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2023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
1/122023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的事件、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下面我给大家分享的“2023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一篇】昨天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郑国民教授围绕2023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郑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1、课程实施增强情境性,实践性。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2/12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2、课程内容的变化带动教与学的变革。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3、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二篇】今天我有幸在线聆听了郑国民教授专家的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主要内容和变化,通过专家的解读,3/12让对新旧课标的异同有了初步的了解。郑教授用一个半小时解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版)》主要变化、课程性质及理念、核心素养和价值目标、语文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业质量。课程标准的变化主要从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实践主线,强调情境主题统整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清晰的认识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改变。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认识到国家对文化自信的要求,能够感受到时代发展中祖国的强大。同时新课标还强调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对语文教师跨学科整合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标对整本书的阅读也提出要求,如何让学生阅读量增加是我们教学时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在今后教学中,作为一线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关注课标、学习课标关、研究课标,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语文综合性实践性的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1、围绕语文课程三大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把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作为基础和重点,抓好落实。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结构,以三大文化为主题安排教学活动,以六大学习任务群为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中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3、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四学段学业质量标准,保证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4/124、加强学习,强化语文教学实践,不断总结,把语文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总之,今后我将继续研读新课标,指导自己更好的投入工作。关注课标,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三篇】2023年4月21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的课程标准,一时间新课标热度陡增,作为一名一线语文老师,我也在第一时间学习了语文新课标。几场专家讲座听过之后,一时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新的想法和新的观点不断萦绕在脑海之中。于是我索性放下新旧课标的学习。自问什么是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有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关于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让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如此说来,新课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新增了语文核心素养内涵。2023新课标新增的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先在2023高中课标中提及,随后被广大教师熟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核心素养至少包含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正如郑国民教授所言“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5/12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回想自己的教学,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一开始我是有自信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传承和发展中都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我们中华文化灿烂多姿,源远流长。且作为世界上唯一将文明未间断地传承至今的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发自内心的自豪。也正因如此,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就或多或少地传播着这份自豪与自信。在我们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传统节日》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同学们通过课内外的学习,已经能将习俗和节日对应起来,在清明节的习俗中,我适时补充朝鲜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那庄严肃穆的气氛令同学们屏息凝神,在老一辈革命者的肩膀上,我们中华民族正步履坚实地向前迈步。随后我讲述了志愿军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鼓励同学们学习革命先烈舍己奉献的忘我精神,继承红色血脉和发扬光荣传统。在课内拓展上,我请同学们补充有关传统节日的来历,通过同学的补充,他们认识到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节日的背后都有故事。在学习第18课《太空生活趣事多》时,激发了同学们对于宇宙飞船的强烈好奇心,课文里介绍宇航员睡觉要钻进睡袋,我顺势告诉同学们在我们中国的空间站里,宇航员有专门睡觉的小房间,条件更优越。而且空间站里都是中文标识,已经有很多外国宇航员开始学习汉语了。同学们别提有多自豪了。新课标中对于文化自信有了新的描述,指出文化自信是学6/12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学习了新课标,我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更加全面了,同时也明白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新课标,思考好的做法。我有一点思考。挖掘和利用好现行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正如前文介绍的那样,在语文教材的学习中,渗透文化自信的那份自豪。但我做的远远不够,语文教材有大量的古诗文,很多都是思想性强,体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反应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在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节选了许多革命题材的文章,告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懂得珍惜和感恩。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并加以引导和延伸,定能帮助学生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运用好课外阅读材料,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学好语文要多读书、好读书。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适时选取课外阅读材料。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学生在读完这些针对性很强的课外读物后,要能有效补充课内学习的不足。鼓励阅读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通过课外阅读,形成对我们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向往,进而自觉性的7/12形成文化自信。学习贵在坚持,知识重在积累。文化自信的培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在语文教学中,也在老师的一言一行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四篇】本次学习了郑国民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解读,让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其中有两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裁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心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二是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8/12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之前我在教学上基本仅以教科书为教与学的资源,顶多加上教参,这就导致我的教与学生的学非常单一且低效。现在有了学习任务群的引导,我在以后会尝试着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我的教学活动,让我的语文教学从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作业设计上我也会立足于学习任务群,做到“少而精”“实而活”。今后我将继续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做到常看常新,并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第五篇】在学习了北师大吴欣歆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3年版)》的解读后,我对新课标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育人目标更加系统明确。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9/12美创造”的综合体现作为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和总目标。其中“文化自信”更是重点: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在每一个学段目标后面都有特地指出。课程内容的主题与载体形式也是强化“以文化人”的价值取向,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核素养的确立处处彰显着国家意志。二是新课标构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第一层的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二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三层的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课程结构的阶段性和发展性通过构建学习任务群的方法来实现,而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会让我们每个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得更紧密。三是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以前语文教学时老师们通常采用阅读单元的形式组织语文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核心,把其他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推到了辅助或附加的地位。单纯地以阅读为中心,其实是难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任务。这一次课标修订,设定了语文学习任务群,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使语文教学变得高效实用。用线性推进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大家都不陌生。教学时我10/12们常常是让学生先识字写字,然后是解词、分析段落大意,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用这种方式来推进语文学习,老师一厢情愿的要素较多,学生不一定爱学乐学,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学习任务群这样的一个课程内容组织形态下,我们更关注的是一个学习单元的构建。语文教学中的识字写字、阅读鉴赏、梳理探究、表达交流这样的一个线性推进的语文学习活动就变成了四种学习活动互动
本文标题:2023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心得体会范文(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461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