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给水排水之给水方式
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第1章建筑内部给水系统1.2给水方式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一)依靠外网压力给水方式1.直接给水方式当室外给水管网的水量、水压一天内任何时间都能满足室内管网的水量、水压要求时采用。建筑内部管网直接在外网压力的作用下工作。优点:系统最简单,能充分利用外网压力。缺点:室内没有贮备水量,外网一旦停水,内部立即断水。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直接给水方式水表止回阀泄水管水平干管立管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2.单设水箱的给水方式适用:室外管网水压周期性变化大,短时间不能保证建筑物上层用水要求时采用。在室外管网中的水压足够时(一般在夜间),可直接向室内管网和室内高位水箱送水,水箱贮备水量;当室外管网的水压不足时(一般在白天),短时间不能满足建筑物上层用水要求时,由水箱供水。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用户对水压稳定性要求较高或外网水压过高,需要减压时此种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1)引入管与外网管道相连接,通过立管直接送入屋顶水箱,水箱出水管与布置在水箱下面的横干管相连,水箱进水管、出水管上无逆止阀。优点:水箱水随进随出,水质新鲜,又可保证水压稳定,但对防冻、防漏要求高。缺点:水箱贮水量要求保证缺水时的最大用水量,否则会造成上、下层同时断水。也可采用单设水箱的给水方式。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水箱水表止回阀泄水管设水箱的给水方式(1)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2)水箱进水、出水合用一根立管,只是在水箱底部才分为两根管,一根管为进水管,另一根为出水管。外网水压高时,外网既向水箱供水也向用户供水,外网水压不足时,由水箱补充不足部分。系统要求:水箱出水管设逆止阀,保证只出不进,防止水从出水管进入水箱,冲起污泥。房屋引入管上也要设置逆止阀,以防外网压力低时,水箱里的水向户外倒流。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设水箱的给水方式(2)水表止回阀泄水管水箱优点:横干管设在底部,充分利用外网水压,可简化防冻、防漏措施。缺点:水箱水用尽,用水器具水压会受到外网压力影响。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二)依靠水泵升压给水方式1.设水泵的给水方式适用:室外给水管网的水压经常不足时采用。建筑内用水量大且较均匀时,可用恒速水泵供水;建筑内用水不均匀时,宜采用一台或多台水泵变速运行供水,以提高水泵的工作效率。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设水泵的给水方式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2.设置水泵和水箱的联合给水方式适用:室外给水管网水压经常性低于或周期性低于建筑内部给水管网所需水压,而且建筑物内部用水又很不均匀的情况。水泵的吸水管直接与外网连接,外网水压高时,由外网直接供水;外网水压不足时,水泵增压供水,并利用高位水箱调节流量。水泵可及时向水箱充水,水箱容积大为减小,可使水泵在高效率状态下工作。水箱水位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可使水泵自动启闭,管理方便;技术上合理,而且供水可靠。特点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优点:水池和水箱可以贮备一定的水量,一旦停水、停电时,可延时供水,供水可靠,水压稳定。缺点:不能利用外网压力,日常运行的能源消耗大,水泵噪音大,安装、维护较麻烦,投资大,水池占地,水池防污染、防渗漏要求高。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设置水泵和水箱的联合给水方式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3.气压给水方式在给水系统中设置气压给水设备,利用该设备的气压水罐内气体的可压缩性,升压供水。气压水罐的作用相当于高位水箱,其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在高处或低处。适用:室外给水管网压力低于或经常不能满足建筑内给水管网所需水压,室内用水不均匀,且不宜设置高位水箱时采用。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气压水罐压力信号气压水罐供水方式水泵止回阀补气装置控制器排气阀阀门液位信号器阀门安全阀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4.分区供水的给水方式高层建筑应采用竖向分区供水方式。卫生器具给水配件承受的最大工作压力,不得大于0.6MPa。高层建筑内所需的水压较大。给水系统竖向分区压力值的确定因素:材料设备承压能力、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维修管理能力等。原因避免用水器具处产生过大的静水头。造成管道及附件漏水、损坏、低层出流量大、产生噪音等。主要目的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特点:可以充分利用外网压力,供水安全,但投资较大,维护复杂。适用场所:供水压力只能满足建筑下层供水要求时采用。分区给水方式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高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应竖向分区,竖向分区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2)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3)各分区最不利配水点的水压,应满足用水水压要求。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1)串联分区串联分区供水方式,各区都设有水泵、水箱,每区水泵从水箱抽水送到上一区的水箱,由水箱向各层供水。水泵和水箱设置在设备层里。缺点:设备层(技术层)要求高;每区都有水泵、水箱,不便管理;水泵噪音大;水箱要考虑防漏水;下层水箱容积大,结构负荷大;造价高;工作不可靠;上区用水受下区限制。优点:各区水泵扬程和流量稳定;按实际需要设计;水泵的工作效率高;能耗低;管道的总需求量少;节约投资。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串联分区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2)并联分区优点:分区设置水箱和水泵,水箱设置在各区的顶部,水泵则集中设置在底层或地下室,便于集中管理、维护;各区为独立系统,各自运行,互不影响,供水比较安全可靠;能源消耗相对比较少。缺点:管材消耗较多,水箱占用建筑物上层使用面积,高区水泵和管道系统的承压能力要求比较高。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并联分区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3)减压分区给水方式减压分区给水方式是利用减压阀或各区的减压水箱进行减压。水泵将水直接送入最上层的水箱,各区分别设置水箱,由上区的水箱向下区的水箱供水,利用水箱减压,或者在上下区之间设置减压阀,用减压阀代替水箱,起减压的作用。向下区供水时,先通过干管上的减压阀减压,然后进入下一区的管网,依次向下区供水。优点:供水可靠,设备与管材少、投资省、设备布置集中、省去水箱占用面积。缺点:下区水压损失大,能量消耗多。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高位水箱减压阀给水方式在这里单击鼠标左键查看气压水罐减压阀给水方式在这里单击鼠标左键查看无水箱减压阀给水方式在这里单击鼠标左键查看减压分区给水方式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5.分质给水方式根据不同用途所需的不同水质,分别设置独立的给水系统。饮用水给水系统供饮用、烹饪、盥洗等生活用水,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杂用水给水系统,水质较差,仅符合“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只能用于建筑内冲洗便器、绿化、洗车、扫除等用水。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1给水方式的基本形式室外给水管网饮用水给水系统杂用水给水系统水处理设备室外排水管网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2给水方式划分原则1.尽量利用外部给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在外部管网水压和流量不能满足整个建筑物用水要求时:消防给水系统独立设置消防要求高一般情况:消防给水系统可以与生活或生产给水系统共用一个系统。但应注意生活给水管道水质不能被污染。高层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建筑物下部应利用外网水压直接供水;建筑物上部可设置加压和流量调节装置供水。2.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2给水方式划分原则3.生活给水系统中:卫生器具处的静压力不得大于0.60MPa。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特殊情况下不宜大于0.55MPa,水压大于0.35MPa的入户管(或配水横管),宜设减压或调压设施。4.生产给水系统的最大静水压力:应根据等工作压力确定。工艺要求、用水设备、管道材料、管道配件、附件、仪器、仪表后退前进返回本章总目录返回本书总目录1.2给水方式1.2.2给水方式划分原则5.消火栓给水系统:最低处消火栓,最大静水压力不应大于、0.80MPa,且超过0.50MPa时应采取减压措施。6.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管网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1.20MPa,最低喷头处的最大静水压力不应大于1.0MPa,其竖向分区按最低喷头处最大静水压力不大于0.80MPa进行控制,若超过0.80MPa,应采取减压限流装置。下一节:1.3给水管道的布置和敷设
本文标题:给水排水之给水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