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5篇
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5篇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5同学们,地理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科研、决策和规划工作做出了实质性和分析性的贡献。那么,以下是网友为分享的“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5篇”,欢迎参阅呀!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1第一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一、山脉纵横交织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1)山脉纵横交错,把全国分成若干地形区(2)山脉成为地形区的界线P27的表格12、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P20——P21(1)东西走向的山脉:北一列:天山和阴山;中间是昆仑山和秦岭;靠南的一列是南岭。(2)南北向的山脉:位于中国中部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3)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侧的一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的一列:长白山-武夷山等;东侧一列:台湾山脉台湾山脉的主峰玉山是中国东部高峰。(4)西北—东南向的山脉:阿尔泰山、祁连山(5)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3、中华五岳:泰山(山东)、华山(陕西)、衡山(湖南)、恒山(山西)、嵩山(河南)二、地形复杂多样1、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和山地。2、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主要地形区特征:(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大江大河发源地;内蒙古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和缓。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黄土广布;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地表崎岖(2)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大的内陆盆地;内有我国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准噶尔盆地——绿洲和垦区,受大西洋湿润气流影响。柴达木盆地——内陆高原盆地和“聚宝盆”;平均海拔高。四川盆地——紫色盆地,内有成都平原(天府之国)(3)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林业和牧业(4)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大,黑土广布;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鱼米之乡(5)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3.山地的优缺点:p28(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地势西高东低1、我国地势的突出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2、三级地势阶梯的概况:P20阶梯名称平均海拔主要地形区分界线第一阶梯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祁第二阶梯1000—2000米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连山—横断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山;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第三阶梯500米以下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大兴安岭---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三大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丘陵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经济、水能的影响:(1)对气候:使海洋湿润气流从东至西深入内地,形成降水;(2)对河流:许多大江大河自西向东流入海洋;(3)对交通:东西向的河流沟通了东西交通;(4)对经济: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5)对水能:在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丰富,有利发电。读图p30三个阶梯的分界线及地形区。第二节中国的气候一、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1)气温分布与温度带?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差异大。成因:纬度位置、冬季风的影响。?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都较高。成因:纬度位置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P35的表格,记图2-22、23、24、25、26、27、28(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与干湿地区?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成因:受夏季风影响。?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由南往北降水的月数渐少,总量渐少,但集中在7、8月;降水年际变化渐大)?我国的干湿地区:P37表格总之,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此外,由于地形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2、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二(1)什么是季风:夏季——偏南风(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冬季——偏北风(2)夏季风的影响是导致中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降水和时空分布(降水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且年际变化大;年降水量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3)夏季风影响雨带推移及带来的旱涝灾害,P40第二段(4)冬季风几乎不带来降水。(5)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划分: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为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大致和我国的一月份(0℃)等温线,(800mm)等降水量线,(暖温带)与(亚热带),(湿润)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一致。我国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青藏高原)、西部高原山地表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特征。我国是一个拥有三种季风气候的国家。二、特殊天气1、寒潮:冬半年影响中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受冻等。2、梅雨与伏旱:6月中旬—7月中旬与7月中旬---8月中旬;江淮地区。3、台风:夏秋季节4、沙尘暴:在干燥的春季多发生。三、对我国影响大的气象灾害——旱涝灾害1、洪涝:夏秋季节2、干旱:影响大、常见、范围广。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2日影的朝向和长短变化1、正午日影朝向和长短变化正午日影的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年往返移动,正午日影朝向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始终朝北。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的日影始终朝南。北半球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日影最短。北半球夏至日,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日影最长。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回归线上只有一次),日影最短(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2、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它的平均直径为6371米。2、纬线与纬度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3、经线和经度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做经线,也叫子午线。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状;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20°W和160°E的经线圈,是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4、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这叫做地球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也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6、五带的划分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四季变化明显。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8、海拔和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9、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面积占了71%,而陆地面积仅占29%。11、陆地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12、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13、天气和气候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14、气温的变化一天当中,陆地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15、世界气温的分布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气温还受地势高低的影响,海拔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16、世界降水量的分布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多;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17、热带主要气候类型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草原气候③热带季风气候④热带沙漠气候18、温带的主要气候类型①温带和__带季风气候②地中海气候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3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绕转中心太阳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周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角速度:平均1º/日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各地相等,每小时15º(两极除外)线速度:平均30千米/小时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是23º26’(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昼夜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①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昼夜平分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方向降低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随纬度的变化夏至日:由23º26’N向南北降低方向降低冬至日:由23º26’S向南北降低23º26’N以北在夏至日达到值离直射点越近高度随季节的变化23º26’S以南在冬至日达到值越大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直射四:光照图的判读(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晨昏线(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
本文标题:2023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积累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83873 .html