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8年级上】26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26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不同体裁的诗歌在形式和韵律上的特点。2.了解五首诗词的创作背景,结合诗人生平,理解诗词中寄寓的情感。3.熟读成诵,并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品词析句,厘清诗人情感脉络,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教学过程】一、助读,大比拼中导入新课1.课前回顾,学生抢答背诵相关句子《答谢中书书》中表现作者情感和意愿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野望》中描绘恬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2.导入新课: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外露。重温这些经典名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者在诗文中都期望一种生活,即远离官场、走向自然的归隐生活,温馨淳朴、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陶渊明,来了解他的田园诗和精神追求。3.作者简介课件出示: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的诗主要表现出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代表作有诗歌《饮酒》《归园田居》,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设计意图】选择心境和情怀类似的三篇诗文进行背诵,一方面复习以前所学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另一方面意在引出陶渊明,引导学生了解人物,为下文理解其精神追求蓄势。二、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1)指导朗读。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的连贯、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语气的强弱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听录音范读)(2)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评读。课件出示:字音:车马喧.(xuān)东篱.(lí)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提示:古体诗,形式上以五言为主,朗读时通常按“二三”式来停顿。(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2.读出诗歌韵味提示:(1)本诗偶数句入韵,押“ɑn”韵,韵脚有“喧”“偏”“山”“还”“言”,韵脚要根据语境读到位。(2)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①起句要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要体现出得意感。②“何能尔”设问,“尔”,代指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心远地自偏”为全篇之骨,要读出自豪感,体现出淡然而满足的精神状态。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③五、六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④七、八句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⑤九、十两句重在写回归田园的乐趣,宜读出自得其乐的心情。结句最后三个字,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3.读懂诗词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歌画面师:诵读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提示:要抓住“结庐”“人境”“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等意象,还原诗歌画面,并细细品味它们所蕴含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心境和情感。【设计意图】继续加强诵读的训练,通过指导朗读,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明确古体诗的句数、句式、平仄、用韵自由的特点,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诗歌画面,为后面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三、析读,厘清情感脉络1.破诗题,释疑解难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诗歌的题目和内容之间存在什么问题?预设诗里根本没写酒,但题目却叫“饮酒”,这是因为这首诗可能是陶渊明喝完酒之后写的。资料助读1:课件出示:《饮酒》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①,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②,忽焉③复醉。既醉之后,辄④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⑤,聊⑥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⑦。【注释】①夜已长:秋冬之季,昼渐短夜渐长,到冬至达最大限度。②独尽:独自干杯。③忽焉:很快地。④辄:就,总是。⑤诠(quán)次:次第,层次。诠,同“铨”。⑥聊:姑且。⑦尔:罢了。师补充:文人的体内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出笔下的文字,于是诗歌便氤氲出了酒的醇香。也就是说,这组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表达对世事人生的感慨。2.抓诗眼,厘清脉络师:文章的构成有两个意义方阵,请同学们结合句式和关键词,思考诗歌的层次。预设开头四句为一层:作者虽然居住在“人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远”使然。关键词为“心远”,第三、四句为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式。第二层为后六句:写作者“心远”境界之下看到的自然美景和达到的忘我境界。3.寻证据,理解情感师:品读课文,找出作者“心远”的原因,体会诗人“心远”情怀的表现。(生交流讨论,师点生答并引导)预设原因: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指世俗中的名利,抛却了名利,心自然就“远”了。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住在深山。)表现:(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一俯一仰的动作中,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静一动,写南山暮景:在美好的黄昏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意境宁静恬淡,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情。)(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作者从这美景中,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就是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师小结: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组成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这也正是陶渊明的追求。诗中看似没有人的参与,却处处有人,人与自然相处和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4.析根源,读懂心愿师:陶渊明的志趣是如何形成的?表达了他怎样的心愿?预设陶渊明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猛志逸四海,骞翮(hé)思远翥(zhù)”[《杂诗十二首》(其五)],有着非凡的理想抱负,但黑暗的现实让他失望,最终他选择了解印辞官,归隐山林。资料助读2:课件出示: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到任尚不足百日,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这个督邮,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对陶渊明说:“当束带迎之。”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说完,解印而去,辞职回乡。从此,躬耕陇亩,读书为文,不再做官。师小结:从踌躇满志,到躬耕隐居,陶渊明经历了痛苦的抉择。最终他选择了远离官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结束语:古代士大夫继承陶渊明的精神,当他们仕途失意或厌倦官场后,从陶诗这里寻到了新的人生价值,以此来安慰不羁的灵魂。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标准,而平淡自然的诗风也就成了他们心中崇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苏轼说“古今贤之,贵其真也”——全是因为一个“真”啊!【设计意图】厘清诗人的情感脉络,理解诗人的情志,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以诗眼“心远”为抓手,探求原因和表现,既能引导学生学会解读诗词,又能结合背景,做到知人论世,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情感。【板书设计】第2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春望》《赤壁》两首诗,读懂近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2.结合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3.鉴赏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领悟诗歌艺术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温故知新1.温故与学生一起回顾学过的近体诗,明确近体诗的律诗和绝句的基本分类。预设绝句:《泊秦淮》《江南逢李龟年》《峨眉山月歌》律诗:《望岳》《游山西村》《野望》2.知新指出本节课所要学的两首诗中哪首是律诗,哪首是绝句。预设律诗:《春望》绝句:《赤壁》【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学过的近体诗,引导学生了解本课所学两首诗的体裁特点。二、诵读,感知近体诗的韵律1.读顺字音节奏(1)教师范读《春望》《赤壁》,同桌互读,感知两种体裁诗歌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课件出示:字音: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折戟.(jǐ)节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抽查朗读,全班齐读。(师进一步指导重音)预设停连:依节奏停顿,依意思或者感情连贯。重音:强调的字词读得重、响。如《春望》中“破、深、溅泪、惊心、三月、万金、搔、不”需重读。语气:依据诗歌的内容、感情。如《赤壁》韵脚“销”“朝”“乔”要重读拖音。诗的前两句记叙,音调以平缓为宜;后两句为议论,音调以沉郁为宜。2.读晓诗歌形式预设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为“二二一”和“二三”式。绝句的节奏类似于律诗。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一般为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绝句对仗不严格。3.读懂诗歌大意(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歌的大意并质疑。(2)小组交流并释疑。4.读出诗歌情味读时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尝试还原诗歌中呈现的画面,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态。【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近体诗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通过节奏、语气、重音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后面与诗歌产生共鸣、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三、品读,感知诗情(一)品读《春望》1.破诗题,预测内容师:“春望”是什么意思?预设“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了“望”的时间,“望”点明了人的行为。师: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简要概括。预设远景:山河城郭中景:荒草残木近景:春花飞鸟特写:稀疏白发2.寻意象,“望”眼前之景师:自读诗歌,找出诗人所见景物,体会诗人笔下的春的基调。预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妙用“破”和“深”,体现春天的长安城因为战乱而呈现一派衰败之景——山河虽仍存在,都城却草木茂盛杂乱,这一景象与昔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时”承上,“花”和“鸟”是春天的象征,也都是美好的象征。此情此景,诗人看到美丽的繁花、听到悦耳的鸟鸣都要“溅泪”和“心惊”,或者说,连花鸟都感觉落泪惊心。这说明国家已经真的很凄惨了。“恨别”启下。)基调:凄惨暗淡。3.探根源,了解时局背景师:对照注释,探究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凄凉的景象。预设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性后果。资料助读:课件出示: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763)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叛乱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皇室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可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4.抓诗眼,“望”诗人之心师:面对安史之乱造成的灾难,诗人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进行分析。预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时局,诗人为当时的时局而感伤。可见其忧国伤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家书抵万金”,可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5.细思量,“望”“诗圣”形象师:阅读本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圣”形象?预设读出了一个愁绪满怀的“诗圣”形象;读出了一个悲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8年级上】26 诗词五首(名师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56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