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四级:劳动法与劳动关系
1人力资源管理师课程2第二章劳动法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法(法律)的概念: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以权利义务的设定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3法的概念的理解•范畴——上层建筑•创制主体——国家专门机关•调整机制——权利与义务•实施保障——国家强制力•作用——调整社会关系•形式——规范的总和4劳动法的概念•三层含义:•狭义的劳动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个法律文件•广义的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本教材所指)•劳动法学——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5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涵义和特征•1、含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括的、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2、特点指导性、纲领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6(二)劳动法基本原则的作用指导劳动法的制定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指导劳动法的理解、解释7(三)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内容•1、保障劳动权原则(首要原则)•(1)宪法依据:42、33条•(2)涵义:六项,其中,平等就业和择业是核心。•(3)劳动权的国家保障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8•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宪法依据:序言•七项内容•3、物质帮助权原则•宪法依据:《宪法》14、44、45•物质帮助权——劳动者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社会保险的基本属性:强制性•社会保险的特征: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9三、劳动法律渊源•(一)劳动法律渊源的含义•三种涵义:一是影响劳动法的各种因素二是对法律适用者有约束力的规范三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10•法的渊源:法的源头、法的源泉。••fan水积水之所出宪法劳动法律劳动行政法规劳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地方规章国际公约正式解释11四、劳动法的体系•1、促进就业法律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法律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监督检查制度12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劳动监督检查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民主管理、劳动规则、劳动争议处理法工时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劳动福利法劳动监督法劳动法的职能结构模式体系13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14•劳动关系转化为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有二:•一是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二是有相应的法律规范•与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体现了国家意志15(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1、劳动合同关系•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3、劳动服务法律关系16(三)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其内容是权利与义务•3、是双务关系•4、具有国家强制性17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主体的含义:•主体应具备的条件:劳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劳动权利能力:主体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承担劳动义务的资格(法定劳动年龄内)•劳动行为能力: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使劳动法律关系建立、变更和消灭的资格。18自然人劳动行为能力的分类•完全劳动行为能力人•限制劳动行为能力人•无劳动行为能力人19用人单位的条件•用工的权利能力•用工的行为能力20(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劳动权利•劳动义务•劳动者的八项权利与四项义务21(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权利与义务指向的对象22•三、劳动法律事实•概念:•种类:劳动法律行为事件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只能是合法行为!23第六章劳动关系管理第一节劳务派遣•一、劳务派遣的含义和性质•(一)劳务派遣的含义(教材P351)•不同的称谓:雇员租赁劳动派遣劳动力派遣24(二)劳务派遣的性质•组合劳动关系•派遣单位——有关系,没劳动•接受单位——有劳动,没关系25二、劳务派遣的特点•(一)形式劳动关系的运行•派遣单位的权利与义务•(二)实际劳动关系的运行•接受单位的权利与义务•(三)劳动争议的处理•1、劳动者与派遣单位的争议——劳动争议•2、劳动者与接受单位的争议——劳动争议•3、接受单位与派遣单位——民事争议•在组合劳动关系的任一用人单位单独承担法律责任的争议中,如果争议处理结果与另一用人单位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前者作为被诉人,后者作为第三人。26异地劳务派遣的管辖按照单位所在地管辖如果是接受单位和派遣单位作为共同的当事人的,可通过劳动合同或派遣协议选择一地。27三、劳务派遣的成因•(一)降低劳动管理成本•(二)促进就业•(三)为强化劳动法制提供条件•(四)满足外国组织驻华代表机构等特殊单位的要求28四、劳务派遣的管理•(一)劳务派遣单位的管理•1、资格条件:符合企业法人设立的条件,依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设立,注册资本不得少于50万元人民币。•2、合同体系:•(1)劳动合同:除具备劳动合同的一般条款外,增加法定条款(教材P356)•(2)劳务派遣协议:(教材P356)•3、劳务派遣单位的义务:不得克扣劳动报酬,不得向被派遣的劳动者收取费用。29(二)被派遣劳动者的管理•1、平等的法定劳动权•2、同等待遇权•3、同等义务•4、用工单位应与派遣单位确定派遣期限,不得将连续用工期限分割成数个短期劳务派遣协议。•5、被派遣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6、用工单位的退工权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7、实际用工单位不得再派遣30第二节工资集体协商•一、工资集体协商•(一)工资集体协商的含义•注意建立三个机制:工资分配的共决机制工资增长机制监督机制•(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31二、工资指导线制度•(一)工资指导线制度的含义•(二)工资指导线制度的作用•(三)制定工资指导线应遵循的原则•1、符合国家政策原则•2、结合地区、行业特点,分级管理、分类调控原则•3、协商原则32(四)工资指导线的主要内容•(一)经济形势分析•(二)工资指导线意见:三条线•上线•基准线•下线33五、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一)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的内容•(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制度的意义•(三)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制定程序信息采集价位制定公开发布34能力要求•一、工资集体协商的程序•(一)代表的确定•代表产生的程序•首席代表的确定•单位之外的人也可做代表•代表的权利义务35(二)工资集体协商的实施步骤•1、提出意向书,对方20日内予以答复•2、协商开始前5日内提供资料•3、协商形成草案,交职代会审议•4、企业制作正式协议文本,双方首席代表签字36(三)工资协议的审查•1、企业报送(10日内)到劳动部门(三份)•2、15日内劳动部门审查•3、生效•4、公布:生效后5日内37第三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的种类•一、安全生产责任制•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管理制度•三、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四、安全生产检查制度•五、重大事故隐患管理制度•六、安全卫生认证制度•七、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八、个人劳动安全卫生防护用品管理制度•九、劳动者健康检查制度38能力要求•一、编制审核劳动安全卫生预算•二、严格执行各项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三、积极营造劳动安全卫生环境39第四节企业劳动争议处理•一、劳动争议处理概述•(一)劳动争议的概念•(二)劳动争议的特征•1、当事人特定•2、内容特定•3、表现形式特定40(二)劳动争议的分类•1、按劳动争议的主体划分:个别争议、集体争议、团体劳动争议•2、按劳动争议的性质划分: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3、按劳动争议的标的划分41(三)劳动争议产生的原因•1、直接原因:违法违规行为•2、实质原因: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42二、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一)着重调解、及时处理原则•(二)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依法处理原则•(三)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43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一)调解的特点•1、群众性•2、自治性•3、非强制性•(二)企业调解与仲裁调解和法院调解的区别•1、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地位不同•2、主持调解的主体不同•3、调解案件的范围不同(集体合同争议调解委员会不受理)•4、调解的效力不同(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44(三)调解委员会的构成和职责•1、组成:三方代表•2、职责45(四)调解委员会调解劳动争议的原则•1、自愿原则•2、尊重当事人申请仲裁和诉讼权利原则•(五)调解程序申请和受理调查和调解制作调解协议书或调解意见书注意结案时效:30日46四、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的仲裁•(一)劳动争议仲裁的含义与特征•(二)劳动仲裁的组织机构•1、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构成•2、仲裁委员会的办事机构47•(三)劳动仲裁的原则•1、一次裁决原则•2、合议原则•3、强制原则•4、回避原则•5、区分举证责任原则•解除劳动合同、开除、除名、辞退、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工作年限案件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48(四)劳动争议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1、当事人的权利(七项)•2、当事人的义务(6项)49(五)劳动仲裁程序•1、申请和受理•2、案件仲裁准备•3、开庭审理和裁决•4、仲裁文书的送达•时效:60日50五、团体劳动争议的特点•(一)争议主体的特定性•(二)争议内容的特定性•(三)影响的广泛性51能力要求:团体劳动争议的处理方法•(一)签订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方法•由劳动部门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二)履行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方法–协商–仲裁–诉讼52能力要求:四、集体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3人以上的争议为集体劳动争议•30人以上的按特别程序处理53能力要求•六、劳动争议案例分析的方法•(一)按照劳动争议自身的规定性进行分析确定劳动争议的标的(标的是什么)分析确定意思表示的内容(要求是什么)分析确定意思表示所反映的意志内容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合法)54(二)按照承担法律责任的要件进行分析•承担法律责任的要件:8个字行为危害因果过错•分析案例的思维结构:•确定引起争议的事实和结果•确定行为模式标准与当事人所实施行为的差异•根据差异做出判断的选择
本文标题: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四级:劳动法与劳动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3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