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8年级上】22《孟子》三章(名师教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课文22.《孟子》三章3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23.愚公移山224.周亚夫军细柳225.诗词五首3写作表达要得体13.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4.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5.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6.要求学生注重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1课外古诗词诵读22《孟子》三章【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二、预学展示1.作者简介课件出示: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2.作品简介课件出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①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②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2.译读课文(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环:围。(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课件出示: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巩固。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3.品读文章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设问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预设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设问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预设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设问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预设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设问4: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预设(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四、当堂检测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生交流讨论)预设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板书设计】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板书:富贵不能淫)二、预习检测1.检测字词(1)注音。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ɡuàn)富贵不能淫.(yín)(2)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词类活用: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督促学生的课下学习。要求落实到纸面上,正确率要求百分之百。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方法指导: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三、合作探究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浅析文章设问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预设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设问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预设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2.理清思路设问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预设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设问2: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预设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至“妾妇之道也”,内容为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是“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驳论)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至“此之谓大丈夫”,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立论)设问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预设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理解深层含义,加强背诵。3.深层探究设问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预设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礼”“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设问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预设“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主上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礼”“义”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设问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预设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四、当堂检测师: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预设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之道”的内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板书设计】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时目标】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预习检测1.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词类活用: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课件出示:(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设计意图】此处指导学生需注意重点词语和朗读停顿。三、合作探究设问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8年级上】22《孟子》三章(名师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60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