央的大政方针一知半解、云里雾里,成为“听琴的牛”,进而在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上力不从心。(二)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新时代的历史重任决定我们党必须政治过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各级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才能使基层干部找准坐标、选准方位、瞄准靶心,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使讲政治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以过硬政治能力干事创业。政治能力具有根本性、引领性,是首要能力,决定着其他各种能力的走向和成效。切实把提高政治能力摆在第一位,才能增强政治意识、保持政治定力、把握政治方向、承担政治责任、引领各级领导干部担当作为、砥砺奋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三)做好新时代基层工作的需要。迈向新时期,基层干部面对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严峻的挑战更要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时刻保持政治头脑清醒,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在研究制定政策时才能把握政治方向,谋划推进工作时才能贯彻政治要求,从而不断提高政治素质,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基层干部在政治三力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具体表现和产生的原因(一)难以很好与国家政策规定对标对表,基层干部政治能力较为薄弱。由于中国广大基层的特殊性,导致“政治三力”远不能达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一是形式主义做法,一些基层往往机械地传达上级指示,不论是内容方面的“上下一般粗”,还是形式方面的简单宣讲,抑或是原样文件的堆积式投放,都是如此。这不仅难以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三力”,还会使其政治意识迟钝,判断力、领悟力失准,执行力有限。二是有选择性,如基层干部不能正确判断、全面领悟、彻底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而是从地方部门甚至一己之私出发选择性执行,那就造成“政治三力”大打折扣,产生难以想象的恶果。事实上,这样的基层干部不在少数。三是对策式执行,我们常听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具体到“政治三力”,就是一些基层干部最擅长靠变通甚至以欺骗方式应对党和国家政策任务,这被形象地称为“两面人”和“阴阳人”,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害。原因分析:党员干部政治涵养不高,主要在于没有把理论学习放在重要位置,学习碎片化、不系统,入眼入耳的多,入脑入心的少。部分基层领导干部缺乏与中央精神、上级要求对标对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基层干部不会、不愿意或不屑于花大气力深入学习、吃准吃透中央精神、上级要求和理论知识,既难以用中央精神、上级要求和理论知识去研究问题、深度思考、科学决策,又难以从全局、大处、未来发展出发去谋划、规划和推进工作。(二)力不从心,难以在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政治担当一些干部系统思维不强,政治站位不高,不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整天零敲碎打、搞碎片化修补,具体表现在:一是基层干部存在着能力不足、脱离群众现象,例如在扶贫、疫情、乡村振兴等工作中,他们自认为处处为群众着想,但群众就是不买账,甚至躲着走,干部意愿有时是好的,但好心办坏事。二是一些干部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缺乏充足的耐心和细心,患得患失,牢骚不断,受不了委屈耐不住寂寞,听不得批评经不起担子,缺乏服务大局的螺丝钉精神。三是坐井观天,很少提出带动全局的大政方略。有些干部视野狭小,不能登高望远,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超前预判。原因分析:不能做群众工作,不会做群众工作,基层干部的政治能力差,不肯下基层,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有官本位思想,工作不到位,不重细节,给工作造成损失,其实,这是干部缺乏政治判断力的突出表现。基层机关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村干部队伍都存在年龄偏大、知识偏低、能力偏弱、竞争意识偏差。(三)眼花缭乱,滋生享乐虚荣之心打铁须得自身硬,干部是带头示范的、是领头羊,必须有信念、有信仰、有修养,谨言慎行,慎独慎微,做到绝对“忠诚”。个别干部对能做什么
本文标题:关于政治三力方面的问题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342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